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清明節要掃墓?

2007-04-04 9:21 pm
點解清明節要掃墓?
除了掃墓還有什麼習俗?

試詳細解釋~謝!

回答 (5)

2007-04-04 9:27 pm
✔ 最佳答案
清明節可指二十四節氣中之"清明"或指民間祭墓的節日。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特定的紀念意義。從節氣來講,清明在農曆的三月,相當於西曆的4月5日左右。每到清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清明"於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清明若作為節日,則與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中國人相當重視慎終追遠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貴族士庶,並將拜掃的日期定為寒食節,後逐漸與清明合而為一。清明由節氣之一發展為民間祭墓的節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而成的。唐朝大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形象地記述了人們上墳歸來時的心情。除祭祖掃墓外,民間還有春遊、踏青、植樹和插柳等習俗,至今仍為民間所重視,並寓以新的內容。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取得天下之後,回鄉想要拜祭父母的墳墓,卻因連年戰禍,一座座的墳墓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難過。部下翻遍所有的墓碑,直至黃昏日落,依然沒法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爹娘在天有靈,目下風刮得這麼大,我把這些小碎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說罷,劉邦把紙片向空中一拋,果然有一片紙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欣喜得不得了,馬上傳人重為整理墓塋,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上墳。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有人拜祭。也有說在春秋時代時,晉國大公子重耳遇奸人所害,忠臣介子推護送重耳離開晉國。由於介子推希望重耳能安然返國,做個勤政愛民的國君。因此在流亡期間,介子推仍盡心盡力的照顧重耳,甚至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并當上了國君,成了後來的晉文公,並一一犒賞曾協助過他的,卻將介子推遺忘了。經旁人提醒後,晉文公才趕忙請介子推前來領賞,誰知介子推已帶了他的母親到深山隱居了,晉文公和臣子在山中尋了許久,仍遍尋不著。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是有名的孝子,一定會背著母親跑出來。然而大火燒了很久,仍不見介子推出現,等火熄滅了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背著他母親,已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見了後相當傷心懊悔,就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一天,以紀念介子推的忠誠。而清明節亦是由寒食節演變出來的,至於祭祖掃墓的習俗,亦是由古人祭拜介子推慢慢演變成的。
2015-05-12 4:03 am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07-04-04 9:30 pm
清明節現在成了人們祭掃墓地、追遠懷人的重要節日,清明節掃墓始於何時?民俗學家對此作了解釋。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萬鵬說,清明節作為24節氣之一,最早與墓祭無關。在我國古代,只有貴族有墓,老百姓並沒有墓。秦漢時期,封建等級不再那麼嚴密,老百姓葬後開始有墓地,那時貴族的墓地稱“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墳”,只是一個土包。開始時,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墓祭分春秋兩祭,有春祈秋報之義。到漢代以後,墓祭逐漸形成風俗。

專家判斷,“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鋻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

  後來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歷來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後”。因此無論多窮困,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2007-04-04 9:26 pm
清明節現在成了人們祭掃墓地、追遠懷人的重要節日,清明節掃墓始於何時?民俗學家對此作了解釋。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萬鵬說,清明節作為24節氣之一,最早與墓祭無關。在我國古代,只有貴族有墓,老百姓並沒有墓。秦漢時期,封建等級不再那麼嚴密,老百姓葬後開始有墓地,那時貴族的墓地稱“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墳”,只是一個土包。開始時,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墓祭分春秋兩祭,有春祈秋報之義。到漢代以後,墓祭逐漸形成風俗。

專家判斷,“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鋻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

  後來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歷來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後”。因此無論多窮困,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寒食與清明原為兩個節日

新華網濟南4月1日專電(記者王海鷹)民俗專家說,寒食與清明原本是兩個節日,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但自唐代以後,人們多把這兩個節日混為一談。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萬鵬說:清明作為節氣,始於戰國時期,這時日行15度,天氣清朗,萬物萌動,風和日麗,所以謂之清明。清明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有郊遊踏青、放風箏、盪鞦千等習俗。

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一般認為寒食日在清明前一天,也有說在清明前兩天。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寒食日禁火習俗的記錄最早見於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李萬鵬說,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修火禁,實際上周代就有仲春禁火的記載,而關於介子推被焚,《史記》《左傳》等都未有記載。介子推是山西人,冷食習俗從山西開始流傳。最初斷火1個月,人們多生疾病。三國時,曹操曾下令讓人們停止冷食,後逐漸減為7天、3天,最後到1天。

舊時,寒食斷火,次日也就是清明這一天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民俗專家說,到了唐代,已經有把兩個節日混為一體的現象,到現在,仍有不少人誤認為清明即寒食。
參考: 新華網
2007-04-04 9:24 pm
清明(韓語:청명;日語:清明,或せいめい;越南語:Thanh minh),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目錄 [隐藏]
1 演變
2 各地習俗
2.1 香港
2.2 廣東
2.3 福建
2.4 北京
2.5 雲南
2.6 上海
2.7 四川
2.8 台灣
2.9 新加坡
2.10 澳門
3 中國公祭
4 清明詩篇
5 參見



[編輯] 演變
現在的清明節,合併了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在中國已失傳,但韓國仍有舉行。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七日,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天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編輯] 各地習俗

[編輯] 香港
清明是當地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強,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一些港人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需要恪守清明正日祭祖的傳統。

早在英治時期,中港邊界縱然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早年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藉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擕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鄉間親友,中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有的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1]

清明也為當地帶來一句俗語:「有乜拜山先講(有甚麼事,拜山才說)」,意謂不要再說廢話,留待清明跟死人說吧。


[編輯] 廣東

[編輯] 福建

[編輯] 北京

[編輯] 雲南

[編輯]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而出行到蘇州、嘉興等外省地方的人次也達到一百多萬,因而清明前後十天交通擁擠。


[編輯] 四川
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 (成都都江堰)

[編輯] 台灣

[編輯] 新加坡

[編輯] 澳門

[編輯] 中國公祭
清明期間,有不少公祭活動。

黃帝陵祭典 (陝西黃陵)
黃帝故里中華始祖祭拜大典 (河南新鄭)
祭祀炎帝陵大典 (湖南炎陵)
太昊伏羲祭典 (甘肅天水,河南淮陽)
女媧祭典 (河北涉縣)
大禹祭典 (浙江紹興)

[編輯] 清明詩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 牧


收錄日期: 2021-04-14 00:39: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4000051KK016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