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 ? 10點!(急)

2007-04-04 10:44 pm
1)why印度人會食咖哩?
2)佢地嘅宗教文化係咩?
3)佢地嘅文化歷史係咩?
4)佢地嘅文化習俗係咩?(e.g.嫁娶、節日…)

(請撮要!)
thanks a lot!

回答 (3)

2007-04-04 10:49 pm
✔ 最佳答案
印度民族的心靈,對於人生於世種種有限的情態,及其與世界存在形式相左而引發的「存在的憂悲感」,有甚為窮纖入微的燭照。印度宗教哲學雖與中國哲學的出發點及宗趣有類似之處,是先以感悟面向世界,後以圓成生命中的真實主體為其學的真義,然而,從思想發生的起點觀之,印度人以「苦業意識」作主流的世界觀、宇宙觀,一力挑動全體哲學、宗教思想的脈博並始終貫徹之,這不祇大異中國哲學精神,更是世界民族罕有的現象。中村元在《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一書中,肯認印度人以現世人生是苦難為她所有思想的基礎:

人生現在是苦難的看法,是一個遍及全印度的共同的觀念。……所有印度思想都一味注目於這苦難的問題。甚至唯物論者和享樂論者亦不例外。

對「苦」這種存在感的深切體會,吠陀時代已顯端倪,當印度思想進入哲學思考的階段後(即《奧義書》及其後的印度文明各時期),「苦」的觀念便陸續清晰地出現。《奧義書》中,祀皮衣仙人認為當一個人意識到「普遍自我」時,他是幸福的,反之就是痛苦;佛陀感於人生四苦毅然出家求道,又常道「一切皆苦」;耆那教徒進一步強調現實人生的悲慘遭遇:「生存有生存之苦。看到現世的大恐怖,生物實在苦難多。」與耆那教同期的四大教派──數論、勝論、正理、瑜伽及後世的彌曼差、吠檀多等宗派,都視世間為「苦」的結集。各派關於「苦」的闡述甚詳,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贅。

在印度,「苦」的原義究竟為何?查漢譯佛典中的「苦」、「苦惱」、「危苦」、「憂苦」、「患」等詞彙,均源自梵文的 ”duhkha”。 ”duhkha”作為梵文的一般用語,當被當作不變詞使用時,原包含「進展不順利」、「(某事)十分困難」等意味;若作為名詞出現,則有「事與願違」、「不盡人意」的意思[8]。概而言之,”duhkha”原初並不指肉體上、精神上、情緒上的痛苦感,而是人生的艱難感,和無從主宰自身命運的挫折感。此即示生命由於自內自外的制限,致使主體性淪喪,和自由之剝落。後來漢譯佛典從”duhkha”的原義中,又轉引出「苦惱」、「憂苦」等意義,成為印度思想史上其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中心觀念。由於漢譯佛典承襲了”duhkha”的衍生義,故一般將”duhkha”迻譯成「苦」或其同義詞;西方佛教文獻也因循漢譯的習慣,將”duhkha”直截了當地繙譯為dolor,suffering,sorrow,Leiden等詞彙。

印度文化中「苦」的觀念,據學者考證,實與輪迴思想並時興起。印度各派都視無休止地流傳的世界和人生是了無目的、無意義的存在。輪迴永無窮盡,永遠重覆著使主體喪失自由的宿命,實乃人生最大的枷鎖。印度人由「苦」而極度厭世,亟欲離世,他們渴望徹底捨離被無邊苦海環抱,和使一切可能被經驗的對象成為「苦」的對象之世界全體。概而言之,從宗教的目的著眼,離苦得樂,擺脫輪迴,是印度各派的共同宗趣;從思想史的觀點出發,「苦─解脫」這組原始的思想模型,是貫通印度各派哲學、宗教的骨幹。在哲學思想趨向成熟期以後,各宗派分別對這組思想模型作出內容上的回應,發展出各自的認識論、宇宙論、因果論、本體論、真我論、真理論、實踐論等部門。我們可據此斷言,「苦─解脫」是印度宗教哲學共同面向的根源性問題,其理由在於:

1. 作為印度民族心靈在歷史上反覆關注的論題,它不斷地迫使各宗派對其

作出內容上的回應,推動著宗哲觀念的更新、融合與重整;

2. 它是印度各宗派哲學共同恪守的理論基礎範式,所有印度哲學都不能偏離、逾越由「苦─解脫」這組思想模型所提供的論題。印度各宗思想的立論規準固然由這組思想模型範導,其論說內容也從未脫離這組模型設下的論議前提。

印度古代思想中的理智精神

既知「苦─解脫」在印度思想史上作為原始思想模型的位置,我們當進一步審視,這個模型以何種方式擔當著範導古印度宗教、哲學理論方向的功能?

首先,從民族的情志上看,我們可以說,印度人對「苦」的態度是罕有地積極而勇敢的。當十九世紀,西方開始專注於印度古文化的研究時,曾有學者誣枉印度人苦於人生虛幻,欠缺生活的勇氣,所以選擇出世,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卻力排眾議:

像詹姆士所說,印度人膽小不敢奮鬥以求生活,實在閉眼瞎說!印度人實在是極有勇氣的,他們那樣堅苦不撓,何嘗不是奮鬥,不過其心思精力所注都在精神方面,而在深山之中樹林之下去做他那種精神生活罷了。

日人中村元更認為,印度文化雖然帶著濃厚的厭世觀,但其民族精神的內核卻同時存在著樂觀主義的傾向:

他們的樂觀主義來自於他們的信仰,這種信仰認為,雖然此生充滿苦難,一旦與「絕對者」合一,他們就能安寧生活而無所憂懼。……他們思維方法的這種狀態也可以從他們的戲劇中看到;他們沒有「悲劇」,幾乎所有的印度戲劇儘管中間波瀾重疊,最後都達到永遠圓滿幸福。與這種印度思維方法和特徵相一致,他們的宗教有一種樂觀主義的色彩。

面對人生的最大艱難──無休止的輪迴,印度人不選擇將「苦」實在化成不可逆轉的宿命,也不將「苦」消極地拘囿為藝術領域中的排遣對象,亦不仰賴超越的絕對者將苦難驅除,可證印度人是極富有直視人生艱難的勇氣的。他們從深重的苦難感中磨煉出一種堅苦卓絕的超拔精神,深信苦非由外鑠而來,敢於折返生命自身,直觀人生的虛妄,將顛倒相一概予以承認,予以如實地敞開,並以一種超乎想像的沉著、理智的態度,對生命的虛幻相平情地苦思冥察,力求滌蕩一切狹隘的主觀認知之障礙,徹入存在的真實狀態。在這過程中,印度人純以一澄明清澈的心志,「擴大自我為一個理性地(與宇宙)相連接的全體,一個多種關係的系統,我個人的存在便是這系統中的一分子──個人的存在和那個總體相聯合,這便是『理智』的範圍。」黑格爾這番話,雖然非針對印度解脫觀發言,亦不反映印度解脫觀的全貌,但若藉此理解印度人對「苦」的情志,亦大致中的。簡言之,印度人的思想雖必歸於宗教解脫為目的,但它們用作哲學立論的基調卻是理智(intellectual)的,我們可從印度人對「苦」的觀法,得見印度宗教哲學高度理智的個性。

首先,印度人出於徹底斷除人生苦難的強烈宗教要求,窮探力索「苦」的根源。他們一方面不推諉於獨立於人的精神性之外在力量、或超自然勢力的播弄,又不乞靈於絕對精神、最高人格神的安慰與庇蔭,由印度人之正面直視一切人生的最大苦難,故而可截斷任何虛構的、戲論的、反知識的、反理智的,而又對「苦」與解脫毫無裨益的無稽玄想──這是自消極一面論印度宗教、哲學之「理智性」──此即印度思想如何自始便從「非理智性」、或「反理智性」中鬆開,而以嚮往高度的「理智性」為鵠的。

另一方面,印度人確認屬於主體體驗範疇的苦難感,是非自外來的,它最深微的根源,是來自個人主觀觀法的偏差與局限,故此,唯有精神的自我超化,破除狹隘地定立的人我、物我之私,進入大梵中,達到一種至善的狀態,才可超剋無休止地輪迴的磨難[15]。印度人勇於藉內在精神的真正復位,承擔起昇進生命理境的責任,由此開出各種在不同程度上合符理智精神的解脫論,和圍繞解脫論輾轉衍生的宇宙論、心識論、真我論、真理觀、認識論、語言哲學、實踐論等──這是自積極一面論印度宗教哲學之「理智性」,此即印度思想如何順自身之「理智性」基調,正面地、積極地導引出解脫論的意義內容。

至此,我們可以概言:貫穿印度民族精神的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其通過「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的回溯歷程,既自內在精神發掘出苦難的根源,同時又自內在精神中發現超化的根據,這種不尚玄思、平情地自生命內部探索生命解脫之道的理性之自覺,實可稱為印度文化中的理智精神。因為這種精神,印度各宗教哲學遂一致地以獲得「真實境界」、「真實智」等同於解脫境。遍觀《奧義書》及其後的各大宗派,隨處可發現以「正見」(正確智慧)等同「解脫」的論點。印度人盛讚得大智慧者是「登上智慧高閣的人」,是「覺者」,能了悟宇宙人生的最高真諦,從此降服一切煩惱無明,進入清淨寂滅的解脫果位。此外,正如《唱讚奧義書》云:

倘人其以「真理」超上而論之,則為超上之論矣。

先生!我欲以「真理」超上而論焉!

固唯當求知「真理」也。

先生!我願知「真理」也。

「正智」、「正見」,就是古印度人窮其一生追尋的人生目標,此乃源於印度文化中的理智精神,此吾人治印度文化所不可不察者。吾人斷不能純以印度人之苦難感即抹煞其樂觀、積極、渴慕自由主體的民族追求,並且誤以為由印度文化的苦業意識必將引致虛無主義,此實為與印度文化精神毫不相應的大乖謬。
2007-04-04 10:58 pm
印度文化
1.因為印度係一個盛產香料既國家, 而佢地又鍾意食咖哩, 所以會推出好多唔同款色既咖哩.

2.宗教文化有(印度教,佛教,回教)
.http://home.ust.hk/~kemok/india.html

3.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古老文化之一,其古代文化最古老的紀錄係印度河谷之考古發掘的出土,年代約為3000BC-1500BC。在1500BC至1400BC期間,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毀滅印度河文明,開始一段印度歷史上的黑暗時期。雅利安人自北方分批南下,於三百年內逐漸深入印度各地,其後始進入吠陀經故事記載的年代。印度河文明與古希臘和古埃及文明不同,在征服者蹂躪下仍能僥倖存活,雖其文明內涵一再地受到修改,廣大的印度領土間有山脈與沙漠的阻絕致使其政治不統一,因此導致接下來的歲月裡各地文化分歧。然而印度教卻一直以其對各種形而上概念的驚人包容力而著稱於世。一般推究印度宗教的起源,皆溯源於雅利安人入侵北印度之後的吠陀文化[1]。
但是考古上的發現卻指出印度宗教裡的許多概念或許起源得更早。特別是印度河文明的古代印度城市遺跡----摩罕吉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巴(Harrapa),研究當時當地人民的文化表現卻發現,在1500BC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印度河流域便有發達的文明興起了一千年左右的時間,其中以哈拉巴文化最為顯著,而其宗教祭典與儀式同樣鼎盛。現代的印度教對日常生活許多方面均制定嚴格律法,這些律法也許可遠溯至印度河文明史前時期,某些古印度制度是今日社會改革的主題,也透露出印度文化具有歷史一體性的可能。
在這裡有必要對印度河文明的考古發現[2]做些整理,以便想像古代人類的生活。就如同兩河流域曾有過燦爛輝煌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當時的印度次大陸的土地是潮濕而佈滿了森林,印度河沿岸土壤肥沃,供水充裕,利用河川交通便捷。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經過文明第一期的半游牧階段,然後發展成農耕村落性態,2000BC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氾濫農耕,文明中期或許有小型城市的試建,其後開啟了文明後期計劃性城市的時代。現今喀拉蚩附近的摩罕吉達羅與德里西北邊的哈拉巴是印度河文明著名的古代遺跡,環繞這兩個中心城市,遍佈整個印度河平原,也挖掘出許多古代的文物與建築。遺跡中百分之九十是村落般的小型遺跡,足可證明城市的存在主要是由小型的農村所支撐。
現今熱帶無人地區的確是密林遍佈,到處是沼澤與叢林,那麼古代未開發的印度河沿岸,似乎不像是現在巴基斯坦境內沙漠化嚴重的樣子。廣布的村落文化同時也意味著廣泛的農耕,而農耕需要耕地,自然需要砍伐存在已久的森林以取得。恣意改變地貌以求更長遠的生存,卻似乎種下人類文明滅亡的種子也未可知。
摩罕吉達羅與哈拉巴兩座古城約建於2000BC,是基於整然有序的城市規劃所建成,城內不但有水井和下水道等供水與排水設施,甚至有沖水廁所與垃圾桶,可見當時衛生觀念之先進與土木工程學之優異。已發掘出的城市大都建築在印度河河邊,有些開鑿運河並且建造碼頭,說明了這些城市仰賴河川運輸的程度。
城市中的市街井然有序,城市東方有貫穿南北的寬廣大道,市街周圍則有城牆環繞成四邊形。城牆是用燒磚製作的,或許使用大量的木材作為燃料,而大量砍伐附近的森林足以遭致不良的後果,為印度河文明的盛衰埋下變數。現今阿富汗境內磚窯燒磚使用灌木而不用喬木,或許是遠古留下來的教訓吧。市街西邊則有城塞聳立,由城牆圍繞並且建有瞭望台。城塞內建有人工祭壇、大型穀倉、神殿與會議設施,還有類似大型游泳池的沐浴設施,推測有一定的統治階級與祭祀儀式。城市裡挖掘出許多陶器,青銅器和特殊石器,並且可以推論一定的度量衡的存在。同時也挖掘出印章,上刻有文字,足可證明語言的使用。
城塞與市街分開,與城塞便是城市主體的概念相反,這也是成熟的規劃城市的特色。當附近的村落人口增加,開始在商業交通繁忙的地帶形成市鎮時,通常是市鎮本身存在防禦性武力,並且在市鎮周圍建立城牆防禦外敵的侵擾。而兩座古城選擇在交通方便的平原上建立市鎮,在附近高隆的丘陵上建立軍事據點,已經顯露出久經戰事的智慧,但也有可能是階級制度分別而將統治階級的宮殿隔開建造。經由規劃的城市也意味著戰爭或是大洪水後整個城市遷徙或重建的可能性。
洪水氾濫帶來農耕必須的肥沃土地,但是當洪水摧毀城市卻能令整個文明動搖。摩罕吉達羅古城就至少受到三次大洪水侵襲,城市幾乎成為廢墟,因而能夠覓地或就地規劃重建,遂成為現今發掘出的規劃城市的風貌。然而神話一般的大洪水卻沒有瞬間沖毀印度河文明,事實上侵襲當時城市的洪水並不激烈,但是氾濫程度無可比擬。其氾濫規模甚至將大城市全體吞噬,歷經數月或數年仍然不消退,居民則想辦法將洪水引退,重建氾濫後的摩罕吉達羅。這些洪荒的故事可以由城市遺跡內後達三十至七十公分的堆積土層得知。文明後期的城市並非因為一日的洪水而消滅,但是洪水氾濫後不可居的城市,相對於文明日漸衰頹的恢復力,城市被遺棄事實上是文明終結的結果。

4.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4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一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這真可謂天下奇事,但他們的人生哲理,使人聽起來也頗有感觸。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淩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TRsummer/89842.htm

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貼上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長輩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淘氣的年青人還會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裏,射向親友,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http://www.worldone.com.tw/event/2004newyear/country.htm#05


印度人在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的圖畫。元旦清晨,人們提著精緻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了面,道了喜,就互相把紅粉塗在前額上;年輕人則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裏,射到親友身上,以表示祝賀新年,吉祥如意。在印度的一些地區,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從元旦淩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而且在過年的前五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扮演史詩中英雄的人要與紙扎巨人“作戰”,用點著火的箭射中它,紙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燬。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31: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4000051KK021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