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樂不思蜀」是起源於我國三國時代的故事。劉備去世後,由兒子劉禪繼位,劉禪的小名叫阿斗,是個愚笨無能的人。一開始,由於有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輔佐,所以還沒有什麼大問題。後來,這些賢人先後去世,蜀國也就很快的被魏國滅了,劉禪因此投降被俘。
他投降後,被安排到魏國的京城許昌居住,並且封為安樂公。有一次,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他喝酒,當筵席進行得酒酣耳熱時。司馬昭說:「安樂公,您離開蜀地已經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別安排了一場富有蜀國地方色彩的舞蹈,讓你回味回味啊!」
這場舞蹈跳得劉禪身旁的部屬們非常難過,更加想念他們的家鄉。然而唯獨安樂公劉禪依然談笑自若,絲毫沒有難過的表情。司馬昭問道:「你還想不想回西蜀的家鄉呢?」劉禪答道:「這裡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麼捨得回西蜀國呢!」
「樂不思蜀」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忘記他原來的國家,只懂得享受。現在普遍把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在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的情形裡。
人物生平事跡:
劉備
劉備,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祖父劉雄ˋ父親劉弘曾舉孝廉為吏,不幸早喪。劉備從小就跟其母過著貧窮的生活,已賣草履織蓆為生。為人寬厚仁義,不善阿諛奉承;但做事精明果斷,常以眼淚作為武器,達到其目的。身長七尺五吋(大約175公分吧!),眼能顧其耳,雙手過膝,面如冠玉,唇若塗脂。東漢末年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在諸侯混戰中先後投靠公孫瓚ˋ陶謙ˋ曹操ˋ袁紹ˋ劉表,一共五個!天啊!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孫權抗曹操,大敗曹操於赤壁。先後佔領荊州ˋ益州即漢中。西元221年稱帝,建都成都。為報義弟關羽的仇,及討回荊州,出兵伐吳,大敗而歸,隔年病故。
生平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放權給丞相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隨著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了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復漢朝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結為重,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由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諸葛亮死後蜀漢維持了近三十年的統治。
劉禪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地拖慢了北伐的進度。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制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導致施政方針混亂。而且劉禪對於宦官黃皓也頗為寵信,姜維畏懼黃皓,只得擁兵屯墾漢中的沓中(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
最後蜀漢在於263年向曹魏將領鄧艾投降。蜀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在司馬昭為他設的宴會上,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晉諡劉禪為安樂縣思公,劉淵諡劉禪為孝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