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由來

2007-04-05 2:23 am
最近學緊書法..依家學緊顏體..但我本身好喜歡隸書...老師叫我可以買本隸書字帖回學校..老師教我.但他只教怎樣寫得形似...
我想知說..隸書既沿由..
隸書有咩特點呢?學習時應注意咩地方?

回答 (4)

2007-04-05 2:26 am
✔ 最佳答案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名稱
過去一般相信隸書之由來為「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但近來指出「隸」字亦有「附屬」的含意,可能意旨其為篆字之衍生。


[編輯] 隸書的起源——秦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蕩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編輯] 隸書的繁盛——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編輯] 隸書的第二次高峰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編輯] 隸書的演變——隸變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後,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編輯] 隸書的名詞
古隸
今隸
秦隸
漢隸
佐書
八分
草隸
魏隸

[編輯] 外部連結
隸書的演變過程
書法雜談
中國書法發展及其演變
隸書的分析
2007-04-05 2:29 am
【隸書產生的原因】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人們在使用時總是希望它在表達意思的 前提下,盡量簡便些。可是,到是秦代末年,因為奏事繁多,用的是 標準文字──小篆,在書寫上無法使公文的處理速度更快一些於是有 些官吏們便將小篆的圓轉改為方折,以求方便書寫,就成為一種新型 的書體,這種書體就是隸書。

【「隸書」這個名稱的由來】
秦代時將辦公文的小官叫「使徒隸」,當時官獄的文書、抄寫工作人 員被認為是下級人員,專讓人家役使所以叫做「使隸役」,於是便把 他們抄寫公文時的文字叫做「隸書」。

【隸書的創造者】
過去許多人都認為隸書是程邈創造的,這個傳說的內容是這樣的:秦 代有個獄吏名叫程邈,因犯了罪被關在雲陽獄中十年,關在監獄的這 段時期,他將繁複的大小篆的筆劃、結構等作了一番的整理、加工, 經過十年嘗試,他終於簡化了大小篆,創製出三千多個美觀實用的隸 書,他並將這件事上書給始皇,皇帝便釋放了他並拜他為御史。這種 將文字的創造,歸於某一人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文字是群眾一起合力創造的,中國字體的變化也是根據書寫工具及生 活需要,不斷演變的。隸書的出現,就是古時候人們長期的書寫,在 日常生活的應用中,日積月累地創造出來的。

【隸書的分類】
隸書依產生的年代可以分為秦隸和漢隸: 一、秦隸 秦隸是早期的隸書,又稱為「古隸」,這是隸書剛 萌芽型的書體,可以說是隸書的幼年時期。這種字體的特點是半篆半 隸,筆劃雖由圓轉變為方折,但還沒有後來隸書的波磔和挑法,字形 上仍然保持著細長的狀態。 一九七五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現了一千多支秦簡,竹簡上的秦隸是 用毛筆寫上去的,字跡清晰,可以明顯的看出秦隸的這些特色。這種 字體是用折筆來寫,而不像小篆是用轉筆,寫起來比較快,字形長方 大小不拘,而不像秦小篆都是長方形而且大小整齊劃一。所以,這種 秦隸,有人也稱做「篆書兼古隸書」。直至西漢初、中期還仍然使用 。如西漢的銅器銘文如《熹平鐘》、《元始鈴》、《臨虞宮鐙》、《萬歲宮高鐙》 、《魯孝王刻石》、與秦隸很相近。 二、漢隸 漢碑上的字體叫做隸書,漢隸是發展成熟了的隸書,一般都把漢隸 就叫做隸書。到了西漢恆帝、靈帝時,隸書已發展到成熟的階段,這時 期的隸書,與秦隸有著較大的差別,筆劃間有波磔,字形扁平,這也是 隸書的主要特色。 與篆書相比,在字體結構上,隸書明顯的特點,主要是把篆書那種 曲折的弧線變為直線,而且字體的偏旁部首也大為簡化,成為方塊字。 它的特徵是:隸書的筆劃只有直線方折而有圓轉,最明顯的還有使用波 磔、挑法產生一種「蠶頭雇尾」的形狀。字形上,將篆書那圓長的字體 改變方扁。東漢時的《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等都是典型的漢隸作品。 漢隸也稱為「八分」,關於「八分」得名的原因,歷來的說法不一 ,有人認為是因為這種字體以「八分」為大小之標準;有人認為是由於 這種字體的字形較扁,筆畫向兩旁伸展,很像「八」字的姿態,至於哪 種說法較為正確,實難以下定論。
參考: 網址
2007-04-05 2:29 am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人們在使用時總是希望它在表達意思的 前提下,盡量簡便些。可是,到是秦代末年,因為奏事繁多,用的是 標準文字──小篆,在書寫上無法使公文的處理速度更快一些於是有 些官吏們便將小篆的圓轉改為方折,以求方便書寫,就成為一種新型 的書體,這種書體就是隸書。

秦代時將辦公文的小官叫「使徒隸」,當時官獄的文書、抄寫工作人 員被認為是下級人員,專讓人家役使所以叫做「使隸役」,於是便把 他們抄寫公文時的文字叫做「隸書」。
2007-04-05 2:28 am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圖8)。


(圖8:鄧完白 四體帖 篆書)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筆向右下斜 )、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9:曹全碑 八分隸)。"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歸於整齊、規範,轉化而來的 )。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10:鄧完白 四體帖 隸書)。圖11雖為西洋文字,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圖9) (圖10) (圖11:1955年設計/局部)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尊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12、13)。圖14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52: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4000051KK033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