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文物徑的資料*急!做尊題

2007-04-04 6:18 am
屏山文物徑的資料

回答 (4)

2007-04-04 6:22 am
✔ 最佳答案
屏山文物徑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由總督彭定康先生主持開幕儀式。屏山文物徑為本港首條文物徑,在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下,經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古物組數年籌備安排,遂得以開放,供市民參觀遊覽。
 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其中一支早於十二世紀時已定居於此。多類瑰麗建築先後興建,不少至今依然屹立,見証過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

 屏山文物徑蜿蜒於坑頭村、坑尾村和上璋圍間,長約一公里,將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築接連起來,信步可達,使市民只須花半天遊覽時間,便可領略到過往新界的傳統生活面貌。

 文物徑沿線的獨特古蹟包括聚星樓(香港唯一的古塔)、鄧氏宗祠(本港最大的祠堂)、上璋圍(一古圍村)、覲廷書室(專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而建)、洪聖宮、楊侯古廟與(以)及其他多所傳統建築。

 文物徑沿線皆設有路標和石刻印記為參觀者引路。並設置資料板幫助他們明瞭沿途古蹟的背景。

 設立屏山文物徑的費用由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及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工程由建築署古蹟組執行。最重要當然還是屏山鄧族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合作和支持,屏山文物徑這計劃是難以實踐的。
2007-04-04 7:27 am
屏山文物徑 - 屏山文物徑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二日開幕,為本港首條文物徑。在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下,經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數年籌備安排,遂得以開放,供市民參觀遊覽。

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其中一支早於十二世紀時已定居於此。多類瑰麗建築先後興建,不少至今依然屹立,見証過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

屏山文物徑蜿蜒於坑頭村、坑尾村和上璋圍間,長約一公里,將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築接連起來,信步可達,使市民只須花半天遊覽時間,便可領略到過往新界的傳統生活面貌。
文物徑沿線的獨特古蹟包括聚星樓 (香港唯一的古塔)、鄧氏宗祠 (本港最大的祠堂之一)、上璋圍 (一古圍村)、覲廷書室 (專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而建)、洪聖宮、楊侯古廟與及其他多所傳統建築。
文物徑沿線皆設有路標和石刻印記為參觀者引路。並設置資料板幫助他們明瞭沿途古蹟的背景。

設立屏山文物徑的費用由香港賽馬會及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工程由建築署執行。最重要當然還是屏山鄧族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合作和支持,屏山文物徑這計劃是難以實踐的。
2007-04-04 6:41 am
屏山文物徑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屏山鄉,環繞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新村、洪屋村、橋頭圍、灰沙圍及上璋圍,長約1公里,途經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築物。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家族早在12世紀時已定居於此。在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下,經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數年籌備安排,屏山文物徑於1993年12月12日由當年港督彭定康主持開幕,並為香港首條文物徑。文物徑的設立費用由香港賽馬會及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贊助,工程由建築署負責,並得到屏山鄧族的支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入屏山文物徑的文物共有10項,包括:

聚星樓(香港現存的唯一古塔 ,為香港法定古蹟)
又名魁星塔、文昌閣 ,當地人稱之為文塔,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屏山上璋圍北面,原為新界原居民五大家之一的鄧氏家族聚區地的風水塔。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為屏山鄧族第七世祖寧國府正堂鄧彥通所建,有超過600年歷史,為香港現存最古的古塔,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亦是屏山文物徑的重點古蹟之一。聚星樓於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上璋圍(古老圍村,有200年歷史)
為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該圍村由坑頭村的鄧氏族人所建立,至今已逾200年歷史。原本有以青磚築起的圍牆,圍內佈局整齊,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則位於中軸線上。現今部分圍牆已經拆卸,而門樓、神廳和圍內的一些古屋則得以保留,仍然依稀可見傳統圍村的佈局、結構和風貌。

楊侯古廟(數百年歷史)
又稱侯王廟,座落於香港屏山坑頭村西北角,為屏山文物徑的古蹟之一,亦是元朗區六間供奉侯王的廟宇之一。楊侯古廟的修建日期已無從稽考,但村中父老相傳此廟已有數百年歷史。據廟內匾額顯示,1963年及1991年時廟宇曾大事重修。有關侯王來歷的說法頗多,村民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楊侯古廟座東北向西南,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開間,正廳供奉侯王、左廳供奉土地公和右廳金花娘娘。由於香火鼎盛,楊侯古廟在過去先後多次發生火災。

古井(200年前已經存在)
是屏山文物徑其中一項古蹟,在楊侯古廟與上璋圍之間的小路旁邊,確實的建造年代已無從考証。據鄧氏族人相傳,這口井由坑頭村村民所建,在二百多年前上璋圍立村前已存在,曾一度是坑頭及上璋圍兩村食水的主要來源。

社壇(數百年歷史)
又稱為社公、神壇,位於香港屏山上璋圍西面不遠處,村民稱所供奉的神為社公,即土地公。社壇乃屏山文物徑其中一項古蹟,已有數百年歷史。傳統中國村落皆設置社壇,以祈求福澤,保佑闔村平安。社公亦稱伯公、土地公、福德公等。社壇多為簡單的磚砌築成,許多時不設神像,只以石頭代表社神。

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7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座落於香港屏山,是鄧族的祖祠,由屏山的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所環抱。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鄧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古蹟之一,於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愈喬二公祠(逾5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座落於香港新界元朗屏山鄧氏宗祠的南面,位於坑頭村和坑尾村之間,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於16世紀初興建,距今已有逾500年歷史,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文物之一,並於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愈喬二公祠除了是祠堂外,在1931年至1961年間,達德學校在此開辦,是屏山各村子弟讀書之場所。

覲廷書室(古時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的書室)
是一所位於香港屏山坑尾村的私塾,於1870年落成,是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為紀念先父覲廷公而興建,設立書室以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因此,覲廷書室兼具教育及祭祖的意義。覲廷書室是兩進式建築,中為庭院,全室以青磚建造,石柱則為花崗巖,正門門框也以花崗條石鑲成。室內的祖龕、斗拱、屏板、壁畫、屋脊裝飾、檐板和灰塑等別具特色。

洪聖宮(建於清朝,逾200年歷史)
座落於香港元朗屏山坑尾村,由屏山鄧族所建,至今已有逾200年歷史,該建築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根據廟內匾額記載,廟宇可能是建於清乾隆丁亥(1767年),但有指是建於明代中葉。現存的結構於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而成,至1963年時再次大事修葺。洪聖宮為兩進一院式建築,左右為福德祠及太歲殿,中有天井,結構簡樸。香港其他廟宇的天井多加建上蓋,改作香亭。但洪聖宮仍依原來設計,有較佳的採光及通風,此亦為這所廟宇的最大特色。洪聖宮內存有乾隆廿九年(1764)鑄造響板,及同治五年(1866)之《重修洪聖宮題名記》。洪聖宮內供奉著唐代的廣利刺史洪熙,其背景詳見於條目洪聖廟。

清暑軒(逾100年歷史)
坐落於香港元朗屏山,與覲廷書室相鄰,是屏山文物徑的文物之一。清暑軒約於1870年落成,為當時的訪賓客及鴻儒的下榻居所。清暑軒原指樓房底層的一間小廂房,原建築物其實並無真正的名字。清暑軒樓高兩層,呈曲尺形,在第二層有通道通往毗鄰的覲廷書室。由於清暑軒用作客房,故裝飾華麗,木刻、壁畫、灰塑、漏窗及斗拱等裝飾顯示出傳統中國的豪門氣派。清暑軒最近一次的修繕工程於1993年底完成。清暑軒是私人的物業,不作開放。

除了上述被列入屏山文物徑的10項文物外,該區還有幾項文物,包括:

若虛書室
又名維新堂,座落於香港元朗屏山坑尾村內,鄰近洪聖宮,是屏山文物徑的文物之一。若虛書室於明末由屏山鄧族十八世祖鄧若虛所建,至今已有約300年歷史。若虛書室以往是供族中弟子讀書的地方,書室內亦有設有宿舍。若虛書室曾於60年代進行大型修葺,許多內部結構已經修改了。

聖軒公家塾
俗稱卜卜齋,座落於香港元朗屏山坑尾村,位於愈喬二公祠側,是屏山文物徑的文物之一。

仁敦岡書室

達德公所
位於香港元朗屏山坑尾村,西鐵天水圍站旁邊,是屏山文物徑的文物之一。達德公所建於清朝咸豐年間,至今約有150年歷史。1899年,清廷租借新界予英國,3月28日,屏山鄧族發動「抗英揭貼」,達德公所正是抗英揭貼發生地方,亦為抗英指揮中心。達德公所旁邊的忠勇祠,供奉著當年因抗英而犧牲的英靈。政府開發天水圍時,將達德公所周圍土地填高,令公所變成低窪地帶,公所十多年來遭受水浸破壞,牆身剝落,部分青磚鬆脫,建築物內長滿青苔,損毀情況嚴重。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於2006年10月決定在斥資900多萬復修達德公所,預計於2009年底完成。

述卿書室古門樓
位於香港元朗屏山塘坊村,建於1874年,距今已有120年歷史,是屏山文物徑的文物之一。述卿書室由鄧均石興建,是為紀念其父鄧述卿。述卿書室為鄧氏族人修業的地方。述卿書室於1977年被拆卸,現今只餘下門樓及匾額,現時門樓後為住宅。

秀才故居
座落於香港元朗屏山,是鄧族相傳了六代並超過160年歷史的古老大屋。屏山文物徑中的文物多為祠堂、書室,而秀才故居是文物徑中唯一的民居古蹟。在科舉中考得功名的鄧聖軒及鄧大成曾經居住於此,大屋亦因此得名。秀才故居已重新裝修,恢復基本原貌,並作開放參觀。

五桂書室(已不存在)

文物徑沿途設有路標和石刻為參觀者引路,並設置資料板介紹古蹟的背景。以上古蹟有部份正在維修中。
2007-04-04 6:20 am
屏山文物徑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屏山鄉,環繞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新村、洪屋村、橋頭圍、灰沙圍及上璋圍,長約1公里,途經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築物。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家族早在12世紀時已定居於此。在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下,經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數年籌備安排,屏山文物徑於1993年12月12日由當年港督彭定康主持開幕,並為香港首條文物徑。文物徑的設立費用由香港賽馬會及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贊助,工程由建築署負責,並得到屏山鄧族的支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入屏山文物徑的文物共有10項,包括:

* 聚星樓(香港現存的唯一古塔 ,為香港法定古蹟)
* 上璋圍(古老圍村,有200年歷史)
* 楊侯古廟(數百年歷史)
* 古井(200年前已經存在)
* 社壇(數百年歷史)
* 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7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 愈喬二公祠(逾5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 覲廷書室(古時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的書室)
* 洪聖宮(建於清朝,逾200年歷史)
* 清暑軒(逾100年歷史)

除了上述被列入屏山文物徑的10項文物外,該區還有幾項文物,包括:

* 若虛書室
* 聖軒公家塾
* 仁敦岡書室
* 達德公所
* 述卿書室古門樓
* 秀才故居
* 五桂書室(已不存在)

文物徑沿途設有路標和石刻為參觀者引路,並設置資料板介紹古蹟的背景。以上古蹟有部份正在維修中。

交通
路線編號 往返地點 下車地點
九龍區
九巴69X 佐敦匯翔道 — 天瑞 天福路 聚星樓站
九巴269B 紅磡碼頭 — 天水圍市中心總站 天福路 聚星樓站
九巴269C 觀塘碼頭 — 天水圍市中心總站 天福路 聚星樓站
港島區
城巴969 銅鑼灣(摩頓台) — 天水圍市中心 天福路 聚星樓站
荃灣區
九巴53 荃灣(如心廣場) — 元朗(東) 屏廈路 坑尾村站
九巴69M 葵芳地鐵站 — 天瑞 天福路 聚星樓站
沙田及北區
九巴269D 瀝源 — 天富 天福路 聚星樓站
九巴276 上水總站(上水廣場) — 天慈 屏廈路 坑尾村站
九巴276A 太平 — 天恆邨 天福路 聚星樓站
機場及離島
九巴E34 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天水圍市中心 天福路 聚星樓站
元朗區專線小巴
專線小巴33 元朗泰豐街 — 下白泥(經屏廈路) 坑尾
專線小巴34 元朗泰豐街 — 浮山(經屏廈路) 坑尾
專線小巴35 元朗泰豐街 — 沙橋(經屏廈路) 坑尾
九廣西鐵
天水圍站
九廣輕鐵
610、614、615 元朗 — 屯門碼頭 屏山站
751 友愛 — 天逸 坑尾村站
761P 元朗 — 天逸 屏山站 坑尾村站
九廣輕鐵接駁巴士
K65 元朗(東)—流浮山 屏廈路 坑尾村站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0: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3000051KK046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