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是ㄧ位很偉大的科學家。資料如下: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
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巴士司馬令和尚書,其中擔任太史令長達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儀,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張衡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他採取和作為圓周率的值。
他的發明-候風地動儀:
中國古代偵測地震的儀器。由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漢順帝永建七年(132年)發明。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上飾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候風地動儀是世界最早的地震儀。
候風地動儀在以下八個方位上各有一口含銅球的龍頭:
子 正北 0 度
艮 東北 45 度
卯 正東 90 度
巽 東南 135 度
午 正南 180 度
坤 西南 225 度
酉 正西 270 度
乾 西北 315 度
在各龍頭的正下方,各有一仰頭張口的青銅蟾蜍,對準龍頭。當某一方向傳來地震時,此方向的一個火龍吐珠,正落入蟾蜍口中,發出巨響,報告發生地震,其他七隻龍頭不為所動。根據口含銅珠的蟾蜍的方位,可知數百里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八百里飛騎報信早幾日。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0%99%E9%A2%A8%E5%9C%B0%E5%8B%95%E5%84%80&variant=z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