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日本位於三大板塊之交界 地震頻繁]
要瞭解地震的成因、必須先瞭解地球的構造.
地球近似於一個球體、由中心到外分別為地核、地函與地殼; 地函為流體、其外的地殼外圍、則為人類生活的範圍. 地殼的最外圍為岩石圈所構成、此岩石圈並非是完整的球體,而是由數個破碎的板塊組成、因岩石圈下方為流動的流體、因此板塊系不停的在移動、就像是浮在大海的船一樣.
構成地球的岩石圈的板塊、大致上可分為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澳洲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板塊等七大板塊、可以想像、這七大板塊移動過程中、板塊交界處必然產生碰撞、就像停在港灣內的船隻互相推擠碰撞一樣. 板塊碰撞擠壓時累積能量、直到板塊間產生錯動或者在板塊表面產生破裂(斷層)、便會進行能量釋放、這也就是全球各地發生地震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板塊之間錯動所釋放的能量會比板塊表面之斷層錯動要大. 而板塊型地震震源通常較深、而斷層型地震通常較淺.
日本恰好位於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之交界、台灣則位於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花東縱谷事實上就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交界、因此在花東地區常發生規模較大深度較大的地震、台灣西部平原區的地震通常為表面斷層之破裂及錯動、因此地震深度通常較淺、故地面震度較大,震害較為嚴重.
斷層的錯動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及橫移斷層. 斷層面通常為一斜面、斜面上方的地盤稱為上盤、下方者稱為下盤. 正斷層為地層受到張力、因此斷層上盤會沿斷層面往下滑; 逆斷層則為地盤受到壓力、此時上盤會沿斷層面往上移動. 台灣因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因此西部平原的斷層亦多為逆斷層、逆斷層會造成一側地盤的抬升、所以造成的災害通常都很大. 例如921地震時、為車籠埔斷層的錯動、斷層線以東地盤抬升、所以一憲之隔的東部建築物倒塌情形顯然較西部嚴重許多.
日本與台灣同位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想當然爾、地震能量之釋放多少有些相關、只是日本因為於三大板塊的交界、碰撞機制較複雜、因此地震規模大且地震頻繁、當然、日本島上也產生許多斷層破裂面、因此日本地震較台灣多且規模大、就是這個因素.
發生地震有四個原因。
1.板塊移動:全世界有90%以上的地震是此原因。
2.火山爆發:
3.隕石撞擊:包括雪崩、山崩、大量冰山融化等等。
4.人為因素:核爆、人工水庫。
板塊的邊界容易引發地震,而台灣、日本都處於地震最多的地方-
〔環太平洋地震帶〕之上!
世界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80%
歐亞地震帶-15%
中洋脊地震帶-5%
台灣東、西各ㄧ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
日本位於四個板塊交界處:北美版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
歐亞板塊。
所以日本地震會比台灣頻繁!
台灣的斷層有42條,日本則是約200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