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錯殺的人

2007-04-04 6:26 am
問完康熙,問另一個名君,唐太宗李世民為帝後錯殺過什麼人呢?
注意,是登位之後,不要答他的哥哥和弟弟.

回答 (4)

2007-04-05 1:48 pm
✔ 最佳答案
本人參考新唐書《本紀第二.太宗》及舊唐書《卷六十九.列傳第十九. 侯 君集列傳》及多個網頁(可參考:
http://www.millionbook.net/lszl/o/ouyangxiu/xts/002.htm(新唐書)
http://hoolulu.com/zh/25shi/16jiutangshu/t-073.htm(舊唐書)
得出以下答案(很多皆是唐太宗殺完先覺得自己殺錯>_<,真是馬後砲):
(一)貞觀二年,殺瀛州刺史盧祖尚
原因: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壽以貪得罪,就有人舉瀛州刺史盧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可代此職;唐太宗故此召其入朝,諭以「交趾久不得人,須卿鎮撫。」盧祖尚开始時是答应了,但继而反悔,托病辞命(祖尚拜謝而出,既而悔之,以舊疾為辭。因此,唐太宗後來又派杜如晦等前往盧祖尚家中降諭旨曰:「匹夫猶敦然諾,奈何既許朕而復悔之!」意即責備他為匹夫,出爾反爾,既應承了他之後又反悔。但盧祖尚依舊不願。即使再遣其妻兄周范前往勸喻,也不動其心,理由是:「嶺南瘴癘,皆日飲酒,臣不便酒,去無還理。」為此唐太宗大怒:「我使人不從,何以為天下命!」他覺得盧祖尚不識抬舉,竟就於朝廷上將其斬殺。事後,唐太宗覺得做得太過分了,認爲沒按法律辦事,魏征就借議論北齊皇帝高洋,批評唐太宗說:“高洋是很殘暴,但他和別人討論問題時,覺得自己理虧了還能向別人認錯,這也是他的長處。”唐太宗借機表示後悔,他說:“盧祖尚不服從命令固然不對,但構不成死罪,我一時衝動而殺他,連高洋都不如了。”

(二)貞觀五年,殺大理丞張蘊古。
原因:
貞觀五年(631),張蘊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來有瘋病,說了些荒謬狂妄的話,太宗下令審問這件案子。張蘊古對太宗說:“李好德患瘋病是有証據的,依法不應該判刑。”太宗同意寬恕李好德。張蘊古偷偷地將太宗的旨意告訴李好德,又招來李好德與他下棋。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彈劾張蘊古。太宗大怒,下令將張蘊古在長安東市場斬首。不久就后悔了,對房玄齡說:“你們吃君主給的俸祿,必 須把 君主的憂慮當做自己的憂慮,事情不論大小都應當留心。現在不問你們,你們就不說,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不勸諫,還算什麼輔佐大臣呢?像張蘊古身為法官,與囚犯下棋,並泄漏我的話,罪行非常嚴重。如果按照通常的法律,並不至於判死刑。我當時怒氣沖天,就下令處決。你們竟沒有說一句話,主管官署又不再審查報告,這難道是治國之道?”因此下詔說:“凡判處死刑的,即使下令立即處決,都要經五次復審。”死刑要經過五次復審,就是從張蘊古事件開始的。(http://www.booker.com.cn/BIG5/69399/73592/73593/5064336.html)
(三)貞觀十九年,殺門下省侍中劉洎
《舊唐書·劉洎傳》(第七十四卷·列傳二十四)雲:“十九年,太宗遼東還,發定州,在道不康,洎與中書令馬周入謁。洎、周出,遂良(按:即指禇遂良)傳問起居,洎泣曰:‘聖體患癰,極可憂懼。’遂良誣奏之曰:‘洎云:國家之事不足慮,正當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誅之,自然定矣。’太宗疾愈,詔問其故,洎以實對,又引馬周以自明。太宗問周,周對與洎所陳不异。遂良又執證不已,乃賜洎自盡。”

劉洎此人敢於直言切諫,可以說跟魏徵很相似,不同之處就是太宗對其納言的態度始終不如魏徵般好。貞觀十九年,李世民一意孤行親征高麗,留劉洎輔佐皇太子李治處理朝政。李世民從遼東回來後患了癰腫,劉洎悲傷地對同僚說:“疾勢如此,聖躬可憂。”不想這話却被禇遂良歪曲誣告,說成不忠,並傳到李世民那裡,雖然他的好友馬周爲其作證,証明沒那麽回事,李世民仍懷疑劉洎“謀執朝衡”,仍然被太宗賜死。同年九月,太宗下令讓劉洎自盡。劉洎之死是中國古代著名冤案之一。唐高宗時,其子劉弘業奏明褚遂良誣陷劉洎。及至武則天當朝,劉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復官爵。正如《新唐書·劉洎傳》所雲:“嗚呼,以太宗之明,蔽於所忿,洎之忠不能自申於上,況其下哉?”諫官的如此下場,說明李世民與貞觀之初的“虛己納下”已相去甚遠。
http://star.jzxw.cn/display.asp?Id=434

(四)貞觀二十二年,殺華州刺史李君羡:

從舊唐書《卷六十九.列傳第十九. 侯 君集列傳》中,知道 李 君羡原曾投效李密及王世充,最後才投靠高祖李淵:
“初事李密,后為王世充驃騎。惡世充為人,率其屬歸高祖。”

後來更成為秦王(即李世民)心腹,從下文來看,可以看到 李 君羡是驍勇善戰之人(破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突厥),唐太 宗對李 君羡亦是相當器重:
“秦王引置左右,從破宋金剛于介休,加驃騎將軍,賜以宮人、繒帛。從討王世充,為馬軍副總管。世充子玄應自武牢轉糧入洛,君羡俘其軍,玄應走。從破竇建德、劉黑闥,所向必先登摧其鋒,累授左衛府中郎將。突厥至渭橋,君羡与尉遲敬德擊破之。太宗曰:“使皆如君羡者,虜何足憂!”

但後來一件事非常不合理的迷信之事,唐太 宗把李君羨殺掉:
貞觀初年,太白星屢屢在白天出現,太史令占測的結果是:“女主昌。”要有女皇帝興起。當時又有謠言說:“要有女皇帝統治天下。”太宗聽了很不安。當 時李 君羨做著左武衛將軍,把守著玄武門。太宗在一次宴請武官的時候,做了一個酒令,讓每人都說出自己的小名。到了 李 君羨,他說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太宗聽了一怔,立刻想起了“女主昌”的預言。但他旋即大笑道:"什麼女子竟能如此勇猛!”下來後,太宗再根據 李 君羨的封邑是武連郡公,官職是左武衛將軍,把守的是玄武門,再加上又叫五娘子,顯然"女主武王”就是他了。于是他就硬給 李 君羨安個罪名,把他殺了。

本人想李君羡連死時到底是因什麼罪也不知,就白白斷送了名將的性命!!
http://www.socgame.com.tw/bbs/lofiversion/index.php/t2351.html

(五)貞觀20年,殺欲謀反者張亮?

還有一個不知該不該死者,就是淩烟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張亮,雖然他真的是衰透了,包括:密告 侯 君集意圖謀反,後在戰場中又表現怯懦無能---“亮素怯懦,無計策,但踞胡床,直視而無所言”/“太宗知其無將帥材而不之責”,又“棄其本妻,更娶淫婦李氏”,又收覽方言術士(如程公穎)及義子達500人,對於方言術士稱其有龍相更是大喜不已

但當時實際上張亮並沒有實質上的謀反大行動,只不過是有人把讚他為有龍相及收有義子五百人之事告知太宗;太宗頻其個人判斷則認為此人一定是謀反,而沒有實質證據,群臣亦表明當誅張亮。唯獨是少匠李道裕力排衆議,仗義執言,說:“亮反形未具,罪不當死” 。然而最終張亮仍在民衆前被斬首:

(原文為:二十年,有陝人常德玄告其事,並言亮有義兒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之,公穎及常證其罪,亮曰:「此二人畏死見誣耳。」又自陳佐命之舊,冀有寬貸。太宗謂侍臣曰:「亮有義兒五百,畜養此輩,將何為也?正欲反耳。」命百僚議其獄,多言亮當誅,唯將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無罪。太宗既盛怒,竟斬於市,籍沒其家。)

後來唐太宗曾說: “「往者李道裕議張亮云“反形未具”,此言當矣。雖不即從,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意即唐太宗後來又同意李道裕之說法,當時自己確實沒有足夠証據去指張亮有謀反之心,現在後悔了!!(到底是有是無,恐怕很難說,所以才說不知該不該死。)
2007-04-11 10:05 pm
李世民根本就不是一位明君,錯殺大臣實屬等閒。
2007-04-04 10:14 am
唐太宗李世民錯殺了大臣張蘊古

簡述:唐太宗設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對人命的重視。在京城要在兩日內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這種制度的建立有個慘痛的教訓,就是錯殺了大臣張蘊古,唐太宗後悔不已。因此決定設立這項制度,同時為了防止和嚴懲誣告行為,還規定誣告者要“反坐”,即誣告他人什麼罪名,就用這種罪名懲罰誣告人。

詳述:貞觀初期,太宗對房玄齡、杜如誨說:「然而無識之人務行饞毀,離間君臣,殊非有益於國。」那麼太宗的行為又是如何?

御史臺御史權萬紀與李仁發,喜歡告訐彈劾,連房玄齡、王珪都被誣告,太宗竟以為他們「不阿貴近」,不加懲罰。貞觀五年八月,大理寺丞張蘊古奉詔審相州李好德言論案,提出報告建議李好德患有癲癇病,言論雖涉及妖妄,依法卻不當坐罪。權萬紀彈劾他說張蘊古籍貫相州,李好德之兄是該州刺史,所以蘊古情有阿縱,偵訊不實。「知人善用」的太宗二話不說,立斬張蘊古於東市,事後才後悔。嘿嘿!人都死了後悔有何用?
同年魏徵終於忍不住上奏:「權萬紀、李仁發並是小人,不識大體,以告奸為直,凡所彈射,皆非有罪。......」太宗將權萬紀調職,免掉李仁發,賜魏徵絹五百匹。事情真這麼完了嗎?錯了,因為太宗不久後又把權萬紀調回治書侍御史原官,直到貞觀十年才再度將他黜放還家。讓一個小人當了這麼久御史,太宗的眼睛不知有沒有問題~
2007-04-04 7:18 am
唐太宗李世民佢殺左佢呀哥同弟弟
你想知清楚d你就要知玄武門之変
我看過好像呀唐太宗李世民佢呀哥同弟弟想合媒殺李世民
,不過比李世民先發制人先.之後李世民先做左太子
參考: 好唔好用~~~~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57: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3000051KK047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