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論語: 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者,廣義指一切政治領導人,狹義指國家元首。「政」是政治,「德」是道德。國家政治本於道德,合理、利民,則得民眾擁護,譬如北辰之得眾星圍繞。古注或以北辰為星名,或謂非星,但表方位,即地球北極與天空相對之處。今採非星說。天空無星之處,空體不動,而眾星共之。空體譬如人君,眾星譬如大臣與人民。「共」「拱」通用,引申為圍繞。人君安居其所,而得臣民圍繞擁護,實由人君為政以德而然。中國文化尊重德性,無論國家領袖,機關首長,甚至為家長者,皆應以德為本。
八俏第三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說:「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禮有什麼意義?有何用處?人如果沒有仁心,製作音樂有什麼意義?要怎麼運用?」
里仁第四
「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孔子說:「一個鄉村、社區應該具有淳樸、忠厚、仁德的風氣纔算美好,如果選擇住所,不去選擇風氣淳樸善良,有仁德的地方,哪裡算得上有智能呢?」
公冶長第五
「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孔子對子貢說:「你與顏回哪一個比較強?」子貢回答說:「弟子哪敢和顏回相比,顏回聽一個道理,能悟出十個道理來,弟子聽一個道理,只能悟出兩個道理。」孔子說:「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雍也第六
1.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們,哪一個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顏回是最好學的,他偶然生氣發怒,但絕不牽連別人,並且不會重犯同樣的過錯。」
述而第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只傳述前人的文章典籍,不創作新說,相信古人,喜好古書,私底下,可以把我比做商朝的老彭吧!」
泰伯第八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白話解:《詩經‧小雅篇》說:「要小心呀!要謹慎!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踏在薄冰之上, 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疏忽。」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孔子平日甚少談論『利』。只贊同『命與仁』。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特別強調『論語言仁最多,言命亦不少,並皆鄭重言之。』故本章之意,並非孔子甚少論及利、命、仁三者。
鄉黨第十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先進第十一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之死?」
子路問如何事奉鬼神。孔子回答說:「不能事奉人,那能事奉鬼神啊?」子路又問:「請問人死之後是怎樣?」孔子回答說:「我們對於生的道理都不清楚明白,哪裡談得上死了以後的事?」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回問如何做到仁。孔子說:「約束自己的心行,實踐『禮』的規範,那就是仁了。果真有一天能做到這樣,天下的人都稱他為仁人了。為仁與否完全在自己,不是靠別人啊!」
顏回說:「請問老師實行仁的條目有哪些?」孔子回答說:「凡是不合禮節的不要看,不合禮節的不要聽,不合禮節的話不要講,不合禮節的事不要做。」
顏回聽了說:「我雖然不夠聰明,請老師放心,我願意遵照老師這些話努力去奉行。」
子路第十三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名份不正當,就無法說得順理(理不直則氣不壯);說話不能順理(順口),做起來就不容易成功;做不成事,禮樂的教化就不能興盛;禮樂的教化不興,單用刑罰,法律刑罰也不能用得恰當;法律刑罰用得不恰當,人民就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憲問第十四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言辭,但是話講得很好聽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一個仁人志士必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必者一定也,不必者,不一定,未必是也。
衛靈公第十五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
白話解:子張問怎樣纔能行得通。孔子說:「只要說話忠誠信實,做事忠厚、謹慎,雖然在蠻荒落後的國家也能行得通。反之,如果說話不忠誠、不信實、做事不忠厚、不謹慎,雖然是近在自己的鄉里,你能行得通嗎?」
不忠厚:刻薄也。
季氏第十六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和正直的人為友、和誠實守信的人為友、和見識廣博的人為友,都會受益;結交慣於裝飾外貌,內心並不真誠的人為友、結交善於逢迎,虛情假意討人喜歡的人為友、結交巧言好辯,沒有真實學問的人為友,就會受到害處了。」
陽貨第十七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於後天學習的不同,相差越來越遠了。」
微子第十八
「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白話解:柳下惠當魯國的獄官,三次被罷黜。有人說:「你為什麼不到他國去呢?」柳下惠回答說:「我以正直之道事人,到哪裡不會被罷黜呢?我若以不正直的態度去事人,又何必一定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呢?」
子張第十九
「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白話解:子張說:「一個有為之士,遇到國家危難時,能臨危授命去挽救,見到有利可得時,立刻想到是不是合乎義理,該不該獲得;祭祀時,就會想要如何纔算恭敬;遇到喪事時,能想到如何盡其哀痛之心;能如此就好了。」
堯曰第二十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說:「不瞭解命運,就沒有辦法做一個君子,不懂得禮節,就無法處事待人,不能自立了;不知道從言語當中分辨是非,就無從認識一個人的善惡邪正了。」
以上並非全文,更詳細請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3-lunyu-xuee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