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名词“蹄”在此做动词“用蹄踢”。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名词“王”在此做使动动词“使……为王”。
名词用作副词,常与“然”(……的样子)连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聊斋志异》),名词“犬”在动词“坐”前作副词“像犬一样”。
“山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翼”在动词“临”前作副词“像翼(翅膀)一样”。
文言的特殊词序也是显著特点之一。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孰”、“何”、“悉”等置于动词之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丘明《左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曰:‘缚者曷(通“何”)为者也?’”(《晏子春秋》)
与“以”连用的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观原因,如一时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观原因,如避讳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喜悦。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熙”,通“嬉”,开玩笑。
這裏還有精選的四十篇文言文,按篇名可以見到導讀與語譯:
http://literary.bioinfo.csie.ntu.edu.tw/Lists.do?selected=1&action=list&table=articles&actionTable=oringials
2007-04-09 11:11:54 補充:
上面的網址如進不去的話,請看這裏:
http://literary.bioinfo.csi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