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編輯] 預言回歸的經過
1682年8月,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第二任台長哈雷在1680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後開始對彗星研究產生興趣,1684年哈雷與牛頓相識後,對同與牛頓相識的約翰・佛萊始迪度Georg Samuel Dorffel(1643-1688)論證「彗星繞太陽曲線運動」的聯系之下,在1704年任牛津大學數理教授時,以萬有引力定律把所有能找到完好觀測數據的彗星一一推算出來(刊於1705年發表《彗星天文學論說》一書),他發現1531年(阿皮昂觀測)、1607年(開普勒觀測)和1682年(哈雷觀測)的三顆彗星軌道十分相似,且呈大約的周期性出現,認為這可能是三顆彗星在同一軌道上運動,且之間間隔相等;或只有一顆彗星在橢圓軌道上運動;他傾向於後者解釋,並預言下次回歸為1758年底至翌年年初;當時人們對其觀點多持懷疑態度。直到1758年末,這顆彗星如預言一樣按時回歸。為紀念他的功績,命名為「哈雷彗星」。
[編輯] 哈雷彗星的紀錄和聯想
最先和最完備的哈雷彗星紀錄皆為中國;據朱文鑫《天文考古錄》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
在歐洲,哈雷彗星的紀錄也十分詳盡,最早的紀錄在公元前11年,但哈雷彗星回歸與其他彗星一樣,往往被眾多迷信的居民聯想成稀罕的災星跟恐慌與災禍扯上關係;1066年4月回歸時,英國剛好遇著諾曼第公爵王朝前的侵略戰爭,當時居民見到彗星高掛的恐懼情況被繪在巴約城掛毯上留傳後世。
[編輯] 1910年之回歸
直至1910年回歸時,盡管已是工業化的社會,仍對哈雷彗星充滿恐懼。當時經算出來的結果顯示:過近日點後的哈雷彗星彗尾將掃過地球,有報紙故意誇大其恐佈性,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有報道在中歐和東歐甚至有人因此自殺。
這次回歸開始,哈雷彗星有了照片和光譜紀錄;是次回歸最早在1909年9月11日被發現,當時彗星光度16等;1910年5月中旬直至月底的彗核亮度達2~3等,5月17日彗尾長達100度,往後更發展至140度之長。由於天文學家已預計5月20日地球經過哈雷彗星的彗尾(兩者相距只有0.15 AU),這樣引起包括氣象學研究人員對環境的監測。這段時間拍下的彗頭照片顯示彗頭複雜動蕩的結構,並且有暈狀和鳥冠狀的光芒,5月24日彗核中心分為兩個,各被拋物線狀物包圍;當年8月時為9等星,翌年1月時變為13~14等,那次回歸最後觀測紀錄是1911年6月16日。
[編輯] 1986年之回歸
1986年來訪地球的哈雷彗星。1986年初回歸時,人類作對它作最詳盡的觀測,1982年10月16日率先被美國帕洛馬山天文臺5米反射望遠鏡以CCD拍攝到,當時光度為24.2等,當時暫定名為1982I。
由於1910年觀測時沒有計畫,當時各天文臺觀測方法和儀器上沒有互相連系,故沒有良好成果。為更有效協調全球觀測網路,世界各天文臺和天文愛好者之間聯合觀測。以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為中心,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贊助,並經國際天文學聯會(IAU)贊同,由22位天文學家組成委員會於1982年8月16日在希臘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18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成立「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畫」(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IHW)。計畫有統一的觀測原則,出版規範觀測資料和方法,也考慮資料整理,因此使比較研究更容易。此計畫由1983年10月中旬開始直至1987年末,不間斷的對哈雷彗星觀測。
先後派出三艘空間探測器近距觀測哈雷彗星,測量成分和觀測彗核等。
1991年2月,南歐天文臺以1.54米丹麥望遠鏡發現哈雷彗星的亮度突然從25等增亮至21.5等,並冒出20角秒(約20萬公里)的彗髮,這估計是受到一顆小行星的撞擊或者太陽耀斑的激波激發所致。
[編輯] 21世紀的觀測
在20世紀最後一次在拍攝中發現哈雷彗星為1994年1月10日,以智利的3.58米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觀測。2003年3月6日,天文學家以南歐天文臺三座8.2米VLT望遠鏡在長蛇座頭部再次拍到它(81張照片,共計九小時曝光),距地球27.26 AU(40.8億公里),光度28.2等;天文學家相信:以現時觀測技術,即使它在2023年過遠日點(35.3 AU)還要暗2.5倍之下,也可拍到其影像。哈雷彗星下次過近日點為2061年7月28日。
也是人類研究得最仔細的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