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和中醫的起源?

2007-04-06 2:38 am
我想知道西醫和中醫的起源、發展歷程、對中國和外國有咩影響...

回答 (3)

2007-04-06 2:44 am
✔ 最佳答案
中醫的起源
早在遠古時代,我國人民在進行生產和跟自然災害、毒蛇、猛獸作戰的過程中,已經開始了有關防治疾病的活動;在尋找食用植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植物在時候有反應,不可做食用,逐漸認識到可做藥用,這是發現和應用草藥防治疾病的起源;在應用石器 作為生產工具的同時,用石砭、骨針刺瘡放血,這是針刺療法的起源;從烤火、按摩得到溫暖舒適及止痛,逐漸發展到用以致病,這是艾灸及推拿療法的起源;是故醫與藥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同疾病作戰的產物。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巨大變動,醫藥學也有顯著發展,據有關史書記載,當時醫生已成為專科,醫學已有針灸、本草、脈理三種不同類別,戰國時的名醫扁鵲,就屬於講究脈理一派的專家。當時醫家已反對以巫術治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病有六種不可治,「信巫不信醫」就是其一,這些史實,反應醫學就是從鬼神迷信中向前發展起來的。
***************************************************************************
19世紀以來,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西醫通過多種渠道傳入中國。
鴉片戰爭前,東印度公司的醫生郭雷樞、李文斯敦等在廣州、澳門一帶向華人行醫,將西醫傳入中國。
1835年,伯駕在廣州創辦近代中國第一所教會醫院。教會醫療事業不斷拓展。
1876年,新教在華所辦教會醫院診所
同時,傳教士還翻譯出版西醫書籍,創辦醫學院校和護士學校。
洋務運動開始後,中國人也開始興辦近代醫療事業。


晚清中國人的中西醫觀
(一)信奉西醫而排斥中醫。晚清出身教會醫學教育的西醫大都持這種觀點,轉而信奉西醫的人中也有持此觀點者。如吳汝綸在信奉西醫後對中醫即大加排斥,說《靈樞》、《素問》、《本草綱目》等醫書都不足據;西醫解剖學相當準確,藥品又多由化學家所定,所以“百用百效”。他認為中醫遠不如西醫,宋以後的一些醫書“盡可付之一炬”。吳氏的看法過分誇大西醫,完全否定中醫,是一種極端的看法。
(二)主張中西醫會通。一些信奉西醫的人比較中西醫,認為西醫可補中醫之不足,形成以下兩種中西醫會通主張。一是認為中西醫各有所長,主張二者會通。李鴻章在《萬國藥方·序》中說:中國醫學和醫藥均有不足之處,西醫的長處在於醫學教育、醫藥、解剖學上。他還認為西醫解剖學在某些方面同中國傳統醫書有相合之處。鄭觀應認為中西醫各有短長,“棄短取長,中西合璧,必能打破中西界限,彼此發明,實於醫學大有裨益。”此外,李經邦、陳熾、鐘天緯、許克勤等人均持此種觀點。朱沛文等近代名中醫也持這種主張。另外,教會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醫生也有人持這種主張,蘇州醫學傳教士柏樂文的學生顧福如就是例證。二是認為中西醫可以互補,但西醫有許多不足,會通應以中醫為主。這以唐宗海為代表,他在《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中提出“集靈、素諸經,兼中西義解之,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衷歸於一是。”但他又說,西醫在藥物、用藥、解剖學、外科治療等方面遠不及中醫。
(三)有限地肯定西醫,實際上反對或不接受西醫。這以朱一新和陳虬等人為代表。朱氏在《無邪堂答問》中說:“醫學則中國針石之技,久而失傳,西醫擅長在此。其內科之學,遠不如中國。”同時,他還從體質差異和醫理不同來反對西醫。陳虬雖承認西醫的疫病來源於病菌之說,卻又說“其實中國古籍皆已引而不發”,事實上他並沒有接受西醫。這種觀點反映了對待西學上的“西學中源”。
(四)堅持中醫排斥西醫。在反對西醫的中國人中,有的是從保存國粹出發來反對西醫的,有的是出於利益考慮而反對西醫。如19世紀七八十年代東北、浙江的一些中醫和官紳為了自身利益,製造謠言煽動群眾來反對西醫。葉德輝在《西醫論》一文中則說基督教在利用醫學傳教上成效很大,要有所防備,並從生理解剖、華夷之辨、醫理和醫藥不同等方面提出反對西醫的五個理由,最後提出要振興中醫。
綜上所述,晚清中國人西醫觀的演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西醫的衝擊之下,中醫一統的局面被打破,從而造成了近代中國人醫藥觀的多元化格局。
出現中醫同西醫
2007-04-06 2:44 am
西醫有200年曆史,中医有5000年曆史


收錄日期: 2021-04-13 01:02: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5000051KK033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