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
人物資料(生平,事件)
例如:1.袁紹
袁紹(?-202),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時為郎,靈帝時辟為大將軍何進的椽屬。中平元年(184年)任中軍校尉。靈帝死,紹勸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滅宦官。及何進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進宮,將宦官無論少長一併殺光。董卓入京後廢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與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又聯合公孫瓚迫冀州牧讓權,自領冀州牧。後利用烏桓擊敗公孫瓚,鎮壓黑山軍和河北地區的民變隊伍,遂佔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稱大將軍,兼督州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紹外寬而內忌,剛愎自用,拒絕謀臣沮授所建積蓄力量以圖天下之策,與北方另一較大割據勢力曹操爭戰。五年,雙方決戰於官渡,主力被曹操消滅,逃回鄴城,於七年憂鬱病卒。死後,諸子爭立,均為曹操所滅。
例如:2.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謹,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祖為太尉,父是洛陽令。初與孫策相友善。後策將東渡,瑜率兵迎,遂定江東。時喬公有二女,策納大喬,瑜娶小喬。建安五年(200年)策死,遂事孫權,為中郎將,與長史張昭同輔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荊州。時江東文武多有主和,以為「不如迎之」。瑜力主戰,對權說:「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為將軍破之。」甚合權意。時諸葛亮過江遊說孫劉聯盟,權意愈決,遂成孫、劉聯盟,周瑜率水軍於赤壁大破曹軍。劉備佔有荊州,瑜以備為梟雄,上疏請徙之於吳。孫權不納。後又請伐蜀,權許之,瑜至巴丘病死。瑜性情恢朗,頗得人心,唯與程普不睦。對音樂造詣也很深,如有闕誤,必知之,知之必顧,故當時人常說:「曲有誤,周郎顧。」
戰爭(有前因後果)
例子: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爆發了一場決定性大戰。當時北方割據勢力以袁紹最大,曹操次之,兩大勢力決戰是勢所必然的。袁紹有軍隊數十萬,佔地面積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於對抗袁紹的軍隊僅三、四萬,但比較得到百姓擁護,而且獻帝在他手中,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年二月,袁紹遣謀士郭圖、大將顏良直撲白馬曹操所置東郡太守劉延,自己親率大軍駐屯黎陽。曹操採用聲東擊西的戰略,引兵向延津,袁紹派兵增援。曹操見袁紹中計,立即親率輕騎直趨白馬,陣斬顏良,袁軍大亂潰散。袁紹大怒,下令渡河追擊曹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將輜重棄置路上,袁軍紛紛搶奪。操乘機敗袁軍,誅袁軍大將文醜。
曹操儘管在白馬、延津取得局部勝利,但敵強我弱的態勢仍未根本改變,於是決定誘敵深入,主動撤退到官渡,深溝高壘,固守陣地,以待有利時機。雙方在官渡相持數月後,曹操出奇兵火燒烏巢,盡焚袁軍糧草輜重,並趁機向袁軍全力進攻,一舉消滅袁軍七萬餘,袁紹和兒子袁譚率親兵八百餘騎逃過黃河。此一戰役,曹操以少勝多,殲滅袁紹的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地名
例如:華容道
古縣名,西漢建置,位於今湖北潛江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赤壁戰敗後取此道北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羽守華容道,放曹操北返的故事。
故事
例如:空城計
空城計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空城退敵的故事。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北伐曹魏,佔領隴右三郡,曹魏朝廷大震,急忙派軍支援隴右。為阻止曹魏援軍,諸葛亮派馬謖率軍鎮守關中通往隴右的咽喉要路街亭。不料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被曹兵打敗,街亭失守。司馬懿奪取街亭之後,揮軍往蜀兵的屯糧之所西城殺來。當時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兩千五百軍士。面對司馬懿殺來的十五萬大軍,諸葛亮下令隱匿旗幟,諸軍各守自己的崗位,不得妄自出入和大聲喧譁。大開四面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諸葛亮身披鶴氅,頭戴綸巾,帶領二位小童在城樓焚香操琴。魏軍殺到城下,見狀大疑,不敢貿然進城,請示司馬懿。司馬懿認為諸葛亮行事穩重,必不貿然冒險,故料城內必有埋伏,遂下令退兵。蜀軍就憑諸葛亮的空城之計,安全撤返。
三國帝系表
魏: 1. 武帝曹操 2. 文帝曹丕 3. 明帝曹叡 4.齊王曹芳 5. 高貴鄉公曹髦 6. 元帝曹奐
蜀: 1. 昭烈帝劉備 2. 後主劉禪
吳: 1. 大帝孫權 2. 會稽王孫亮 3. 景帝孫休 4. 木帝孫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