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一問

2007-04-06 7:32 pm
請寫出 魚貫而入 的
1出處
2解釋
3故事
更新1:

還有 4成語的由來

回答 (2)

2007-04-06 11:44 pm
✔ 最佳答案
魚貫而入( yú guàn ér rù )

解釋
像遊魚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接連著走。形容一個接一個地依次序進入。

出處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故事

  蜀滅吳亡,三分歸於西晉

  魏滅蜀之戰,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魏能滅蜀,在於前者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優於後者,但戰場上的勝負,又與雙方的指揮、謀劃直接有關。

  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而漸 趨崩潰。其中,魏國自明帝曹睿死後,齊王曹芳為帝,大權旁落在司馬懿手中。司馬懿死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司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 絡士族,並經過幾次廢立皇帝事件,準備代魏自立;同時,他們還注意招攬人才,移民實邊,繼續曹操的辦法,推廣屯田,並興修水利,使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 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相比之下,蜀國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 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及蔣琬、費禕之後,薑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特別是後主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 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薑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遝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這時的吳 國,因孫權死後,內爭迭起,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多次攻魏也多以失敗告終。吳國的實力大大削弱了。

  這樣,在三國中,司馬氏掌政下的魏國,勢力最強,具備了滅吳、蜀,統一天下的條件。

   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262年),執政的魏大將軍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國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 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滅東吳的方針。為此,魏任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國。薑維聞訊,忙把情況 上報劉禪,建議派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在今陝西甯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但昏庸的後主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則相信鬼巫 之說,以為魏軍不會進攻,劉禪信以為真,把薑維的建議,置之腦後,連群臣都不讓知道。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 八萬”,分三路進攻蜀國: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今甘肅臨洮)向甘松(今甘肅迭部縣東南)、遝中,進攻駐守在此的薑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多 人馬,自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向武街(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之橋頭,切斷薑維後路;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余萬人,分別從斜穀(今陝西眉縣南)、駱 穀、子午穀(在今陝西西安南),進軍漢中。

  蜀國後主見魏軍真的來攻了,才倉卒應戰,忙遣右車騎將軍廖化率一支人馬往遝中,增援薑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率另一支人馬到陽安關防守漢中的外國據點。

  這年九月,魏軍三路大軍發起進攻。在東南,鍾會的主力部隊三路齊進,而這 時劉禪卻不等援軍到達就敕漢中各週邊據點的蜀軍撤退,魏軍在沒遇抵抗的情況下,迅速進入漢中,並隨即進逼陽安關。蜀陽安守將傅全,堅守苦戰,旋因部將蔣舒 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魏軍進佔陽安關後,又長驅直入,進逼劍閣(今四川劍閣縣西),威脅蜀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與此同時,鄧艾率領的西路魏軍也展開攻勢,使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趨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遝中的薑維。姜維獲悉魏軍進入漢中的消息,就慮及陽安關有可能丟失,劍閣孤危,遂引兵且戰且退,企圖移向劍閣。但是諸葛緒率領的中路魏軍已從祁山進達 陰平之橋頭,切斷了薑維的退路。姜維為調開橋頭魏軍,乃引軍從孔函穀(今甘肅武都縣西南)繞到諸葛緒後側,攻擊魏軍。諸葛緒深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切斷,忙命 魏軍後退15公里。薑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橋頭。當諸葛緒覺察自己上當時,蜀軍已遠遠離去,追趕不及了。姜維從橋頭至陰平,續向南撤退,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 化、張翼、董厥等蜀國援軍會合,時已獲悉陽安關口丟失,遂退守劍閣。

  不久,鄧艾率軍抵達陰平,他挑選精兵,欲與諸葛緒聯合由江油(今四川江油北),避開劍閣,直取成都。諸葛緒以邀擊姜維為己任,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與鍾會軍會合。鍾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結果諸葛緒被征還治罪,其部歸屬鍾會。

  隨後,鍾會率軍進向 劍閣。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但又是通往成都的通道。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 險”。鍾會屢攻不下,不久魏軍因糧食不繼,軍心動搖,遂有退軍之議。魏軍伐蜀之戰,曾一度順利進展,並切斷了蜀軍主帥姜維的退路,滅蜀之舉,指日可成。但 由於諸葛緒的失策中計,姜維順利通過橋頭,憑險守劍閣,阻擋了魏軍的攻勢,使之面臨糧盡退軍、前功盡廢的情形。

  在這個關鍵時刻,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裏,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鄧艾獻策的要點是,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涪,這樣薑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若蜀軍不援涪,魏軍破涪,切斷薑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這條計策被接納了,並由鄧艾執行。

  從陰平到涪,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不過也因此之故,蜀國沒在此設防。這年十月,鄧艾率軍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時“山高穀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面對困難,鄧艾身先士卒,遇到絕險處,“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在克服了這些難以想像的困難之後,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奇跡般出現,大驚失色,不戰而降。鄧艾率魏軍乘勝進攻涪城。

   江油失守後,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督諸軍至涪城停住。及戰,魏軍破蜀軍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今四川綿竹),列陣待艾。鄧艾遣使 致書諸葛瞻勸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玡王。”諸葛瞻怒斬使者。鄧艾即遣其子鄧忠及司馬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魏軍失利,鄧艾大怒曰:“存亡之分,在 此一舉,何不可之有?”揚言欲斬鄧忠、師纂,命之再戰。二將急忙重新上陣,結果大破蜀軍,臨陣斬諸葛瞻及蜀尚書張遵等人。就這樣,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 軍成都。

  蜀國的兵力多在劍閣,成都兵少,實際上無防守可言,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 (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裏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 之。這年十一月,劉撣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同時遣使令薑維等投降。魏軍佔領成都。

  堅守劍閣的薑維,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後主確切消息,恐腹背受敵,乃引軍東入巴中(今四川巴中)。鍾會率魏軍進至涪城,遣將追趕薑維。薑維退到都(今四川廣福)。旋接後主賴令,薑維乃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投戈放甲于鍾會軍前。魏滅蜀之戰結束。
2007-04-06 7:37 pm
1. 明˙湯顯祖˙南柯記˙第三十八齣:這等,我三人魚貫而入。
2. 如游魚首尾相接,一個挨著一個陸續進入。
3.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直等到噹噹噹的三響,大家魚貫而入,各人認明白各人的坐位。
參考: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收錄日期: 2021-04-25 20:16: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6000051KK010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