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漢族的民族服裝是怎樣的?(20點)

2007-04-08 4:06 am
現在好像好多人都在談論!

回答 (5)

2007-04-08 4:18 am
✔ 最佳答案
漢服

漢服即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或華服,主要是指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先民)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裝飾體系,即:明末清初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先民)所著的、具有濃郁漢族民族風格的一系列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編輯] 歷史和發展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編輯]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1]。

有人認為(注: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持):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編輯]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改變。直到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髮型和滿族服裝,在一段時間內曾經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剃髮」也作「薙髮」)。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清朝統治期間爆發的多次農民起義,如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等都身著漢族風格的衣服,並要求其統治區的人們恢復漢族式樣的衣服,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已久,雖然農民軍衣服也已經很大程度清朝化了,但其頭巾衣服等還是恢復了明顯的漢族風格。太平天國的將領拒絕清朝式樣的戰服,寧願穿戲服作戰。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有些人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自以為優秀部分。一些人在此潮流下又重新倡導恢復清朝以前的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對於這些人的行為,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詳見漢服運動。


[編輯]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編輯]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 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 有的有很厚的鞋底, 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 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2007-04-08 4:45 am
什麼是漢服?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是具有豐富漢民族特點的服裝飾體系。根據《史記》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即是軒轅黃帝, 是我們漢人的祖先。後至夏、商及周,中國的衣冠制度基本上已經發展成熟,而衣服更漸漸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見《周禮》)。 漢民族服裝經歷幾千年一直傳承下來,每個時代會有不同的特色加入,但基本形制不變。直至明朝滅亡(公元1644年), 滿州人入侵中國建立政權(滿清),為了使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漢人臣服,他們不單對漢人進行殘酷的大屠殺,如『嘉定三屠』、 『揚州十日』等,他們更用盡方法消滅漢人的民族意識。滿州統治者下令漢族男性必須『剃髮易服』, 漢人穿著或私藏漢服更是死罪,所以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說法。沒有衣冠的支持,加上統治者的奴隸制度統治, 中國的禮樂制度自始崩潰。漢服從此在中華大地上絕跡。

那麼漢服是怎麼樣的呢?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漢服是體現華夏禮儀的服飾,所以穿著十分講究。在禮儀上, 漢服主要分禮服和常服兩大類。禮服是隆重的服飾,適合在禮儀的場合中穿著,例如冠禮,婚禮, 甚至是祭祀或拜見重要的人時,就會穿著禮服。形制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 、「襦裙」制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為百官及士人常服, 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人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併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現代男女髮式多變 ,漢族男子亦不再以束髮髻為尚。可是,仍可視乎場合穿戴各式帽子,達致漢服的禮儀感和莊嚴感。


古漢服重現中國“文化復興” 惹爭議 (時報新聞)

上海---如今中國的經濟和生活方式日益與國際社會接軌,但隨著經濟實力不斷增强,神州大地上出現了一種恢復中國傳統的新趨勢,有人將其稱之爲“文化復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些人試圖將360年前一直主導中國社會的漢服帶回新時代。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最大的,其人口佔中國總人口的90%以上。1644年滿洲人入關當權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即强迫中國境內所有漢人改剃滿族髮型、改穿滿族服裝,並强制廢除與漢服相關的禮儀、文化。結果導致延續了3000年的漢服以及漢文化從此銷聲匿迹。在1911年滿清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漢族女子則習慣了穿滿族衣服—旗袍。


從共產黨當政到上世紀70年代末這段時間,時興藍色和灰色的中山裝和深綠色軍裝。此後20年來,隨著對外改革開放,中國的服飾趕上了國際潮流。


就在前幾年,人們只能從功夫和古裝片裏看到漢服。不過如今,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出現在一些尋常百姓家的衣橱裏。


在南方城市深圳,現年51歲、出身客家的劉荷花兩年來堅持每天穿漢服。不管是在家、還是外出甚至上班,劉女士都穿著寬袖、鬆身、層次分明的漢服,此舉招來很多人的異樣目光。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穿漢服,人們慢慢也見慣不怪了。不少70年代末出生的人對漢服特別青睞,認爲身著漢裝令人自豪,雖然在現代生活中,穿著這樣寬鬆、長大的衣服有點不方便、略顯累贅。


漢服復興反映了一種新的潮流趨勢,這也是一些漢人努力尋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的結果。積極倡導漢文化的劉女士說:“日本人有和服,朝鮮人也有他們自己的傳統服裝。但身爲中國第一大民族的漢族,卻沒有自己的傳統服裝。”


21世紀初,中國的經濟迅速增長,中國人開始以自己的文化爲榮,中國的其它傳統文化也開始重返現代社會,所謂的“漢服運動”因此應運而生。


這場運動在今年漢人的傳統節日—七夕(農曆7月初7)達到高潮。在很多大城市,包括上海、廣州、青島、寧波和南京,漢服愛好者出現在大街上、公園裏或酒吧裏,成爲媒體關注的焦點。


至於“漢服運動”的起源尚不清楚,不過據說中國北部城市河南省會鄭州的一名年輕人在這場運動中起了關鍵作用。普遍認爲在國營電力公司工作的王樂天是穿漢服上街第一人。2003年王樂天成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後,許多人紛紛效仿。在中國這樣保守的國家裏,標新立異得要拿出一些勇氣來。


2003年,5名漢文化愛好者建立了一個網站(huaxia-han.com),如今該網站已有3萬名會員。另一個同類網站(tianhan.net)於兩年前成立,如今已發展至1萬多名會員。這兩個網站都公開倡導穿漢服。


在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毛先生甚至提議用漢服代替現行博士服,不過中國教育部恐怕不會“苟同”。


有關漢服的討論始於2001年中國在上海舉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之後。在這次峰會上,與會代表身穿唐裝齊齊亮相。在這之後,唐裝蜚聲海外,並被視爲中國的國服。


不過,漢服愛好者不贊成這種說法。他們指出,唐裝並非漢人統治的唐朝(公元前618-907)時期的服裝,不能望文生義。確切地說,唐裝是滿洲人的服裝的一種變體,是300多年前他們滿人强迫漢人改穿的服裝。


絕大多數漢服愛好者都是70年代末出生的白領人士或大學生。上海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包銘新教授說,“這些年輕人是改革開放的得益者,不過他們沒有忘記中國人在過去100年所蒙受的耻辱……他們希望找到一些可以重拾民族尊嚴的東西。”


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不僅穿漢服。他們還送小孩上私塾接受傳統禮儀和文化教育。今年8月初武漢開辦了一所這樣的學校,招收了45名4—6歲的兒童。學生按規定穿漢服上學,學古文,拜孔子(孔子思想主導中國幾千年,直到20世紀)。此前,上海教育局以非法辦學爲由關閉了一家類似的全日制私立學校。


儘管人們對漢服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但對之其實瞭解甚少,甚至鬧出一些笑話。例如,上月,中國北方城市大連一對新人在婚禮上穿漢服,不過新郎的服裝像過去給死人穿的衣服。可見他們根本不懂活人穿的漢服與死人穿的漢服在衣領上有小小區別。


更有甚者,一些人誤以爲漢裝是和服或韓服,因而激發了有識之士將漢服帶回現代社會的想法。在深圳一台資公司工作的年輕人陳先生說,當有人盯著自己看時,他就走上前給他們講漢服的歷史和文化。


與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社會運動不同,漢服運動沒有發展到草根階層,因此政府對此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

然而,一些學者警告說,這場漢服運動的背後隱藏著極端民族主義。有關漢服的網站裏的很多帖子都聲稱,漢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深圳大學藝術學院曹教授說,“如果漢文化的倡導者開始排斥其它文化,這樣做是非常有害的。”
(網址: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1301&Itemid=110)
2007-04-08 4:43 am
漢服重現與中國的文藝復興



在漢服在中國消失了360年後的今天,筆者欣慰的看到全國各地都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懷著復興中國文化滿腔熱情,穿著華夏傳統服飾。漢服的復甦不僅僅是給給中國增加了美麗的服裝,更是是中華民族文藝復興的前兆。

對於很多不了解中國人來說,中國曾經領先世界文明的風采象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幻影,或乾脆是一個虛幻出來的安慰劑。記得當我第一次看到客觀的西方歷史學家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勞、最善良、最沒有侵略性的民族,也是古代對世界文明貢獻最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愛好創造、最不具有侵略性的民族,我還不相信是真的。當我加入了解中國歷史、知道中國古代文明輝煌成就的同胞行列,就和他們一樣,中國有朝一日的文藝復興的願望,就成為內心中永遠擺脫不了的情節。

今天在全世界都有中國各種優秀的人才、勤奮的勞工艱苦的工作,連那些沙烏地阿拉伯億萬富翁的富麗堂皇的宮殿,以色列街頭各種各樣的現代建築,都澆灌著中國勞工的辛勤汗水。可是,我們卻發現中國同胞也常常是受苦最多、得到報酬卻是最小的人。世界先進國家如西方各國、日本的成就,也是需要幾百年來無數勞動的積累,但是,他們每代人的努力所積累的寶貴經驗教訓,都能夠傳給下一代,使得下一代在一個高的起點向更高的目標發展。這有何嘗不是古代中國領先世界的訣竅?而在近幾百年來,中國同胞卻總是經歷各種內憂外患,戰亂不斷。別的國家人民經過勞動,積累的財富和經驗可以傳到下一代,我們漢民族卻在那些不斷的戰亂中,一次又一次的重零開始。實現中國的文藝復興,讓我們的子孫能夠擺脫我們的煩惱,安居樂業,生活幸福,是每一個心地善良的中國人盼望已久的。中國應該怎樣實現文藝復興是熱愛中國人民的同胞反覆思考的問題。

古話常說:"知音難尋",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上的群體,如果一起分享美帶來的享受,他們之間的感情就會越來深。我們常常看到一起看戲的戲迷`一起練習書法的書法家`欣賞某一類音樂的歌迷,聚在一起時候都有說不完的話,他們不僅僅是志趣相投,在生活上也會相互幫助。

其實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又何嘗不是如此。在世界上有凝聚力的國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飾`民族音樂`民族藝術,其人民在享受共同的美感中,學會相互尊敬,社會和睦,彼此感情不斷的加深,民族的親和力也不斷地加強。

華夏民族曾經是一個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各國的民族,華夏民族的先輩在創造光輝燦爛的文明時,正是有這樣強烈的民族親和力在背後起著巨大的作用。這其中,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又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華夏民族傳統服飾可以說起源最早世界上流傳時間最長民族服飾。根據史紀,早在至少四千多年前,華夏民族的服裝風格就開始流傳,華夏民族還發明了絲綢錦緞,讓中國的服飾水準遠遠超過其他民族。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就是華夏民族服飾美被世界各國所欽佩的最好的見證。也是華夏先輩高度智慧和展示藝術美感最好的見證。

漢民族傳統服飾是華夏先輩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能的結晶,可以說是幾千年以來,是社會成員彼此融洽相處的媒介,也是華夏民族共同辛勤勞動`發明創造`享受天倫之樂的環境。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的魅力,曾經讓全世界所傾倒。

遺憾的是,華夏民族傳統服飾在屠殺和暴力中被斷送了。在屠刀下漢服的消失和文字獄。都是清代反動統治階級為了他們的私利,壓制華夏文化,便於愚民統治的結果。伴隨著的,是中國從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淪落到最貧窮的國家,從領先世界的大國淪落到半殖民地,中國從一個和睦`融洽的社會變成缺乏認同`缺乏彼此同情關懷的場所。而這不僅僅使我們民族再和外族入侵中吃了無數的大虧,也使我們的民族把聰明才智浪費在無數的內耗內鬥中,讓我們的國家久久不能趕上世界先進文明,也讓中國人民經歷了不知道多少磨難。
2007-04-08 4:22 am
我們漢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約有十一億之多,佔中國總人口的92%,主要居住在中國東部和中部地區。 ... 我們漢族的婦女喜歡穿著旗袍。 旗袍本來是滿族人的服裝,後來滿清統治中國,把旗袍帶到中原。
2007-04-08 4:18 am
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

收錄日期: 2021-04-15 21:06: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7000051KK039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