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 皇帝之子

2007-04-07 7:52 pm
在清朝中 ,
皇帝之子是否稱作貝勒 ?
另外 , 貝勒的妻子是否稱為福晉?
更新1:

那麼 , 阿哥之妻稱作甚麼 ?

回答 (2)

2007-04-08 12:01 am
✔ 最佳答案
貝勒在清朝是一種官名滴稱呼~~

在清朝~~~阿哥是滿語,意思就等於現在滴少爺...

那貝勒呢???貝勒是皇帝兄弟之子,和皇帝之子,在成年後依照功勳封爵

滿洲分為五等爵: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

貝勒和貝子都是清朝封授皇親國戚的爵位之一,

低於親郡王,但封授的標準以功勳及皇帝的意願為先,親屬關係次之,

所以也有皇子不但未封王,連貝勒和貝子的邊都沒沾上。








皇帝的兒子都叫阿哥,阿哥前面再加玉牒上出生順序,如二阿哥,三阿哥....
阿哥成年後或長成到一定年紀就可能有受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輔國公,鎮國公...,
等分封建府完成後再上稱號,如和碩雍親王,多羅恂郡王,多羅怡貝勒,固山*貝子...
王爺的兒子若得皇帝賞識也可受封為上述之封號,
如聖祖第十三皇子胤祥在雍正朝時,因受皇帝賞識而一門受封了三個:和碩怡親王,多羅寧郡王,貝勒.

按照清朝爵位世襲制度,親王的下一代是郡王,郡王的下一代是貝勒,貝勒的下一代是貝子。

清朝的王爺共有二百四十多位,爵位分為十四等,即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固山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其中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又分一、二、三等。

  
宗室取得上述爵位的途徑有四種:一功封,二恩封,三襲封,四考封。功封是指宗室王公有功勳而受封。首先是清朝開國時“立有佐命殊勳”的王公。乾隆四十一年(1776)弘曆上諭說:“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以晉封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以次遞降。”(見光緒《清會典事例》卷2)雍正3年(1725)雍正帝諭旨稱:“今八旗宗室,蒙皇上養育之恩,繁衍至千有五百餘人。”據《東華錄綴言》卷五載:“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帝舉行宗室筵,自親王、貝勒至四品宗室共一千三百零八人。”這次乾隆皇帝舉行的皇族大宴,參加宴會者自親王、貝勒以下達到一千餘人。
  清代王爵還有“鐵帽子王”的說法,即清初開國的睿親王、禮親王、鄭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諸王爵世襲罔替,雍正年間牆加了怡親王, 同治年間牆加了恭親王,光緒年間增加了醇親王、慶親王,一共十二家王府。除了“鐵帽子王”以外,一般的王爵都是“世降一等”,降至鎮國公或輔國公再世襲。


福晉滿語。清朝親王、世子、郡王之妻稱福晉。有正、側之分。《清史稿.後妃傳序》:“太祖初起,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後妃,後人緣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又《後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后》:“高宗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冊後為嫡福晉。”又“皇后,烏喇那拉氏,佐領那布林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清會典.宗人府》:“凡福晉夫人之號,各視其夫之爵以為差。親王正室封親王福晉,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晉,郡王正室封郡王福晉。親王封側福晉四人,世子、郡王封側福晉三人。”
參考: bb
2007-04-07 7:56 pm
多羅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稱號,即金代「勃極烈」的異譯。清建國後,成為宗室封爵名,全稱為多羅貝勒。清初,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而高於固山貝子。亦用以封蒙古貴族。無論是皇帝的兒子還是其他皇族的兒子,都有可能被晉封貝勒。不過,任何爵位還是得經過冊封,才能享有那個等級的權力。也就是說,只有被冊封為『多羅貝勒』這個爵位的人,才能稱為『貝勒』,並不侷限於皇子或是宗親。

福晉,來源於滿語 fujin,意為貴婦或王妃。是清代對親王、郡王及其兒子的妻子(正室)的封號。滿語 fujin 來自蒙古語,進而源自漢語「夫人」。親王、群王之妾則稱為側福晉。


收錄日期: 2021-04-27 20:48: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7000051KK012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