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二二八事件是1947年2月至5月間,台灣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其中包括官民武裝衝突、軍隊鎮壓平民、台籍士紳被搜捕或殺害,以及當地人對外省人的攻擊等。
事件起始於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的一件私煙查緝糾紛引起(一說為買賣過程的誤會),觸發2月28日台北市民的請願、示威、罷工、罷市。同日又發生公署衛兵槍擊請願民眾,事件因此由請願懲兇轉變而為對抗公署,進而激化為省籍衝突。抗爭與衝突在數日內蔓延全台灣,使原本單純的治安事件演變為社會運動,最終導致官民間的武裝衝突,以及台灣當地人和大陸人之間的族群衝突。最後在軍事鎮壓中結束。
然而二二八事件於戰後不到一年半之間發生,其背景實際上並非單一因素所能解釋。雖然事件發生原因與台灣獨立運動並沒有關係,但是對後來台獨運動的興起,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時代背景
台北街頭慶祝光復情景,當時不熟悉中國的臺灣人將中華民國國旗左右弄顛倒,這說明了當時台灣人民對於祖國的陌生程度,或可為後來的二二八事件留下註解。二二八事件在台灣光復後一年半內發生,自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可以說是高度期待下引起的極度幻滅。其實在臺灣社會更為流傳所謂的「五天五地」:「盟軍轟炸驚天動地,臺灣光復歡天喜地,貪官污吏花天酒地,政治混亂烏天暗地,物價起漲呼天叫地。」
政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戰敗無條件投降,向美中等盟國移交戰爭中的佔領區。1945年8月15日,在中國大陸地區,中華民國政府派何應欽在南京接受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降書;在臺灣,中華民國政府在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市,接受日本投降並接管台灣。陳儀被指派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負責全台事務。
軍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國劃分勢力範圍的鬥爭立即展開,其在東亞的焦點則在中國,由美蘇各自扶植的親近的政治力量——國民黨和共產黨開始就戰後中國的重建、兩黨勢力範圍和軍事力量的處理,甚至未來國家政權的組成方式和哪方應當居於主導地位等敏感因素進行談判和鬥爭。雖然雙方曾重慶談判後達成初步共識,但由於兩黨間互相敵視以久,缺乏根本信任,以及蔣介石對於雙方力量對比和國內國際形勢的判斷存在偏差。國民政府最終還是決定以武力消滅共產黨勢力。於是中國最終陷入國共內戰的泥潭。1947年之後,由於國民政府的財經政策失當、官員貪污腐敗問題嚴重、東北地區戰略失誤,軍事指揮上的全局戰略失誤,以及國軍內部派系鬥爭,缺乏協調作戰的精神等諸多因素,國軍在戰場上逐漸陷入被動,並開始呈現崩潰的跡象。因此蔣介石開始準備將台灣地區作為重點加以經營,以備日後在大陸失敗後仍可以擁有一塊接受美援,並反共復國的基地。
經濟
在接管各日本佔領區之後的中國經濟,由於維持國共內戰的龐大軍需,以及光復初期國民黨官員的腐敗叢生,加上政府相關管制政策不當,以致於民生物資不足,通貨膨脹十分嚴重。在中國大陸地區,中央銀行先後發行的法幣,金圓券幾近崩潰。台灣地區雖然情況較全國狀況為好,但也因此必須供給中國大陸地區的資源需求。此外,比起日治時期,經濟民生的混亂程度增加,台灣人民多有怨言。
文化
因為經濟崩潰及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內部嚴重貪污問題,還有政府在官職與其他方面對中國大陸人和台灣當地人有不平等的對待,造成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當時位居知識領導者的文化界和學生展開要求民主與經濟改革的活動。對此,陳儀為首的主政當局採取了「寬輿論(政治),緊經濟」的政策。一方面並未嚴格禁止批評時政的言論,但同時也未採納意見,另一方面則積極實施嚴格的經濟管控措施,壟斷了台灣與中國大陸貿易的經濟管道。
主要原因
戰後初期台灣銀行所發行的「台幣一百萬元」本票
戰後經濟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空襲台灣,重創台灣產業,導致戰後台灣農業產值只有1937年的49%,工業產值更不到33%。此外學校、商店、工廠、醫院、鐵路、發電廠等建設也受到戰火嚴重破壞,重建工作困難。加上日本政府停止台灣人儲蓄金歸還申請,債券成廢紙,造成金融物價秩序混亂。國民政府接收之後又大量印製鈔票,並將民生物資運往大陸以資助國共內戰,造成台灣嚴重的通貨膨脹。
此外,官方一方面將原屬日本人與殖民政府的財產,直接收為私有,並拆裝賣往中國大陸。另一方面,延續日本殖民政策,壟斷台灣的經濟(如:煙、酒、糖、樟腦等的專賣),並利用各種關係排擠民營公司。由於日治時期台灣人便視「煙酒專賣局」、「台灣製糖會社」等公司為日本殖民制度之表徵,因此產生「以前受日本人欺負,現在受中國人欺負」的感覺。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會發生在查緝私煙上,也與這些政策不無關係。
隔閡、誤解與不平等
日本政府直到1945年5月才實施義務兵役,而在這之前從1942年1月以來,日本政府實施志願兵役,雖然台灣人有權利不選擇參戰,卻出現踴躍投軍的現象,1943年自願提出申請人數更高達60萬以上,許多大陸人因此遷怒於台灣人。加上對戰前臺灣情勢的不理解,有一些台灣人被視為漢奸,並受到緝捕。為往後族群衝突種下隱憂。
除了台灣人與閩南人之外的大陸人有語言和日常習慣的隔閡,台灣人參與政治的權利也受到差別待遇,大都只許擔任低級官員。而政府官員與接收台灣的軍隊又有嚴重的官僚作風與貪污問題。
國民黨內部派系傾軋
二二八事件期間,由官民組成的處理委員會本身即為各種派系勢力的競技場,隨陳儀來台的國民黨各派系,分為政學系、孔宋系統、軍統、CC派、三民主義青年團等五大派系,基本上政學系與中統不合,而CC派旗下的中統也一直想奪取政學系出身的陳儀政權,柯遠芬為首的軍統派則是立場模糊。陳儀當時是採取「拉著一派打一派」的恐怖平衡,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因此陳儀本人雖廉潔自持,但其剛愎自用的個性與政治上的無能,不能不為二二八事件負出責任。關於這方面的資料可參考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與戴國煇《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但也有專家認為派系問題根本與二二八事件甚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