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若用於考試,可參考以下2項:
1. 個人短講:
--關於個人短講的內容,準備的方法是快速審題,然後在卡片上寫下關鍵詞,應考的時候便在主考老師面前發揮關鍵詞。
--至於個人短講的題目,種類頗多,包括:敘述類、描述類、說明類、格言類、抒情類、評論類,甚至看圖說話類等。
--事實上,老師也會在課堂上讓同學練習,吸取經驗。不過,當同學面對某些較抽象的題目時,如「玫瑰花的聯想」、「車牌號碼」、「風水」等,便感到束手無策,因為題目普通,沒有內容可述,實在不知說些甚麼才能迎合主考官的口味。對於此類題目,學生應運用聯想能力,把話題開展,間中宜引用例子輔助說明。
--對於一些不太嚴肅的題目,更可加上一點點的幽默,令說話的內容添上姿采。另一類令學生感到不知所措的題目,如「假如我有一百萬元,我會……」、「理想的居住環境」、「我的理想」等,學生會感到可供述說的資料實在太多,不知如何取捨。
--其實,學生應揀選最值得演繹的部分作為內容,將之組織整理,有條理、層次地表達出來。但切忌長篇大論,意圖在三分鐘內連珠炮發地把資料「讀」出來,因為那只是「讀稿」罷了。
--其實,學生把預先寫好的資料「流利」地讀出來,是一糟透的表現。當然,說話流利是優點,但過分流利就會予人虛假的感覺。說話總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時間;因此,如果說話過分流利,就好像信口開河,難以令人信服;反而適當的停頓,稍作思考的眼神,更能令聽者信服。
2. 小組討論:
試題類型可分為討論類和辯論類。
同學一般都對這兩類題目的要求不大理解,以致經常於考試中失利。現將這兩類題目的要求簡述如下:
--討論類:
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就同一話題各自發表意見,彼此的意見,不一定有矛盾衝突,而多是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的。
例如:「怎樣擴闊生活圈子?」、「母語教學的利弊。」、「怎樣跨越代溝?」、「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對兒童身心造成的影響。」等。
首輪發言:
首輪發言,每人只有一分鐘的時間,考生應盡可能在這分鐘內將個人見解精確地作提要 介紹。
第一位發言者,首先要界定論題,然後說出個人見解,帶起討論。
第二至第五位考生,發言次序愈後,創見也愈少,所以,構思時應先有心理準備,自己最少有一個見解是別人意想不到的,到發言時,既可就先前考生的發言作補充,又可說出個人見解。
若到最後仍想不到甚麼創見,便應概括先前各人的發言,再說出個人的取捨,並加以補充。
自由討論:
討論類的題目,考生的見解雖非一致,但也不會有太大的衝突,例如「母語教學的利弊。」,考生們只會爭辯母語教學的利處居多還是弊處居多,而不可能爭辯母語教學是否有助於學生理解。
在這階段,考生除要發掘新資料、新見解外,還要對表達類似見解的考生表示贊同,並說明你支持有關說法的原因。
辯論類:
這類題目,考生須在正反立場中作出選擇,既要為自己的論點發掘論據,也要反駁立場相反的論調。例如:「香港應否全面推行母語教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性格決定命運。」等。
首輪發言:
在辯論類的題目,第一輪發言,已規限了隨後發言採取的立場,一經表態,便無從更改,尤應注意。
第一位發言者,首先要界定論題,並表明個人觀點、立場,說出你作這個選擇的原因,並提出論據。
第二、三位發言者,仍可站在既定的立場,就算先前的發言者與你的立場相同,你可以對他們的意見表示贊同,繼而補入個人的見解,使自己的辯論基礎更牢固。
第四、五位發言者,在構思時得先作好準備,抱持相反的立場,各有甚麼論據;若一看題目,已可猜到先發言者十居其九會站在某個立場,你便要多發掘相反的論據了。
若你是最後一位發言者,面對的是個難以找到相反論據的題目,也只好附和先前發言考生的意見,加以補充,若勉強反對,往往吃力不討好。
自由討論:
第一輪發言過後,已可劃分壁壘,緊記那些是敵、那些是友,若能綜合友方的論點,對敵方作出反擊,作用不下於自己發掘論據。
若己方無甚創見,或處於下風,可要求敵方就已發表的言論作出闡釋,期待敵方的闡釋含糊,則加以攻擊。就算是辯論類的題目,也不是個辯論比賽,不會有評判為考生判定勝負,如果雙方相持不下,而各人都能顯示自己的說話能力,是可以全屬勝方的;如果言辭過激,或作出人身攻擊,顯得有欠風度,就有被扣分之虞了。
此部分主要考核學生的應對能力。故此,學生在討論時要抱著「樂於聆聽,敏於應對」的態度,既不要壟斷發言,也不要一言不發。如果遇到一面倒的觀點,或全組沉默時,就該把握機會,突破僵局,帶領全組進入可供討論的天地去,這樣便能鶴立雞群,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