關於大秦帝國

2007-04-10 4:17 pm
小弟過去玩三國電腦遊戲時曾聽說有一個遊戲可以用自己的兵馬去攻打一個叫“大秦帝國”,極遙遠的西域國家。小弟在過去好像也聽過這個國名,據其他網友介紹該國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羅馬帝國。但令小弟奇怪的是當時羅馬與東漢一個在極西,另一個在極東,雙方距離超過一萬公里,很難相信雙方有甚麼聯繫(據小弟所知,絲綢之路在隋唐時才通行),另外小弟亦聽說過有歷史學家說據他們的研究,兩國在各自的國祚中都不知對方的存在。小弟想問的是,究竟中國在漢朝時兩國有沒有任何溝通﹖大秦帝國是否就是指羅馬﹖如果不是,那麼大秦帝國又是指當時那個國家﹖
小弟絕不歡迎胸無半點墨的抄貼快剪黨把一大堆與本問題無關的漢朝和羅馬歷史抄下作為答案。如有發現上述情況, 小弟一定向網管舉報! 請各有識之士回應時必須介紹當時兩國的交流情況及與大秦帝國有關的資料,多謝各位熱心人士的合作!
更新1:

多謝沖田艦長的回應!但小弟仍有一些疑惑。雖然後漢書西域傳中,范曄已對大秦國有所介紹,但從閣下的答案中小弟發覺范曄的敍述可能沒有關於大秦國的地理資料(例如和漢朝的距離,或大秦國都城的資料和國家的勢力範圍等),那麼我們是如何知道范曄所說的大秦國就是我們所認識的羅馬帝國﹖

更新2:

小弟知道當年所謂的“西域”其實大約是指今日新疆至印度左右的地帶,小弟過去也看過一些描述西域國家的資料,但我讀過的這些資料所提及的地方從來都沒有超出上述的範圍。這個大秦國是否其實只是一個由有西方人特徵的人民所居住,在上述“西域”範圍的國家,而並非羅馬﹖如果當時羅馬和漢朝已有接觸,甚至到了雙方的正史書都記載著對方的地步,那麼兩國在歷史上的淵源應該比我們今天覺得的更親密才是,為甚麼兩國好像從來都沒有甚麼往來似的﹖

回答 (3)

2007-04-10 11:35 pm
✔ 最佳答案
"大秦" 帝國就是我們說的羅馬帝國了. 我的資料不是來自 "後漢書" , 而是來自柏楊先生的 "中國人史綱" 及其他歷史書籍, 如不誤差, 敬請指正
東漢明帝使班超等 36 人再使西域, 經略 20 多年, 使西域再歸附於中國的庇護之下. 公元 93 年, 班超派其助手甘英出使大秦帝國 (即今說之羅馬帝國), 至於為何班超會知悉大秦帝國的存在, 估計是從阿拉伯商人口中得知. 中國東漢時代的開拓, 的確是只到西域, 即今新疆及中亞五國一帶. 東漢與歐洲間的連繫, 就全靠著阿拉伯商人的商務之旅. 甘英向西直進, 但到了某地方就折返, 並報告說前路是大海一片, 據水手說順風可於 3 月到大秦, 但如逆風, 便需要 3 年. 我們可以推斷甘英所到的西邊大海是地中海, 而不是波斯灣, 即他已經到達今日以色列的地方. 他不再前行, 很大機會是因為他害怕. 當時中東及羅馬間的交通繁盛, 如果他不聽說水手一面之詞, 先到碼頭一看, 便會知道交通的便利... 那麼中國和羅馬便可接觸, 史事也可能改寫... 因此, 中國和羅馬在漢代是沒有官方接觸的, 但肯定是甘英這不稱職的使臣已經踏足羅馬帝國了 (當時以色列是羅馬領土), 既然沒有官方接觸, 也自然沒有官方紀錄了
而羅馬方面其實也有派使者到中國, 時間在幾十年後, 是由水路而來. 公元 166 年, 一名自稱來自大秦的商人來到日南 (即今日的越南), 聲稱奉羅馬皇帝之命向中國皇帝致送象牙等物品. 假若甘英之出使真的到達以色列, 他的事蹟再傳至歐洲, 以致羅馬方面派員出使也不無道理 (但也有可能是商人本身為貿易, 而假傳命令)... 他是有文未記載第一位由水路到達中國的西方人士 (柏楊先生沒有寫明是那本著作記載這史事). 公元 226 年, 另一羅馬商人秦倫也由水路到達交趾, 當時的交趾太守還將他送到建業, 參見吳王孫權. 但中國為何不派員返羅馬答禮, 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如果史實真的如以上所說, 中國和羅馬兩大國家, 當時應該是沒有正式的官方接觸, 否則就算中國時局不穩, 羅馬方面也會有典籍留下的
至於范曄於後漢書所提及有關大秦之事, 因為後漢書於公元 442 年還沒完成, 范曄於那時已死... 就算那時草稿已經完成, 與甘英出使相距近 350 年, 與秦倫參見孫權也相距 200 多年, 其間商旅往來, 以訛傳訛, 中國方面得到羅馬更多資料是不足為奇的. 因為范曄所說的, 可能已是超越東漢時代的知識了
如有不對, 敬請指正
參考: 柏楊先生的 "中國人史綱" 及自己的見解
2007-04-12 9:24 am
小弟對中國歷史認識不多,所以無法舉出一些中國歷史記載的資料;但反之對羅馬史倒有一點認知,(只是一點點...),希望steven兄不介意小弟「吹下水」。

有關「大秦」,這的確是指羅馬帝國,並接近羅馬帝國以東的地區。隨著絲綢之路於公元2世紀開放,羅馬和中國同時在交易途徑上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中國的地圖直至十六世紀 (大概在明朝)都稱羅馬為「大秦」。

有關甘英的事樓上的仁兄已經說過了,那小弟不多說。但我懷疑來住中國與西域會否只是那些阿拉伯商人?根據羅馬文士的記載,中國的絲綢曾在一世紀以後經巴底亞商人入口羅馬。羅馬亦有貨物出口至俄羅斯、印度、中國、阿拉伯及中非等地。

在東漢年間有一位羅馬皇帝叫Marcus Aurelius (在位 AD161-180):
「At the time of Marcus Aurelius, the chronicles of the Han Dynasty say that in 166, Roman representatives met Huan, the emperor of China, in the Chinese capital of Luoyang. According to the chronicles, the Romans stated that they had been sent by Antun. Given the year, this may have been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On the other hand, contemporary Roman chronicles make no mention of any attempts to contact the Chinese.」
根據上文,羅馬與漢的交流,中國是有記載的,可是羅馬方面可能沒有記載。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eastasia/romchin1.html
這個網頁包含了中國對羅馬與中國之間交流的紀錄 [英文]。

一項很具爭議性的說法曾一度受世界關注,或許steven兄都有說聞過,就是當年羅馬將領Crassus失蹤了的軍隊,被指逃離巴底亞人,居住在中國西面,而現在中國西面一些樣貌極像歐洲人的村民就是他們的後裔。
[詳情請見:http://www.telegraph.co.uk/news/main.jhtml?xml=/news/2007/02/02/wroman02.xml]
不過最後經DNA認証那些是匈人(Huns)而非羅馬人。小弟有想過如果匈人與羅馬人通婚,兩者就會有關係,不過羅馬人與野蠻人是禁婚的。

其實樓上那「自稱來自大秦的商人...」的說法我想也有道理的。這商人有否自稱來自羅馬小弟不清楚,可是為甚麼中國有記載而羅馬沒有的確值得探究。

另外,不知樓主認識一個羅馬史的論壇嗎?
網址是 http://www.unrv.com/forum/
入面的全部都是高手,相信他們能夠解答你的問題。
小弟這回答中的資料也有不少是從此論壇中找到。

希望幫到你少許...小弟自知無法幫得好多...
2007-04-10 4:39 pm
第一, 大秦確是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正式名稱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共和制,實際上是一個專制的政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7%A7%A6&variant=zh-hk

第二, 兩國在當時確實有連繫
在後漢書中西域傳, 已有講到大秦這國家
《後漢書》「西域傳」中,范曄充滿敬意地稱「大秦國」疆域廣達數千里,盛產夜光璧、月明珠、珊瑚、琥珀等珍寶。大秦的居民與其他蠻夷不同,身材高大,五官端正,與開化的中國人很相像,而且品德優良,買賣交易時無二價,道路上沒有匪徒盜賊,秩序良好,商旅攜帶武器是為了防備老虎、獅子和其他異獸,而且每隔30里就有客棧招待。大秦國的君主在國都中擁有5座宮殿,柱石器皿都用水晶製成,君主是由賢良德高的君子輪流擔任。同樣,在羅馬人的想像中,中國人的形象也一樣美好,政治家兼博物學家大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描述,中國人的身高一般都高於中等人,他們性情溫和,愛平靜且守秩序,為人公道,並認為中國人通常長壽,能夠活到140歲。這與中國7世紀時的道家經典《道藏》中關於「大秦人溫睦皆多壽」的記載倒是相映成趣。唯一遺憾的是他將中國人說成是一個紅頭髮,藍眼睛的民族。公元2世紀時的拉丁文學家蓋烏斯‧朱利葉斯‧索裡諾斯也在他編輯的遊記大全《世界奇觀》中,也把中國描寫為一個「沒有偶像崇拜、娼妓、盜賊、殺人犯的遼闊國度」。
  不過,這兩個強大的國家之間並不總是互相欽佩,羅馬為了進口絲綢,損失了大量的資金;普林尼甚至計算出,每年為了絲綢,羅馬至少要向中國、印度、阿拉伯半島支付至少1億銀幣,「奢侈和虛榮的女人讓我們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激情的詩人賀拉斯甚至在「頌歌」中極力頌揚奧古斯都以及羅馬帝國征服世界的野心,希望把帝國的疆域擴展到遙遠的東方:「有那一個年輕的夥伴……已經學會了拉開祖傳的弓,把箭射到中國去?」儘管有這些敵意情緒,羅馬軍團和漢朝健兒始終沒有機會在戰場上正面一較高下。而1942年,英國著名漢學家德效騫在《通報》上發表了一篇充滿想像力的論文,名為《一次中國與羅馬之間的軍事衝突》。這位《漢書》的翻譯者根據《漢書》卷70「傅常鄭甘陳段傳」中,關於公元前36年,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帶領4萬將士討伐郅支單于,戰於郅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時,見到一支「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其「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講習用兵」的奇特軍隊的描述,推斷他們就是16年前,卡爾萊戰役中突圍失蹤的羅馬軍隊殘部。這種構築「重木城」防禦工事和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形狀的防禦陣式,似乎是羅馬軍隊慣常使用的戰術。根據德效騫的說法,漢元帝曾下詔將這次戰鬥中俘獲的士兵和居民遷往今日的甘肅省,安置在番禾縣南的照面山下(今永昌縣),並置縣驪,然而根據當代學者解讀漢代簡牘檔案後的研究結果表明,驪縣的設置時間要早於郅支城之戰,並且當地居民偏向印歐人種的體貌特徵也很可能是河西走廊長期民族融合的結果。
http://magazine.sina.com.hk/lifeweek/382/2006-05-23/ba9989.shtml

第三, 兩國曾有衝突, 部份羅馬中被俘, 移居今日甘肅
西元前七十年,羅馬執政官兼敘利亞行省總督克拉蘇決定組織七萬人部隊,準備進攻安息(今天的中東地區)。出發時所向披靡,但在幼發拉底河一役遭遇挫敗,部隊損失過半,於是徵召現今阿富汗人參戰。

羅馬軍團加入雜牌軍後到了安息,遭遇安息輕騎兵挫敗。戰鬥中,一支一千多人的殘部突破包圍,沿著河西走廊到了中國的甘肅省境內。從此安營紮寨,以傭兵為生,曾為匈奴效命。

據《漢書.陳湯傳》記載,羅馬軍團到中國後的第一場戰鬥,就和漢軍陳湯的重騎兵部隊交戰。戰鬥中,羅馬的一千多人只剩下一百多人,全部成為漢朝俘虜。漢朝收繳了他們的盾牌、武器後,撥給他們土地(即今日永昌折蘭寨)。當時這些羅馬軍團殘部所住之地稱為「驪」,這是漢朝對羅馬的稱呼。

今天折蘭寨的村口豎立著一個高大的廊柱,希望能吸引遊客的注意,永昌縣城入口也立起一座羅馬軍團士兵雕像。當地官民都希望能藉觀光增加收入。村民蔡軍年(音)說,因為他的紅皮膚和綠眼睛,朋友們給他取了個綽號叫「蔡羅馬」。
http://www.eyny.com/thread-370331-1-1.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11: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0000051KK006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