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會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2007-04-05 5:10 am
為什麼香港會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呢?

可以的話請用英語回答

不過中文的也沒關係

謝謝

回答 (4)

2007-04-05 5:14 am
✔ 最佳答案





香港觀察:香港已經是中國的金融中心








香港觀察
曹景行
圖片參考:http://news.bbc.co.uk/shared/img/999999.gif








圖片參考:http://news.bbc.co.uk/media/images/42340000/jpg/_42340170_hk.jpg

香港已經是中國的金融中心
本月初,北京中央銀行突然把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比率提高了半個百分點,這是今年以來的第三次。據金融分析家的說法,央行採取這個緊縮銀根的大動作背後真正原因,是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接連在香港成功上市,集資額超過三百億美元,再轉成人民幣,勢必進一步加劇當前中國的"流動性"過剩危機,使得"錢多為患"的狀況更為嚴重。
這兩家銀行在香港上市,集資規模龐大,又引來大洋彼岸的反響。美國《紐約時報》一則報道就認為,紐約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已受到來自香港的挑戰。理由是今年到十月中旬,紐約證交所新上市公司招股集資總額為187億美元,比香港少了百多億美元,下降到世界第三﹔而香港則與第一位的倫敦已經相去不遠。
《紐約時報》的說法有點誇大了,因為集資金額多少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更何況數字經常有起落。若要全面衡量國際金融中心的綜合功能和實力,香港還是比紐約差許多,而且兩地各有自己的服務範圍,香港還談不上對紐約構成多大的"威脅"。實際上,香港回歸中國近十年來真正應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金融業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日益發揮獨特而關鍵的作用。
過去十年,香港依托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增長,憑借中國市場對世界的莫大吸引力,已經成為大中華地區以至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就在美國《紐約時報》擔心香港會不會挑戰紐約市的時候,高盛公司的經濟師胡祖六在英國《金融時報》上刊出文章,探討上海和香港"誰能摘取中國金融中心桂冠?"
大必要的擔心
在筆者看來,答案就在面前:只有香港才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北京有中國的央行,有中央級的各種金融監管機構,由各大商業銀行的總部,也有新建的"金融街",當北京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金融中心,因為中國最主要的金融交易市場是在上海。隨著明年中國按照加入WTO時的承諾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上海的中國金融中心地位必將更加鞏固。但在可見的將來,上海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因為中國的現行體制使得上海無法成為另一個香港,它的金融中心功能和地位更不可能超過香港。
我們每次從香港到北京或者上海,最大的不便有二:一是內地的資訊流通仍然有阻礙,二是銀行服務仍然比香港落後許多,平添許多麻煩。當然,明年外資銀行全面"進軍"中國之後,競爭的壓力或許會推動中國的銀行服務品質迅速改進,金融業的規模也一定會急劇擴展,但有兩個方面的約束卻是上海無法靠自己的發展解脫的:人民幣尚不可完全自由兌換,資金尚不能完全自由流通﹔中國的金融體制和法律體制還不能完全獨立於黨政權力之外。
這些不方便和約束,說到底就是會增加投資和交易風險,從而就會抵消掉上海的許多優勢。比如說,去年香港特首換馬,董建華辭職,曾蔭權接任,外界決不會擔心香港的投資環境和政策會有什麼改變。上海就不同,早些時候北京突然對陳良宇下手,案情究竟有多大多深,還有什麼人什麼事情會牽連進去,到現在也沒有人說得清楚,上海的新班子就要花不小的精力來安撫外商,讓他們相信上海仍然是前景光明。同樣,像內外資"兩稅合一"之類的重大政策一拖再拖,都增加了外界的不確定感覺。
不確定和不方便一樣,也都是額外的風險,而額外的風險又會帶來額外的成本。既然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風險要大於香港,那麼,必然會有更多的國際金融交易會選擇在香港而不在上海。所以,上海可以加快發展金融業的硬件設施,也可以招攬全球金融人才,但只要人民幣沒有成為真正的硬通貨,只要中國還沒完全開放資金流通,只要中國還沒有成為完全的法治國家,香港就一直會是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
這種狀況對中國也是利多弊少。香港金融業實在不必擔心上海的挑戰,更加不必為此大喊大叫。中國只有一個香港,北京巴不得香港成為亞洲以至全球數一數二的國際金融中心,也一定會充分運用香港的國際金融功能。要不然,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中國企業排著隊要到香港上市呢?當前香港要同上海競爭的事情有許多,但恰恰就不是金融業。
讀者反饋:


上海要成為金融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公平,透明,上海好象一個都不具備,還有,金融中心是交易成本最低,交易風險最小,監管最有效,上海又有多少符合這個要求呢。。。。
tony, london
中國政府在金融領域最大的優勢就是政府控制央行。這是中國和世界其它國家和地方最不同的地方。銀根是金融業的命脈,控制銀根就控制了金融。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這樣'爛'的金融業還能夠持續生存的原因。
在中國與世界的金融業並軌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它既是規則的制定人,又是具體的執行人。這也許不是業者的首選,卻是未來業者需要面對的。
Andrew, Australia
首先, 可能近几年, 大家會看到全世界有非常之多的產品/貨品都印了我們國家的英文名字, 大家心裹想, 我們的國家終于有希望, 有進步, 有前途, 國家終于可以進攻國際世界大舞台了, 此刻大家可能感到很自豪和高興.
但事實是, 但請大家用自己的眼睛看看今天的富強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日本) 看看他們的以前的歷史 他們從前經歷過甚么 成功過甚么 多的是 利害的是 偉大的是 所以今天中國如果還以為自己在近几年 只是經濟上和其它的小領域上得到那少少的進步 就開始驕傲起來 以為中國可以去到世界強國的層次 那我會告訴中國 叫它快一點作心理的准備去迎接即將來臨的大失敗吧 再次變回以前的中國吧!
原諒一下我 讓我用非常老實直接的語氣去說 經濟上, 上海在短期, 中期, 甚至長期之內都沒有足夠真正實力同能力去成為一個國際 / 亞洲的金融中心, 真的, 我看不出上海有甚么真正的力量去驅使它, 更不用談及其它的中國城市, 更加談不上上海能超越香港在短期, 中期, 甚至長期之內.
香港是一個成功了很久的亞洲和國際金融中心, 走的路線是英國加美國式的 所以在長期之內都需要'一國兩', 因為香港不可以走中國內地那一套吧, 這樣才可以發揮自己經濟 文化 的長處吧
中國內地貪污問題非常極之嚴重, 不單是上海, 其它的地方都是 極度深遠地影響國家的經濟 同時中國內地人民質素某程度上非常極之壞, 非常之差, 國家內很多東西的底子很差, 所以每一天在中國也發生很多很多很多的悲劇 無可奈何 一個國家人民質素差 社會就會發生非常之多的可怕問題 同時也影響了經濟及人民自己本身 是一個可怕惡性的循環
總之 我認為中國需要做的是 要少出聲 現在只需要不斷地打好自己國家的根基, 把人民的素質真正的提高, 改善人民的古舊思想 給多一些中國人民知道外國的東西 事物 文化 知識 才是成強國之道
AX, London UK
其實金融行業很大程度上是依賴經濟自由度而中國在這方面剛好是弱項。因為政府在經濟中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使得市場經濟本身的優點丟掉了。上海也只能是一個政府拿錢砸出來的怪異城市,決不是一個根據市場需要所聚集的城市,它只是個表現而不是原因。這種表面的中心不能稱之為中心,因為它沒有一種必然的凝聚力在里面。
Max,
中國最爛的環節就是金融業,我從來沒想過中國短時間內會出現紐約級的金融中心。香港10月的集資金額為什么會超過紐約,大家心知肚明。美國人夸大中國威脅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中國人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好,金融制度連印度都比不上,還想涌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簡直是天方夜譚...
Robin,
2011-05-08 12:26 am
tploh8我支持你.... 其他人都係copy人地d野,我估你都係自己想嫁啦,加油~
2007-04-05 5:24 am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國際金融中心一期(右)及二期(左)國際金融中心(簡稱國金、IFC),是香港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標,位於香港島中環金融街8號,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地鐵公司及新鴻基地產、恆基兆業、香港中華煤氣及中銀集團屬下新中地產所組成的IFC Development Limited發展、著名美籍建築師César Pelli及香港建築師嚴迅奇合作設計而成,總樓面面積達43萬6千平方米。現為恆基兆業集團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總部所在地。

2007-04-04 21:29:25 補充:
位於香港中環金融街八號的國際金融中心,聳立於中區海旁,鄰近大型辦公室大樓、時尚購物商場及酒店。而國際金融中心位於交通樞紐中心的地帶,為您提供最快捷的鐵路系統連接市中心, 國際機場以及全球所有主要金融中心。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位於香港機鐵站上蓋, 設有市區預辦登機手續設施;地下鐵路則連接香港所有主要地區及往返中國的火車鐵路系統。只要穿越國際金融中心冷氣開放的連接通道,步行一會便可乘搭各樣交通工具。

2007-04-04 21:30:31 補充:
國際金融中心一期 於一九九八年竣工,佔地784,000 平方呎,樓高39層,自建成後便吸引了不少國際知名的金融機構遷入,成為區內商業寫字樓的理想地點。現在,已有五千人遷入國際金融中心一期。 舉世知名建築師 Cesar Pelli 於國際建築設計比賽中獲勝,隨即獲邀參與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設計工作。為突顯傳統摩天大廈的特色,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以簡潔、穩固及具代表性的意念設計,巨型尖頂式建築環抱城市及海港全景,頂部具雕刻美感的皇冠式設計標誌著大樓與無邊天際相接。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頂層建築仿如向整個城市揮手,晚上亮燈後更儼如維多利亞港旁的火炬,閃爍璀璨。
2007-04-05 5:15 am
如何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被譽為國際金融中心已有一段長時間,而政府、金融監管當局和金融界過去亦有充分合作,發展和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近年各方面的環境都起了急劇轉變(稍後會再詳細解釋),實在是有需要在這個時候公開討論一下這個課題,集思廣益,定出策略,確保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能夠保持甚至進一步強化。
 
政策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適當的經濟和法律環境,以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這個課題上,不是政府的發言人,但深信,政府一向是採取負責和積極的態度去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可能留意的,行政長官曾發出一份公開文件,在闡釋一些權責問題時表明:「財政司司長須負責訂定宏觀政策目標,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則負責制訂具體政策,以達致該等目標,並適當地透過監管機構和其他組織落實這些具體政策,及監察有關的推行情況。」
大家亦可能留意到,財政司司長於同日亦發表了一份《金融事務及公共財政的政策目標》文件,內裏清楚訂定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宏觀政策目標有四個:
i. 為公平、開放和具效率的市場維持適當的經濟及法治環境,包括確保香港的法律繼續提供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ii. 透過促進國際金融中介活動及吸引外國資金來港,進一步提升香港金融服務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iii. 發展支付結算及交收系統,使國際和跨境金融活動能安全及有效率地在香港進行;以及
iv. 加強企業管治標準,以加強國際間對香港金融市場的信心。
 
財政司司長這四個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宏觀政策目標是獲得金融界和其他對這些政策有興趣的人士廣泛支持的,所以差不多半年來亦未見到有不同意見提出,有可能大家正等政府將這些宏觀政策目標具體化吧。
作為金融管理當局的負責人,是有責任在政策具體化的工作上多提意見的。接下來就讓用這個機會解釋一下的看法及金管局在這方面的具體工作,希望讓大家既見樹木,亦見森林。
 
傳統因素
首先從根本說起,先要了解一下過去香港成功地發展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因素。相信大家對這些傳統因素已非常熟識,所以只簡略介紹,這些因素包括以下8個:
 
i.良好的法治制度及獨立的司法架構
ii.有大量合適的人才
iii.監管制度健全、尺度適中
iv.簡單的個人/公司稅制,及低稅率
v.政府對金融業發展的支持
vi.可自由兌換及穩定的貨幣
vii.廉潔且高效率的政府
viii.良好的工作及居住環境
 
這些傳統因素,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石,缺一不可,各方面一定要盡最大努力保障這些因素能夠持續下去。剛才講過,近年各方面環境有急劇的轉變,對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產生了策略性的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轉變有三個。
第一個轉變是資訊科技革命性的發展。
第二個轉變是全球化的大趨勢,令各地的金融市場國際化。
第三個轉變是中國內地在持續改革開放下,國際金融需求日增的大趨勢。

突破傳統
在這三個重大轉變的影響下,如果要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便要跳出傳統的思考框框,就轉變趨勢作出新的策略性部署。要強調的是,這不是說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傳統因素如法治和健全的監管制度等可以放棄;相反,要繼續保持和強化它,但隨環境轉變,要有新思維,與時並進。
可能大家都已留意到,在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工作上,一直以來金管局除了維持貨幣及銀行體系穩定外,亦眼於建設高效率及穩健的金融基礎設施,包括1990年初用外匯基金票據計劃去發展債券市場、90年代中期起興建各種支付系統、及最近在人民幣業務上的突破等。其實,金管局在金融基礎設施上「主動地」下苦功,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適應這三個重大轉變,作出前瞻性的部署,在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具體政策上盡了本份,作出貢獻。
事實上,一個現代國際金融中心應有金融基礎設施的理想模式,金管局自成立以來,一直將這個理想模式裏面的組合成份,一個一個地興建起來。可以向大家保證,金管局不是無事找事做的,亦不是要與民爭利,積極發展金融基建,正正是符合積極不干預政策的精神。信奉自由市場,但當自由市場未能產生符合大眾利益的產品,政府便有參與的必要,更何況這些產品如支付系統、債券市場等都是達到基本法第109條的規定不可缺少的原素。
 
金融定義
金融的理解是指資金融通的意思,即是將資金從有剩餘資金的單位,帶引到需要資金的單位,亦即是經常說的金融中介活動,將儲蓄資金帶引到投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資金融通得好,經濟便發達。所以鄧小平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非常對的。這個金融的定義,伸展到國際金融中心上面,便可理解成為一個國際資金融通的地方,比如香港能夠吸引在美國的資金經香港的金融中介渠道轉引到國內作投資,又比如香港能夠吸引亞洲的儲蓄資金,經香港或在香港投資於一些國際公司的股票。能扮演這個角色,香港才算是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資金利用香港作資金融通的活動,香港是需要有具吸引力的金融基礎設施,就像的新機場能吸引大量過境的客和貨一樣。
曾在其他場合多次強調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亦常以大型實體基建作比喻:每個政府都要花上龐大的資金,興建大型基建,為的是讓人和貨物可以安全及有效率地選擇從一個地點走到另一個地點,好進行各類經濟活動,將經濟搞活起來。其實錢也是一樣,需要有基礎設施,使它能夠從一個單位如儲蓄者的手上,可以安全、穩妥及有效率地轉往另一個單位的手上,如集資者和各類金融投資等。
 
理想模式
了解到這個基本的資金融通需要,亦了解到科技革命,金融市場全球化和內地改革開放的需要,認為一個理想的金融基建模式應有以下四個特點:
1. 金融中介渠道必須是安全、有公信力、多元化和有效率。
2. 可用多種貨幣作為交易單位。
3. 可便利多層面參與金融市場。
4. 提供完善、低風險和具成本效益的支付結算系統。

以上所講的四個特點,將會是未來繼續努力搞好金融基建的考慮,現在香港的金融基礎設施,較之理想的模式還有一段距離。這些距離,有一部分是源於外在而不受香港控制的因素,例如在人民幣國際資本帳未完全開放時,在香港發展有關人民幣的金融基建是要循序漸進,配合國內發展的。另一部分的距離,是源於在香港不同金融行業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考慮,如即時支付、貨銀兩訖的安排在股票市場中介人或零售層面仍未可以廣泛使用。不過會繼續努力朝這個理想模式進發。事實上,香港的金融基建,已是全球最先進之一,特別在亞洲時區,可算是名列前茅,已把對手拋離。
 
總結
作一個簡短的總結,要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政府已定下宏觀政策目標,現在是將這些政策目標具體化的時候。過去,有見及科技革命、全球化和內地政策開放的三個重大轉變,金管局自成立以來已在這方面積極思考、研究,並將可行的建議付諸實行。在傳統因素上,會盡力配合政府將過去令香港成功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因素繼續保持。另外,金管局又突破傳統,在金融基礎設施方面努力,發展一個多中介渠道、多貨幣、多參與層面、即時交易支付、結算的理想模式,以增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亦為國內改革開放作好金融層面的步署。

收錄日期: 2021-04-12 02:01: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4000051KK043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