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診脈又稱切脈,是中國醫學一項獨特療法,是中醫所謂(四診)(望,聞,問,切)之一。據中醫的理論,通過切脈可以了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骨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判斷病人的生死,調理虛實。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鵲也。)明確指出鵲是利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第一人。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醫學家,曾學醫於長桑君,善用各種方法治病,他通過切脈,望色,聽聲,即能知病之所在。
傳說當時趙國的趙簡子有一次得了重病,已經昏迷了五天,國中的官員都很焦急,就請來了扁鵲。
扁鵲通過脈診,斷定趙簡子病是由於血脈不通暢造成的,很快便將他治好。 當時的人都認為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實際上,扁鵲是通過脈診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後對症下藥。 這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中國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了。 診脈法是中醫診斷學上一大創造。
據(黃帝內經)記載,有三種診法,後世採用的是其中之一的(寸口診法)。 腕部撓動脈搏動處,可分為(寸,關,尺)三部,以撓骨莖突(高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中醫切脈檢查患都的脈象,用中指按(關),食指按(寸),無名指按(尺)。他們認為左手脈象與肺,脾,命門(腎陽)相應。常人無病為平脈,醫都依平脈作標准進行比較,分析病脈。切脈時,用不同指力候測,叫做浮取,中取,沉取,由輕按而重按,細心體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