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語是客家話的一種嗎?

2007-04-06 6:24 am
畲語是客家話的一種嗎?

我想知道!

回答 (1)

2007-04-06 12:23 pm
✔ 最佳答案
Q:畲語是客家話的一種嗎?

A:畲語當然不是客家話的一種;畲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但不能否認現今畲語和漢語的客家方言很接近。)

因為早期畲族遷徙,其實多年來和漢族互相交融,故而畲語亦受漢族民化影響,現今大部分畲族所操的畲語已不是最初的畲語了(如融入了客家話,閩東話等)。現在使用的情況中,最多使用為近似客家話的畲語,而後漢語客家方言,而後卻只有占全國畲族總人口不足1%的比例,才保留原有的畲語。

另外,在廣東的海豐、增城、惠陽、博羅等縣極少數畲族卻用另一種語言,乃是接近瑤族‘布努’語(屬苗語支)”。

以下就對畲語作個介紹:


畲語是畲族所使用的本族語言的總稱,為自己獨有的語言,在語言學上歸屬于苗瑤語族。漢族人一般稱之爲“畲民話”、“畲話”或“畲客話”;在畲族內部則稱之爲“山哈話”([saŋ44 xaʔ5 uə21],意爲“山客話”)。福建福安地區的畲語被認爲是全體畲語的標準語[3]。雖然廣義的畲語以語言島的形式零散地廣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省份,但內部却保持著高度的互通度。這種語言現象在中國南方是不多見的。但幷不是所有的畲族都使用畲語。


據《畲族簡史》中述:“畲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畲語和漢語的客家方言很接近,但廣東的海豐、增城、惠陽、博羅等縣極少數畲族使用接近瑤族‘布努’語(屬苗語支)”。

《畲語簡志》中更進一步詳述:“居住在福建、浙江、江西等省的畲族相傳是明、清兩代陸續從廣東潮州府鳳凰山一帶遷去的,他們的語言和廣東潮安一帶的語言都屬于漢語客家方言。但是在語音上與現代客家話又稍有差別,有少數詞語跟客家話完全不同,却跟惠東、博羅一帶的畲語和苗瑤語族某些語言相近或相同”。

“居住在廣東省博羅、增城、惠東、海豐等縣的畲族1000多人,自稱‘活聶’(ha22 ne53),他們保留著原有的語言。這種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跟屬苗語支的瑤族布努語炯奈話非常接近”。


二、畲語嬗變

據歷史文獻和語言專家的研究,現代畲語已不同于過去的畲語。見于始修明弘治、重修于清乾隆年間、周碩勛撰《潮州府志》載:畲語把“火”叫“桃花溜溜”,“飯”叫“拐火▇”。現在那裏的畲族已不使用這種語言了。又見民國32年(1943年)李唐撰《豐順縣志》卷十六·風俗中載:畲民“其舊操土音,俗稱爲蛇羅語,極難异,今能操此語亦少”。毛宗武、蒙朝吉于1986年編著出版的《畲語簡志》中述:“畲族原來使用一種語言,不像今天這樣使用兩種語言,其語言面貌跟今天惠東、博羅一帶的畲語相似。現在跟客家話完全不同的那些詞語,就是原有語言遺下來的‘底層’。”同時指出《潮州府志》所載,“火”爲tho稱“桃花溜溜”,“飯”爲kwei35稱“拐火▇”,就基本上與現在惠東一帶的畲語相同,足見,現今大部分畲族所操的畲語已不是原來的畲語了。

中山大學黃家教、李新魁于1963年發表于《中山大學學報》第1、2期合刊的《潮安畲話概述》一文中亦述:“畲語中保留了許多中古漢語的語音、詞彙、語法的特點。其語音系統,聲母16個、韵母55個、聲調6類。在聲母方面,畲語沒有唇齒音[f]、[v]等聲母,這不同于客家方言和潮州方言。在詞語方面,基本上與漢語相同”。畲語“至少是宋元時代開始向漢語靠攏”。但“除基本相同之外,仍有其本民族特有的詞語。如‘亮’叫[hauy]”,‘酒’叫[haggle],‘奶奶’叫[tsaΛ],'哪兒'叫[noi∧tit┤],‘這兒’叫[kaλ]oi┤],‘這些’叫[kai┤naiy],‘那個’knh [si┤key┤kei┤],‘扇’(量詞)叫[lai┤],‘找’叫[lo┤],‘殺’叫[leto]等”。畲語既接近漢語客家方言,但又保留有本民族的特點。

廣東畲族長期同漢族,更多地同漢族客家人、潮汕人交錯雜居,民族之間互相交往,文化雙方互動,語言互爲滲透而逐漸産生變异,是不可避免的過程。至今居住在增城、博羅、惠東、海豐等地的畲族,其人口僅占全國畲族總人口不足1%的比例,仍保留原有的語言外,絕大部分畲族包括現今居住在廣東潮安、豐順兩縣以及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畲族使用近似客家話的畲語;而居住在廣東龍川、河源市郊區、和平、連平、始興、南雄、乳源等縣的畲族已放弃了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客家方言。而今就在潮安、豐順兩縣的畲族青少年中仍會操畲語者也爲數不多了,他們已通用當地的潮州話或客家話。


畲語語音
各地的畲語或多或寡地受到當地漢語的影響,聲母、韵母、聲調略有出入。畲語的聲母有16到20個不等,沒有翹舌音,有聲母[ɳ]、[ŋ]、[ʔ]、[h];韵母50個到70個不等,二合元音、三合元音比較多,有入聲韵尾[p]、[t]、[k]、[ʔ]等;聲調6到8個,在語流音變中的變化很複雜。
來自古漢語的詞彙

畲族在歷史上和長期受到漢族語言的影響,保留著大量的古漢語詞彙,比如走(跑)、行(走)、烏(黑)、赤(紅)、寮(屋)、禾(稻)、鑊(鍋)、窠(窩)、奉(給)、其(他)、著(穿)、睇(看)、戮(殺)、仄(斜)、嚙(咬)、使(用)等等。

來自現代漢語的詞彙
隨著社會的發展,畲語也吸收了現代漢語中的大量詞彙來指稱新鮮的事物和概念,這些詞彙畲語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如電視、電話、電影、電燈、城市、幹部等等。年輕一輩的畲族使用的詞彙和老一輩使用的詞彙也存在顯著的差別,一般老一輩使用畲族原始的詞彙,而年輕一代傾向于使用現代漢語的詞彙。
畲語和客家話的關係

畲語和客家話的關係究竟爲何,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極端的觀念中,一派學者認爲,畲語是客家話的一種[4];另一派學者認爲,客家話對畲語有過影響,但只浮于表面而已[5]。現在一般認爲畲語和客家話都是在不斷遷徙中産生的語言,彼此有相似性。歷史上,客家人的祖先在南徙過程中進入廣東東部和北部時曾與畲族雜居,語言上彼此産生了影響,這也是一些學者認爲畲族說客家話的原因。但畲語的歷史要比客家話早許多,故此畲語必然保留不少和客家話以及其他漢語都不同的成分,幷且畲語的分布和客家話的分布也不一致。以上這些都證明二者的影響不可能是深層次的,所以今天的畲族和客家人幷不能溝通。

畲語和閩東語的關係

福建省的畲族主要集中于閩東地區的福安、霞浦、福鼎、寧德、羅源和連江這6個縣市。閩東的畲語所受到的閩東語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看出:


第一人稱“我”的讀音爲[ŋuai]。
産生了聲母類化現象,如:“比較”的[pi35]和[kiau44]連讀後變爲[pi55 iau44],後一個字的聲母脫落;“交代”的[kou44]和[tai21]連讀後變爲[kou44 l ai21],後字聲母[t]變爲[l]。
從閩東語中借入了許多典型的詞彙,如:“壞”說“呆”([ŋai])、“生小孩”說“養”、“東西”說“乇”([nɔʔ]),“錯誤”說“誕”([taŋ])。
在名詞後加“囝”([kiaŋ])表示小稱,如“鳥囝”。
http://www.shezu.net/666/dispbbs.asp?boardID=8&ID=5018&page=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5%B2%E8%AF%AD


收錄日期: 2021-04-14 00:39: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5000051KK046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