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英式劍術的資料

2007-04-05 7:13 pm
即是那種.......劍好似針,後面手柄又有半圓.....<<不太知道叫什麼~~!!

想知道有關它外形的資料~~
一定要有圖片的!!1
而且最好是有多種不同款式同裝飾的那種~~
至於比賽規則不重要......有當然好~~

回答 (2)

2007-04-05 7:17 pm
✔ 最佳答案
劍種
現今的劍擊有三種劍種,分別是花劍、重劍和佩劍。
讓我大概說說它們的分別吧!

花劍 Foil
根據 FIE 劍種說明,花劍是由十八世紀的小型劍種而來的。
現時是最普及的劍種,需要的技巧較根本,且較具運動性,
因此大部份劍手亦是從花劍開始學習。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fenceremily/images/foil.gif

花劍全長 110 厘米,重量不超過 500 克;
劍身 (blade) 比較幼身而有彈性,橫切面為四方形,鐘形的護手盤較小。
護手盤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fenceremily/images/foilist.gif

而花劍的得分方法是用劍尖 (pointer)刺中對方身體驅幹的部份。
另外,花劍有攻擊權規限,因此每次只會由其中一方得分。
重劍 Epee
根據 FIE 劍種說明,重劍較似十九世紀中葉的決鬥用劍。
重劍在一九八九年前只容許男性在世界性的賽事中比試,
而在一九九六年才正式讓女性參加奧運會的重劍比賽。
重劍對技巧和劍尖的準確性的要求較其他兩種劍種為高。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fenceremily/images/epee.gif

重劍全長 110 厘米,重量不超過 770 克;
重劍的劍身較硬而不易彎曲,橫切面為三角形,鐘形的護手盤較大。
護手盤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fenceremily/images/epeeist.gif

而重劍的得分方法是用劍尖 (pointer) 刺中對方全身任何部份。
另外,重劍是沒有攻擊權規限的,
因此如果雙方同時或在二十五分之一秒內擊中對方,便可以同時得分。

佩劍 Sabre(俗稱軍刀)
根據 FIE 劍種說明,佩劍是由十九世紀末海軍用劍發展而成的。
佩劍最重速度,而且打法比較上略為粗暴,因此過往亦只有男性參與,
不過自一九九七年起,開始有女性的佩劍表演項目,包括二千年的悉尼奧運會,
而在二零零四年的雅典奧運會中,更將成為正式有獎牌的比賽項目。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fenceremily/images/sabre.gif

佩劍全長 105 厘米,約重 500 克;
劍身較硬而不易彎曲,橫切面為三角形,護手盤則呈月牙形。
護手盤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fenceremily/images/sabreur.gif

而佩劍的得分方法是用劍身任何一部份刺或劈對方腰以上的任何部位,
這是仿照古時騎士在馬背上決鬥的規矩。
另外,佩劍也有攻擊權規限,因此每次只會由其中一方得分。

http://hk.geocities.com/fenceremily/weapons.html
2007-04-05 7:20 pm
紀元前四七三年,中國的吳被越所滅,原屬吳的山東半島及東夷諸國如:淮、徐、郯、奄、莒、萊等,同屬倭族的難民,渡海逃亡到日本列島,同時並攜帶了以青銅製造的「戈」與「劍」等,這大概就是最早出現在日本列島的金屬武器。再經二百多年後,中國將進入可產生鐵器的秦漢時代,而這些鐵器也隨同大陸與朝鮮渡海過來的移民們,一塊兒抵達日本,但其數量必定極為有限。
 紀元後,二世紀後半,耶馬台國女王,遣使貢魏四次,獲魏明帝贈絹、銅鏡和大量的武器(鐵矛、鐵劍)。
 最初創定,劍法之基本「天地人」也即「上中下」三個段位者,據傳為第二世紀初,日本景行天皇之子「日本武尊」。但此說乃據記載於距此六百年後(七一二年)纔完成的日本最初之書「古書記」和「日本書記」上所說的,但這些書上的內容,大多屬於類似神話的傳說,故其真實性就難免令人懷疑了。到第四紀中葉,在常陸國鹿島的國摩真人,創「出神妙劍」的劍法,此即為有名的「鹿島之太刀」,後世諸流多源出於它。第八世紀末,桓武天皇的皇宮大夫和氣清磨,建立武德殿,武人於此練武,始自桓武天皇於至歷代「平安朝」的天皇,每年的五月五日,在此舉行天覽比賽。
到了平安中葉的十一世紀初,由過去在戰場上實戰的經驗,發現在馬上馳驅作戰時,使用砍斬的機會遠比刺擊為多並較有利,同時也為了較利於拔刀,遂將原來(傳自我中國以來),單手使用,以刺擊為主,削僅為副的雙刃三尺直劍,改變形體為雙手使用(在馬上仍祇能以單手使用),以砍斬為主,刺擊為副的單刃彎刀,也即成為今日「日本刀」的雛形。
 鎮西八郎源為朝,劍技凌駕號稱「西陲第一」之乃師,復創「陰陽」也即「左右」兩個段位,加上原有的「上中下」其五個段位的構型,成為後世的規範。
 源義經(幼名牛若丸),「平治之亂」其父源義朝被平清盛所殺,其母被擄並納為妾。故義經得免死,囚(軟禁)於山城國(京都北郊)鞍馬寺,讀書習武。一日,於後山山谷中,遇上自稱為「天狗」的異人(依後世把天狗的面具做成棕髮聳鼻的造成看,很可能是當時遇船難而飄流至此,因外形與本地人迥異,為恐被擄殺,故躲入山間的西歐人,或也有可能是中國或朝鮮流亡至此的政客劍術家)傳授劍技。義經將其融入日本刀獨特的使用法,成為源家一統的劍法。(這源義經,後興兵助其異母兄源賴朝滅平氏後,兄弟因故失和,義經投奔陸奧之藤原秀衡父子。
鎌倉朝以後,攻防的劍技與武具,亦益形進步與發達,在戰場上的武士,為了防禦強而有力的矢箭,遂必須穿著厚厚的甲冑。時代已經室町進入兵荒馬亂的戰國時代的一五四四年,火繩鎗輸入日本之後,厚重的甲冑已失去其防護的能力,遂改著用利於進退的輕巧護甲,刀劍的尺寸也改短。由常佩刀(刀刃向下,水平式掛吊於腰帶上)改成為刀刃向上,斜插於腰帶上,劍技也進展為凌厲疾銳為主,並專習攻擊頸、喉、腰、腋下、股間與手腳關節等等,護甲所保護不到的地方。此時代學習劍法,以真劍、刃引(鍛劍時沒有嵌入刃鋒的刀)、木刀等作「型」的練習(此法一直沿傳至江戶中葉)。
  一代劍聖上泉伊勢守(姓下所加「某某守」者,為朝廷敕封之官位名號),發明以三尺餘長的竹子,從留下刀柄的部分,往刀尖方向逐段割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或卅二片,然後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它套起來,做成素面素小手(也即不用任何護具),可直接互相擊打練習的「袋竹刀」,但很令人不解的是,一直到後世,它除了為其傳下的新陰流,新當流,和部分一刀流所接納沿用之外,它的流傳並不普遍。
  戰國過去,經桃山時代進入到江戶時代,天下劍豪輩出,武道之興盛達最高潮。一七六四年前後,中西忠藏仿擬頭盔,護胸,籠手而發明了面,胴,小手等護套,並將竹子割成四片,加上先革,中結,約絲,柄革,鍔而做成竹刀,然後限定打擊有護套保護下的任何地方(而如現今,限定面部,手部,腹部,剌擊等者,則為後來劍道成為體育運動化以後才規定的)。作劍術的練習與比賽,這就是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劍道」最初之雛型。但各流各派,仍保有其各自獨創之「型」的劍法,故以真刀實戰,仍需輔以型的練習,到德川幕末為止,天下的劍法流派,達二百餘流之多。
明治維新後,廢潘治縣,失去主家的武士們,紛紛淪為浪人。明叉咦年(一八七六)發佈除軍人警官之外,一般人的帶刀禁止令,使原來的武士們,為了生活,不得不轉事農工商之工作,但卻又因不擅其事,以致多陷入衣食無著,生活窮困的地步。
明治十年西南戰爭爆發(明治維新的戍辰戰爭時,任官軍統帥,後被稱為「維新三大功臣」之一的西鄉隆盛,因又與新政府有了政治上的歧見,終於又演變成為戰爭),警視局(十三年方改稱警視廳),招募全國劍士,組織「拔刀隊」討伐並奏功(事實上戰爭仍以鎗砲為主,至近身肉搏戰時,方發揮其威力),十二年警察正式興習劍術,同年五月,集各地劍士舉行擊劍會,首創制定「勝負三次」的辦法(大概也是在這一個時期,「劍道」這一個名稱方告誕生,在此之前,多用「兵法」或「劍法」,更早的奈良時代則稱它為「太刀打」),並自直心影流,鞍馬流,寶山流,立身流,一刀流,傳流,自源流,無念流,柳生流,鏡新明智流等十流中,各採一式,制定成「警視廳流」之劍道型,此型後來也為全國的學校所採用。廿八年於京都平安神宮內,舉行武德祭,重建武德殿,成立「
大日本武德會」,卅六年制定範士、教士之稱號,後再加鍊士,卅八年為培育各學校的劍道教導人材,設立武術教員養成所,後改稱大日本武道專門學校,同年制定劍術為男子中學體育課之一部份,卅九年制定大太刀七支,小太刀三支的「大日本帝國劍道型」(即現今我們也採用學習之)。大正二年(一九一三),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開始有劍道教員之養成,昭和四年(一九二九),國士館專門學校劍道科設立,昭和十一年,劍道成為青少年學校之正課,十四年小學校的準正課,十六年成為正課。
二次大戰,敗戰後的日本,被日本國土佔領軍總司令部,認定劍道為殘酷恐怖的武技,遂與射擊、銃劍術(劈刺,現稱銃劍道)等,全面的禁止練習,武德會解散,一般人所擁有的護套,全部沒收並予焚燬等。後來由森順造氏(後來任撓︻竹劍︼競技連盟的首任會長)等出面陳情並反駁謂:「劍道並非如貴部所思,專為學習殺刃為本旨之技,其所含更高次元的精神意義為:承習古傳諸流攻防體技之間,不僅形而下之體格、體力、健康、長壽等之增進,更能具備形而上之觀察、理解、判定、斷行、思考、克己、撙節、禮讓、信義、仁愛等精神上的教育,故貴部如此禁絕,是否悖民主主義之自由精神,何況,際此原子武器的時代,而卻對此劍道有所畏懼而予禁絕,豈不是一件非常可笑的怪事,與淺慮謬誤之指施?」,如上反駁提出後,劍道禁止的命令果獲停發。昭和廿四年(民國卅八年)舉辦戰後首次全國劍道競技選手權大會,向總部提出申請,卻未獲正式批准,但也並不加以禁止,故就在這樣形同「默許」的狀態下舉行。

昭和廿五年,全日本競技連盟成立,廿七年競技被採用為中、高、大學的正課,並分別於廿七年(民國四一年)與廿八年,成立全日本劍道連盟,和全日本學生劍道連盟迄今。劍道形練習之目的在透過形之技術,從中求得練心,故不論形之技術如何優秀,如無充份之氣魄,徒然成為使用刀劍之舞踊而已。故而劍形練習後其效果有:

1.能重禮節,常持沉著穩重之態度。
2.不但在練習時,就是平常起居行動,也能養成良好之姿勢。
3.能養成銳利的觀察對方動向之眼光。
4.能使自己的動作機敏。
5.能改過技術上不正確的習慣,而習得正確的操刀方法。
6.能領悟種種場合之間隔距離之保持。
7.能練氣同時充實氣魄。
8.不但能習得技術之形態且能從技術之合理性領悟出種種心技。
9.最後在劍道裡自然具有的氣質和品格也能漸漸提升。
像以上種種,在不斷練習劍形後,能收很大的效果,故練習劍形不但是精神之磨練,亦能作為竹劍練習上,擊刺之基礎,但是只學劍形之形式依樣畫葫蘆比劃一下,對劍道是不會進步的,一定要將劍形之技法,即拔擊法(第一招及第七招)、擦擊法(第五招)、返擊法(第四招)、受擊法(第八招)等技法之理論及其他效果吸收於身,使能自由變化,活用於竹劍練習之上,則劍型之效果莫大。

I hope these might help you
參考: Knowledge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52: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5000051KK009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