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 孫權 曹操 的為人,性格

2007-04-09 2:13 am
唔好咁多生平

回答 (4)

2007-04-09 2:19 am
✔ 最佳答案
劉備
特徵
劉備身高七尺五寸(約173公分),垂手下膝,有一對招風大耳,不需攬鏡自照,眼睛的餘光也可以看到耳朵。由於沒有鬍鬚,因此曾被劉璋時官吏張裕取笑。為人不愛多說話,喜怒不形於色,不甚愛讀書,喜玩賞評犬馬、音樂、美衣等當時士人才子間風行得雅樂之事、常幫助、善待地位低下、受困苦的人。好與豪俠義士交結相識,善待百姓,曾因其仁德而感動了一位刺客,放棄殺死劉備。
小時候,家中有株大桑樹,遙望見如同車蓋,劉備與宗中小兒於樹下玩耍時說過:「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我一定會坐有羽飾華蓋的車。)」叔父劉子敬聽到後,當下斥責他:「汝勿妄語,滅吾門也(不許胡說,你想招來滅門之禍嗎。)」又如劉備在荊州數年,曾建議劉表北伐曹操,劉表不接受。一次與劉表飲酒時,到厠所時見大腿變粗,與劉表感嘆自己年輕曾親身征戰四處,戎馬生涯時身不離鞍,更未見贅肉。現在不再征戰,在荊州安逸數年,而逐見大腿贅肉漸生,在荊州無所為用。爭戰半生理想仍未成、國家仍未平,為之嘆息、感殤落淚。
孫權
孫權文武雙全,年少時經已有將帥之才,統率大軍之能力,故與之為敵的曹操也誇讚「生子當如孫仲謀」。
領導風格
和三國時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樣,孫權也很會用人,並且在納諫方面作的更好,還會認真聽取反面意見。同時也很有戰略眼光。《三國志》記載吳國大臣對孫權的評價: 「提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雖然難免溢美之辭,但概括的還算全面。
孫權接掌領導權之初,「以兄事瑜」,對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後,對魯肅、呂蒙、陸遜等將領都信任重用。《三國志》記載孫權曾經說過: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但是孫權在立國稱帝以後,採取保守的態度,妄想憑藉長江天險,與魏、蜀長久分治,對蜀國不斷的北伐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三國志》記載孫策生前曾評論孫權的思想本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最後他的保守政策導致魏國可以逐個擊破,先滅蜀後滅吳。
252年四月,71歲的孫權因患風疾病死於建業宮中,稱帝在位23年。葬於建業(今江蘇南京)蔣陵,諡大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稱,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2007-04-10 1:54 am
你到三國大本營吧 !
http://www.ylib.com/sango/soton/sotonall.asp
http://www.ylib.com/sango/luoka/luokaall.asp

三國大本營 -- 《性格複雜的孫權》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一般都會覺得虎踞東吳的孫權是一個善於識才用才的明君。

  其實,歷史上的孫權和封建時代的許多創業之君一樣,也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其一生作為,充滿了矛盾。在人才問題上,他就表現出明顯的二重性。

  首先應該肯定,孫權確有識人之鑑、用人之明;特別是在關係孫吳集團安危存亡的關鍵時刻,這一優點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先後重用的東吳四任統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可以說是選拔得當,並稱其職。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以弱擊強,大敗曹兵,不僅維護了孫吳集團的生存,而且為三分鼎立奠定了基礎;魯肅不僅早就向孫權闡明了「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的天下大勢,提出了「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戰略方針,而且在其執掌兵權期間,堅持聯劉拒曹,鞏固了東吳的基業;呂蒙偷襲荊州,實現了孫吳集團多年來一直追求的佔據長江的目標,大大擴張了它的勢力範圍;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軍,以後又屢次擊敗魏軍,成為支撐東吳江山的棟樑。對於這幾位傑出的人才,孫權放手使用,尊崇有加,甚至脫略行跡,恩禮備至。對周瑜,他視之如兄,親厚異常;當周瑜去世時,他「素服舉哀,感動左右」;直到多年以後稱帝時,他還頗為動情地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及注引<江表傳>)就連周瑜的子女,他也特別關照。對魯肅,他始終待以殊禮,比之為東漢開國功臣鄧禹;當他稱帝時,也沒有忘記魯肅,對眾公卿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對呂蒙,他十分賞識,認為其「籌略奇至」,僅次於周瑜;當呂蒙病重時,他極為關切,以重金召募醫者,千方百計為之治療,並隨時觀察其病情,見其能吃東西便喜笑顏開,否則便坐臥不安,夜不能寐;呂蒙病死,他痛哭流涕,悲不自勝(《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對陸遜,他倚為干城,極為信賴,特地把自己的印留一枚在陸遜身邊,每當與蜀漢交往書信,總是先請陸遜過目,若有不妥,徑直改定蓋印發出;黃武七年(228年),魏國大司馬曹休率大軍南侵,他以陸遜為大都督,統兵迎擊,並親自為之執鞭:以後,他又讓陸遜輔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總督軍國重事。……如此厚待輔弼之臣,實在難得,所以後人往往傳為美談。

  然而,孫權也有不敬才、不愛才的時候,有時甚至發展到忌才害才的程度。試看以下幾個例子:

  張昭,東吳的開國元勳。早在孫策創業之初,就任命他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國志.吳書.張昭傳》)。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受傷身危,把年僅十八歲的孫權託付給張昭,慨然叮囑道:「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張昭傳》注引《吳歷》)孫策死後,張昭當機立斷,叫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孫權上馬巡軍,並命令各地將校各奉職守,迅速穩定了局勢。以後,他又忠心耿耿地輔佐孫權數十年之久,在東吳享有很高的威望。然而,由於張昭性格剛直,常常犯顏切諫,使孫權下不了台。孫權對他既不太滿意,又無可奈何,便採取讓他坐冷板凳的辦法。孫權初置丞相,張昭乃眾望所歸,孫權卻任命了孫邵;孫邵卒,百官再次推薦張昭,孫權卻又用顧雍為相;不讓張昭當丞相也就罷了,可連「太傅」、「太保」之類榮銜也沒授予,只給了他一個「輔吳將軍」的官號。如此措置 ,未免有些薄情。《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由此認為孫權的胸襟氣度不及其兄孫策(關於張昭,本書另有<剛直不阿的張昭>一文專門予以評說)。

  虞翻,東吳的大學者,勤於治學,著述甚豐,並樂於獎掖後進。孫策奪取會稽郡後,自領會稽太守,以他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然而,由於虞翻「性疏直」,不會察顏觀色, 因而在孫權手下一再倒霉。孫權掌權不久,以他為騎都尉,他屢次犯顏諫爭,使孫權很不高興,加之又遭同僚毀謗,他竟被貶到丹陽郡涇縣,多年不得任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呂蒙襲奪荊州,因虞翻兼通醫術,請他隨行,才使他擺脫禁錮。孫權封吳王後,大宴群臣,半醉之餘,親自行酒,虞翻偏偏不賞臉,假裝酒醉伏地,不接受孫權斟酒,等孫權離開,他才坐起來。這一來,孫權勃然大怒,拔出寶劍,要親自將他斬首。大農劉基抱住孫權,請他勿殺善士,孫權竟振振有詞地說:「曹操尚且殺了孔融,我殺虞翻又算得了什麼?」經劉基苦苦諫阻,他才寬恕了虞翻。但積怒在心,終難消釋,最後還是把虞翻放逐到偏遠的交州,死後才許歸葬故里(《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張溫,孫吳集團的後起之秀,才華出眾,張昭、顧雍等大臣都十分推重。孫權開始徵拜他 為議郎,不久又提拔為選曹尚書(主管官吏的選拔任用),徙太子太傅,一度甚為信任。可是,由於張溫出使蜀漢後,對諸葛亮的為政有所稱美(《演義》第86回寫到此事),孫權竟因此而暗生疑忌;又擔心張溫聲名太盛,「恐終不為己用」。於是,他就籍張溫舉薦的選曹尚書暨豔得罪之機,誣指張溫「專挾異心」,「無所不為」,將其罷黜還鄉,使這位英傑之士在抑鬱寡歡之中罹病而死(《三國志.吳書.張溫傳》)。

  對於陸遜,上面已經說過,孫權曾經尊崇得無以復加;但當孫權第三子、太子孫和與第四子、魯王孫霸爭寵時(詳見下篇<孫權的立嗣之爭>),陸遜為了維護孫和的正統地位,一再上書 ,建議對二人「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孫權不僅不聽,而且屢次派遣使者上門詰責陸遜。陸遜忠而獲譴,憤懣而死。後來,孫權終於認識到自己對不住陸遜,曾流著眼淚對其子陸抗說:「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總算認了錯。

  對比孫權在人才問題上的兩種不同表現,可以看到一種規律性的現象:他的識才用才,主要見於他黃龍元年(229年)稱帝之前,也就是他四十八歲之前。在這將近三十年的漫長歲月裏,他身處內憂外患之中,銳意進取,開土拓疆,深知人才之難得、之可貴,因而能夠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並能做到用而不疑,對某些人才的缺陷也不吹毛求疵,遂使江東人才濟濟,雄視魏、蜀。而在這以後的二十多年中,由於三國鼎立的局面相對穩定,他承受的壓力有所減弱,而又久握權柄,唯我獨尊,於是驕矜日甚,怠惰漸生,禮賢下士的風度消磨殆盡,忌才害才的行為卻多了起來。所以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這樣評論他:「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是的,在人才問題上,他同那位「可共患難而不可共安樂」的越王勾踐相似,也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傾向。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創作中,將孫吳集團置於陪襯的地位,加之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示孫權的性格的各個方面,而只能選擇和強化其性格的某一兩個側面。經過這種選擇和強化,孫權的「明主」形象逐步凸現,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印象;同時,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卻遭到削弱。這真是一種不得已的遺憾!
參考: 三國大本營
劉備


[編輯] 評價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諸葛亮:「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干:「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劉備世之梟雄。」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張松:「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劉備),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鍾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諸葛亮上表劉禪:「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咷,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A%89%E5%82%99&variant=zh-hk
---------------------------------------------------------------------------------------------------
孫權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222年在金陵稱王,229年稱帝,建立吳國,即東吳,史稱孫吳。222年—252年在位。父孫堅,兄孫策。

孫權文武雙全,年少時經已有將帥之才,統率大軍之能力,故與之為敵的曹操也誇讚「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茂才,任陽羡(今江蘇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隨父兄征戰。200年孫策死,孫權襲職,在張昭、周瑜等協助下,很快就穩定了局面。東漢王朝封他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從此,他實際上成為江東統治者。

瑣事

《江表傳》記載,孫權生來方頤大口,目光炯炯有神。孫權出生時,孫堅見他的容貌非常高興,認為此子將來必有富貴前程。
《搜神記》:吳夫人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孫堅聽過夫人的說法後,喜不自勝的斷言「日月乃陰陽的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徵」。

評價

《三國志》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

《三國演義》詩讚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磐虎踞在江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AB%E6%AC%8A&variant=zh-hk
-------------------------------------------------------------------------------------------------------

曹操

後世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稱,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B%B9%E6%93%8D&variant=zh-hk

2007-04-08 18:25:28 補充:
孫權領導風格和三國時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樣,孫權也很會用人,並且在納諫方面作的更好,還會認真聽取反面意見。同時也很有戰略眼光。《三國志》記載吳國大臣對孫權的評價: 「提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雖然難免溢美之辭,但概括的還算全面。

2007-04-08 18:25:50 補充:
孫權接掌領導權之初,「以兄事瑜」,對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後,對魯肅、呂蒙、陸遜等將領都信任重用。《三國志》記載孫權曾經說過: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但是孫權在立國稱帝以後,採取保守的態度,妄想憑藉長江天險,與魏、蜀長久分治,對蜀國不斷的北伐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三國志》記載孫策生前曾評論孫權的思想本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最後他的保守政策導致魏國可以逐個擊破,先滅蜀後滅吳。

2007-04-08 18:26:08 補充:
252年四月,71歲的孫權因患風疾病死於建業宮中,稱帝在位23年。葬於建業(今江蘇南京)蔣陵,諡大皇帝,廟號太祖。
2007-04-09 2:20 am
劉備特徵
劉備身高七尺五寸(約173公分),垂手下膝,有一對招風大耳,不需攬鏡自照,眼睛的餘光也可以看到耳朵。由於沒有鬍鬚,因此曾被劉璋時官吏張裕取笑。為人不愛多說話,喜怒不形於色,不甚愛讀書,喜玩賞評犬馬、音樂、美衣等當時士人才子間風行得雅樂之事、常幫助、善待地位低下、受困苦的人。好與豪俠義士交結相識,善待百姓,曾因其仁德而感動了一位刺客,放棄殺死劉備。

小時候,家中有株大桑樹,遙望見如同車蓋,劉備與宗中小兒於樹下玩耍時說過:「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我一定會坐有羽飾華蓋的車。)」叔父劉子敬聽到後,當下斥責他:「汝勿妄語,滅吾門也(不許胡說,你想招來滅門之禍嗎。)」又如劉備在荊州數年,曾建議劉表北伐曹操,劉表不接受。一次與劉表飲酒時,到厠所時見大腿變粗,與劉表感嘆自己年輕曾親身征戰四處,戎馬生涯時身不離鞍,更未見贅肉。現在不再征戰,在荊州安逸數年,而逐見大腿贅肉漸生,在荊州無所為用。爭戰半生理想仍未成、國家仍未平,為之嘆息、感殤落淚。

孫權領導風格
和三國時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樣,孫權也很會用人,並且在納諫方面作的更好,還會認真聽取反面意見。同時也很有戰略眼光。《三國志》記載吳國大臣對孫權的評價: 「提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雖然難免溢美之辭,但概括的還算全面。

孫權接掌領導權之初,「以兄事瑜」,對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後,對魯肅、呂蒙、陸遜等將領都信任重用。《三國志》記載孫權曾經說過: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但是孫權在立國稱帝以後,採取保守的態度,妄想憑藉長江天險,與魏、蜀長久分治,對蜀國不斷的北伐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三國志》記載孫策生前曾評論孫權的思想本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最後他的保守政策導致魏國可以逐個擊破,先滅蜀後滅吳。

252年四月,71歲的孫權因患風疾病死於建業宮中,稱帝在位23年。葬於建業(今江蘇南京)蔣陵,諡大皇帝,廟號太祖。


[編輯] 瑣事
《江表傳》記載,孫權生來方頤大口,目光炯炯有神。孫權出生時,孫堅見他的容貌非常高興,認為此子將來必有富貴前程。
《搜神記》:吳夫人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孫堅聽過夫人的說法後,喜不自勝的斷言「日月乃陰陽的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徵」。

曹操後世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稱,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希望幫到你啦

2007-04-09 02:47:11 補充:
我唔係抄上面既人嫁我係自己搵嫁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1: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8000051KK033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