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兩極情緒病,分I型和II型(醫藥雜誌《醫·藥·人》曾介紹)。
初次病發時如以抑鬱出現,情緒會極為低落,更甚者有自殺的可能,因為不曾出現過燥狂病徵,常被誤診為單極情緒病——抑鬱症。如果抗抑鬱藥量太重(如病者已有自殺傾向或曾嘗試自殺,藥可能會開得較重),另一種情況是病者情緒自動轉向為燥狂( 無關用藥後的情緒轉變,所以燥狂抑鬱症素有「情緒過山車」的比喻),很大可能會突然轉為情緒高漲的燥狂,這時醫生才會發現病者原來是患有bipolar。
精神科醫生不是先知,初期你只有抑鬱和焦慮癥狀,不可能即時判斷出你是bipolar。所以你應該不會是吃了藥才變bipolar,而是本身是bipolar不自知(醫生當然也不會知),後來醫生才發覺。另外,伴有anxiety disorder亦不算少發生,因為anxiety disorder都是情緒病的一種,普通人都會有焦慮的經驗,何況是情緒大起大跌的bipolar﹖一時開心得全世界都像在掌握之中,但轉頭又無故傷心失落至想死,想不焦慮也難了,bipolar再加上anxiety disorder唯有當是再加多一點「不好彩」吧。
你一直在轉藥,可能是校藥階段,因為治療情緒的藥物現今比較多,而且服食單一種可能不夠。我長氣一點假設你三次的病情轉變﹕譬如你情緒低落但又焦慮不堪,便起碼要兩三種藥物配合(抗抑鬱藥、抗焦慮藥、穩定情緒藥或再加上紓緩副作用的「解藥」),兩個星期後,藥力發生作用(必定是需要兩星期以上的,不會即時生效),情緒明顯好轉,一個月後覆診時可能覺得心情更好,焦慮情況不再,藥量便毋需照舊,減了其中兩種藥的藥量,假如很不幸地,下次覆診期未到你因考試或人際關係惡劣而突然焦慮加劇至不能忍受的地步,卻又未至於抑鬱到想死,但焦慮真的令你晚晚失眠,在這情況下,或可選擇提早覆診再校藥,醫生可能會加抗焦慮藥但抗抑鬱藥份量不變。(其實都是藥物或加或減,或改一些可能會更適合你的另一些藥物)。
另外,非常重要的﹕藥拿了回去,萬萬不可時吃時不吃,有需要才吃(這不是止痛藥),這樣對病情絕對不會有幫助,最終只會害了自己,因為醫生是根據你之前服食的藥量及你提供的情緒資料下判斷。準確的藥量是必需經過時間摸索,還要配合你的情緒狀況、身體接受程度(如副作用會不會太大,藥量是否適合等問題),才能給予最適當的藥物治療。所以,首先要得到你的合作。而且,我再多說一次,治療情緒的藥物是需要連續服食兩個星期才能生效,不是你今天感覺很好,不吃,過幾天不開心吃一粒,這樣完全沒效。
lithium(鋰)已算是舊藥,副作用不少,需定期抽血,藥量太過高會中鋰毒。如果不適應,可要求醫生改另一種作嘗試,但某些情緒穩定藥也一樣需要定期驗血,最大的好處可能只是對某些人來說副作用比較少而已(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副作用有多有少,不能一概而論)。
最後的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
個人意見是你應該信醫生+ 藥,才會令你的病情穩定。凡事跟醫生有商有量,對病情有疑惑不妨問多點,互相信任才能有最佳的治療效果。病情穩定後藥量自然會減少,人就會比較精神,沒那麼疲倦。
據我所知,bipolar真的需要終生服藥,但情緒受控制後,可減至最低量藥(如果每天只吃一兩粒,當是維他命丸又有何妨﹖)。重症的bipolar病情殺傷力很大,學業和工作都會因這病而丟了。試想想,這星期滿懷自信,志氣比天高,晚上也不用睡覺,自感腦筋轉數可比電腦,彷如超人,做事效率也超高,可是,過了這快樂的幾天,一覺醒來,之前是欠的,現在要償還了﹕突然失去了所有的自信,書讀不下去,所有的計劃全部自動放棄,只躺在床上,甚麼也不想做,寧願請假被炒也要閉關自守。這樣的情況,轉來轉去,一生不能終止,誰可以做好一份工作或能夠完成學業﹖
所以,希望你能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