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清世宗雍正(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姓愛新覺羅,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生於康熙十六年,卒於雍正十三年,死後葬於清西陵中的泰陵。雍正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皇后烏拉那拉氏。
出生與早年
胤禛於康熙十六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出生。康熙皇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早年胤禛曾隨康熙巡歷過四方。
爭奪儲位鬥爭中的角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廢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於佛道,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年羹堯與隆科多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贏得康熙的信任。康熙晚年胤禵得到賞識,任命其為大將軍王出征西北,時人猜測是康熙心中的繼承皇位人選。同時胤禛也屢次被差遣為代替康熙主持大祀。
胤禛即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十一月初七康熙在暢春園患病,初九胤禛奉命代康熙進行冬至祭天,十三日康熙病亡。當時胤禛並不在場,由隆科多宣詔傳位雍正。
雍正皇帝四十五歲即位,其即位經過至今也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對其繼位之說有多個版本。「雍正奪嫡」和「太后下嫁」與「順治出家」並稱「清宮三大疑案」。清朝官方史記所說,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於北京暢春園內。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時正代康熙在天壇祭天),由提督九門,衛戍京師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傳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遺詔》原文為:「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然而民間傳聞康熙皇帝本意將皇位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將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或"傳位第四皇子") 而奪得皇位。但此傳說有破綻,其中之一是當時清朝內宮事務一般用滿文,因此康熙的遺詔一定有滿文的版本,皇四子胤禛不可能以漢文的方式篡改滿文的遺詔。其次,當時還沒有簡化漢字,應該是「於」而不是「于」,所以不應該出現可能被篡改的情況。再次,清朝文檔應稱「皇四子」或「皇十四子」,而不是直接稱呼。因此更不會出現被修改還可讀通的情況。
此外,一說康熙傳位皇四子胤禛的用意是讓胤禛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在將來繼承清朝的皇位。
還有種說法認為,康熙死的時候情況突然並沒有指定繼承人,雍正利用當時的自己的政治優勢(他代父親主持大祀),聯絡隆科多,並軟硬兼施說服八阿哥同意擁護自己即位。屬於在突發情況下巧妙利用政局的結果。
雍正繼位後,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競爭者之一康熙八子胤禩是非常優秀有才能的一位皇子,他最終被雍正皇帝責令改名為「阿其那」(滿洲話的詈語,意思是「肥如豬」);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胤禩結黨,被打為「塞思黑」(滿洲話的詈語,意思是「賤如狗」)。他們即使向雍正上書,也要署名為「愛新覺羅阿其那」及「愛新覺羅塞思黑」。此二人還被雍正皇帝下旨從玉碟中除去。康熙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駕崩後,從西寧撫遠大將軍任上趕回吊喪,雍正卻不允許其進城,後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對其監禁。雍正所為引起別人對其奪嫡的猜測,為平息傳言,雍正下令撰寫《大義覺迷錄》,但是存在的矛盾之處使人覺得欲蓋彌彰,更加懷疑。也有說法認為迷信的雍正死後不隨其父康熙落葬於清東陵而葬於清西陵是因為怕死後因奪嫡一事在地下見罪於祖宗。但不少學者認為雍正埋葬清西陵的目的是因為清西陵靠近石料產地,可以節約民力。
雍正朝政治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成功後封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年羹堯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時雍正興起文字獄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對於隆、年的死因,有人與雍正得位不正聯繫起來,認為隆、年參與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也有人認為是由於年、隆位重之後過於驕奢,行為不檢,結黨營私,觸犯了皇權,為雍正所不容。雍正其中開始過於寵信放縱,隨後又殘酷打擊,被史學家所批評。
中央體制: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並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經濟政策:在稅制上推動「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火耗歸公」等制。
民族政策: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歸流」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
對外關係:驅逐西洋傳教士至澳門與廣州。在海禁問題上,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福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
立儲制度:創立秘密選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佈繼承人,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問題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去世
根據正史的記載,雍正是因為工作過勞而暴卒的。不過,不少人認為這是托詞,關於雍正的真正死因,亦眾說紛紜,留下謎團。民間有傳說被呂四娘刺殺的,也有傳說被曹雪芹的情人害死的,但不足為據。比較多的說法是雍正因病服了有毒的丹藥(可能含有水銀)後駕崩。
影響
雍正是清朝歷史上一個能幹的皇帝,不過民間也有很多關於他的謠言。以前民間傳說雍正皇帝是篡位而即位的,把雍正描寫成一位毒死父親,氣死母親,不務正業的皇帝;不過近來民間偏向讚揚雍正勵精圖治、打擊腐敗的努力。
英籍歷史學者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了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雍正未能瞭解與解決明清第三帝國作為內歛式王朝的根本問題,但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運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仍應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雍正帝
姓名 愛新覺羅胤禛
廟號 清世宗
諡號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
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
大孝至誠憲皇帝
陵墓 泰陵
政權 清朝
在世 1678年-1735年
在位 1722年-1735年
年號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