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2007-04-07 9:40 pm
春節有咩慶祝活動?

回答 (3)

2007-04-07 10:00 pm
✔ 最佳答案

以香港為例:

慶祝活動:.
舞獅. 攤位遊戲. 大型遊戲(如民府署.康文署或tvb舉辦, 邀請市民玩遊戲那種)

年三十大除夕 逛年宵花市
年初一 花車巡遊
年初二 煙花匯演
其他地方:

放鞭炮





2007-04-07 14:50:27 補充:
更正:民政署

2007-04-09 08:54:54 補充:
下面個位答緊果d似係習俗而唔係慶祝活動........
參考: me
2007-04-08 8:42 pm
春節有咩.慶祝活動??
answer:
春節的習俗活動,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 開始到正月十五的"鬧元宵",時間跨度之長,節日內容之豐富,勝於其他節日,現略述如下:
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掃出門的意思。因此,臨近春節,家家戶戶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和灑掃庭除,都成了流行於全國各地的習俗,古今如是。

辦年貨
辦年貨即是春節前購買及準備過年用品的活動。以前在北方,家家戶戶多於除夕夜前準備供奉桌(亦稱天地桌)上的素祭品"蜜供",預備把一堂"平安吉慶"(蘋果、橘子的諧音)及各類新鮮果品作供品。故春節將臨,人們均忙於購買神馬、香燭等敬神用品和過年各種吃食,並多農曆十二月二十五、六日前置辦齊全。那情景就如現今歲晚將近時,各商店擠滿購物的人潮一樣。

年夜飯
差不多與置辦年貨的同時,家家戶戶多忙於殺豬宰羊,準備除夕夜的"年夜飯"。中國人會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以開動,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擺副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貼春聯、年畫
春聯即是"對聯",又叫"門對"或"對子",是春節時貼在門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春聯起源於五代"桃符"的對子,古時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內有神荼、鬱壘二神,有驅鬼的能力,於是古時百姓相信鬼怕桃木,便每於除夕畫二神於桃木之上,懸掛門外,以驅鬼避邪,成了古代的門神。畫像後來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寫上了字數較多並更能反映心願的對子。

據說春聯由"桃符"的對子發展成型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因後蜀國主孟昶於公元 964 年的除夕,不滿學士辛寅遜所寫的兩句應節吉語,乃親自提筆寫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既工整又饒有寓意,此後題春聯的風氣就在文人學士開始流傳開來。

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瘟辟邪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繪畫藝術,年畫起源於門神畫,與"桃符"具有同樣的歷史。鮮紅的春聯,嶄新的年畫,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點綴出一派喜氣洋洋的盎然春色。


開門爆竹
燃放鞭炮慶賀春節,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鞭炮起源於古代的"庭燎",一說是為了驅逐"年獸",另一說是為了驅除山鬼。人們為了歲歲平安,子時燃放鞭炮煙花稱為"開門爆竹"。現在春節爆竹兼有吉慶和除舊布新的雙重意義,無論在通衢大邑,還是窮鄉僻壤,爆竹聲的此起彼伏,給節日更增添了熱鬧的氣氛。

拜年
拜年是從家裏開始的。小輩起床後必須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在接受年禮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用紅紙包著的禮金給未成年的小輩,稱為"壓歲錢";民國時期長輩多以紅紙包一百文銅元作為壓歲錢,寓意為"長命百歲",貨幣改用紙鈔後,長者則喜歡用連號的新紙鈔賜於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從家裏出去,人們相遇時總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禧,說些"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新年快樂"和"新年好"等吉祥話。而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之間更需登門拜年,互致祝福。

舞龍和舞獅
新春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多的是四處閒逛,觀看街頭的百藝雜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舞龍和舞獅。據說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先是為了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儀式,後來才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至宋時期,舞龍已經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表演活動。舞獅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據說起源於南北朝,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和春節的慶典活動。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

大抵古人相信舞龍舞獅有驅邪鎮妖之效、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舞龍舞獅,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舞龍和舞獅,都是春節的兩項傳統文娛活動。其他還有許多社火雜耍、變戲法等娛樂活動。





1春節由來
"春節"一般俗稱為"新年"或"過年",但古代多稱為"元辰"、"元正"、"正旦"或"元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
"年"的概念,是與古代的天文節律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緊密相聯的。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人們在取得好收成時,總要慶賀一番,久而久之就成為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就有果實豐收和穀穗成熟的象徵意思。

2與節日有關的故事
關於春節過年的傳說,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關於"年獸"的說法,人們慶幸沒有被可怕的年獸吃掉而相互恭賀;二是玉皇大帝曾聽信讒言要四海龍王淹死人們,幸虧觀世音菩薩的搭救,才免除了人們的浩劫,所以大年初一時,人們見面時總要互道"新喜"。

在歷史上春節的時間並不一致。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採用西曆曆制,把西曆(即陽曆)一月一日稱為"新年"或"元旦",而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春聯多是充滿吉慶意味的祝語,在新春時節深得人們的喜愛。


3與節日有關的詩文
據南朝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里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可見那時過春節主要是祛邪驅鬼為目的而已,人們祈望無災無病。我國最早一副春聯是寫在“桃符板”上,內容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考距今一千多年。從中可窺探出時人過年慶賀有節余,再就盼望長年能溫飽,僅此而已。而明代人過春節,據《明宮史》載:“宮眷內臣,即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各家皆蒸點心,儲生肉,將為一二十日之費。”還記述除夕夜的盛況,“大飽大嚼,鼓樂喧鬧,為慶駕焉。門傍植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挂福神、鬼判、鐘馗等畫。床上懸挂金銀八寶、西番經綸,或編結黃線如龍。檐楹插芝麻桔,院中焚柏枝柴。”皇宮春節習俗是集民間春節風俗之大成的。可以看出其時社會人文的勢態,慶賀春節不單為驅邪,更主要為迎福,祈發財祈安康、祈日子蒸蒸日上、祈居安業興。
參考: website
2007-04-07 9:44 pm
看煙花,玩遊戲........等


收錄日期: 2021-04-23 14:44: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7000051KK018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