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
[編輯] 評價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諸葛亮:「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干:「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劉備世之梟雄。」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張松:「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劉備),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鍾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諸葛亮上表劉禪:「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咷,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A%89%E5%82%99&variant=zh-hk
---------------------------------------------------------------------------------------------------
孫權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222年在金陵稱王,229年稱帝,建立吳國,即東吳,史稱孫吳。222年—252年在位。父孫堅,兄孫策。
孫權文武雙全,年少時經已有將帥之才,統率大軍之能力,故與之為敵的曹操也誇讚「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茂才,任陽羡(今江蘇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隨父兄征戰。200年孫策死,孫權襲職,在張昭、周瑜等協助下,很快就穩定了局面。東漢王朝封他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從此,他實際上成為江東統治者。
瑣事
《江表傳》記載,孫權生來方頤大口,目光炯炯有神。孫權出生時,孫堅見他的容貌非常高興,認為此子將來必有富貴前程。
《搜神記》:吳夫人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孫堅聽過夫人的說法後,喜不自勝的斷言「日月乃陰陽的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徵」。
評價
《三國志》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
《三國演義》詩讚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磐虎踞在江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AB%E6%AC%8A&variant=zh-hk
-------------------------------------------------------------------------------------------------------
曹操
後世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稱,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B%B9%E6%93%8D&variant=zh-hk
2007-04-08 18:25:28 補充:
孫權領導風格和三國時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樣,孫權也很會用人,並且在納諫方面作的更好,還會認真聽取反面意見。同時也很有戰略眼光。《三國志》記載吳國大臣對孫權的評價: 「提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雖然難免溢美之辭,但概括的還算全面。
2007-04-08 18:25:50 補充:
孫權接掌領導權之初,「以兄事瑜」,對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後,對魯肅、呂蒙、陸遜等將領都信任重用。《三國志》記載孫權曾經說過: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但是孫權在立國稱帝以後,採取保守的態度,妄想憑藉長江天險,與魏、蜀長久分治,對蜀國不斷的北伐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三國志》記載孫策生前曾評論孫權的思想本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最後他的保守政策導致魏國可以逐個擊破,先滅蜀後滅吳。
2007-04-08 18:26:08 補充:
252年四月,71歲的孫權因患風疾病死於建業宮中,稱帝在位23年。葬於建業(今江蘇南京)蔣陵,諡大皇帝,廟號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