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找張九齡的生平!!急用!!100字以上!!

2007-04-04 3:22 am
幫我找張九齡的生平!!急用!!100字以上!!詳細D!!

回答 (5)

2007-04-04 3:25 am
✔ 最佳答案
張九齡,字子壽,唐韶州曲江人,高宗儀鳳三年生。七歲知屬文,十三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方慶歎曰︰「是必致遠。」會張說謫嶺南,一見厚遇之。擢進士,始調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為左拾遺。俄遷左補闕。改司勳員外郎。

時張說為宰相,親重之,與通譜系,常曰︰「後出詞人之冠也。」遷中書舍人內供奉,封曲江男,改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鄉里,表換洪州都督。徙桂州。始說知集賢院,嘗薦九齡可備顧問。

說卒,玄宗思其言,召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知院事。會賜渤海詔,而書命無足為者,乃召九齡為之。遷工部侍郎,知制誥。數乞歸養,詔不許,以其弟九皋、九章為嶺南刺史,歲時聽給驛省家。遷中書侍郎,以母喪解,毀不勝哀,奪哀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年,遷中書令。李林甫無學術,見九齡文雅,為帝知,內忌之。會帝欲以涼州都督牛仙客為尚書,九齡執︰「不可。」帝不悅。翌日,林甫進曰︰「仙客,宰相材也。九齡文吏,拘古義,失大體。」九齡既戾帝旨,固內懼,恐遂為林甫所危,因帝賜白羽扇,乃獻賦自況。帝雖優答,然卒以尚書右丞相罷政事,而用仙客。嘗薦周子諒,坐貶荊州長史。九齡以直道黜,不戚戚嬰望,惟文史自娛,朝廷許其勝流。久之,封始興縣伯,請還展墓,開元二十八年病卒,年六十八,諡曰文獻。

九齡體弱,有醞藉。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帶,而後乘馬。九齡獨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後帝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乎?」開元後,天下稱曰曲江公而不名云。
2007-04-04 3:35 am
二、張九齡生平及其詩性格
(一)背景描述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生於唐高宗儀鳳三年(西元六七八),卒於玄宗開元二十八年(西元七四○),年六十三。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弱冠鄉試進士,考公郎沈佺期,尤所激揚,一舉高第。」(1)曾任職秘書省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為左拾遺,進中書舍人,出為冀州刺史。透過張說的推薦,任集賢院學士。張說甚愛重張九齡的才華,乃說:「後來詞人稱首也。」(2)二十一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遷中書令。但因諫任用牛仙客氏觸怒玄宗,又遭李林甫排擠,改尚書右丞相,罷黜政事,貶荊州長史。直至春南歸展墓(3)。張九齡有文集二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託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
(二)仕宦之途
張九齡ㄧ生,少有文名,未至弱冠,便已能文。年方十三,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王讚嘆曰:「此子必能致遠。」〈4〉遂開展其仕宦之途。自三十歲赴京,舉進士第後,任職秘書省校書郎起,歷任二十年京官。直到任荊州長史,留任荊州,三年後,告假還鄉,便結束張九齡ㄧ生仕途。
中唐詩人劉禹錫曾總評張九齡一生仕途曰:「嗟夫身出於暇陬,一失意而不能堪。」(5)「身出於暇陬」,謂其出自嶺南,「一失意而不能堪」,謂其由相位遷荊州長史事,謂張九齡不堪於謫貶。明人呂溫曾有<張荊州畫贊序>,序云:「以生民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無所避,秉大節而不可奪,小必諫,大必諍,攀帝檻,曆天階,犯雷霆之威,不霽不止。」(6)以張九齡之此一性格,立身李林甫黨羽已成之日,實唯敗退一途。
張久齡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其間得失,正所以建立其高尚人格,相較之下,不啻為他的詩文創作另闢一新途徑,未嘗不可。以下茲作一簡表,以表張九齡一生仕宦歷程(7)。
年代年齡官職重大事件
武后
長安二年25鄉試進士及第,考公郎沈佺期。
長安三年26燕公過嶺,一見文章,並深提拂,厚為禮敬。
中宗
景龍元年30秘書省校書郎中材堪經邦科,受秘書省校書郎。
玄宗
先天元年35左拾遷已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遷。
開元元年36上書姚崇,勸其遠諂躁,進鈍厚;
任人當材,無溺緣情。
三年38上封事請重刺史縣令之選,及採辟舉之法。
四年39上書玄宗,請行郊禮;秋,時相姚崇,告病南歸。開大庾嶺路。
六年41左補闕
七年42禮部員外郎駁工部尚書宋慶禮諡議。
八年43司勳員外郎
十年45中書舍人時張說為中書令,始親重之。嘗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
十一年46春,扈駕北巡。
十三年48扈駕登泰山封禪。
諫張說推恩不及百官;十一月,轉太常少卿。
十四年49冀州刺史正月奉命祭南岳,五月出冀州刺史。
十五年50洪州刺史
十八年53桂州刺史
桂、管經略史
嶺南按察使張說卒。
十九年54秘書少監
兼集賢院學士
副知院事
二十年55工部侍郎渤海王武藝違我亡命,思絕其詞,中書奏章,不愜上意。命公改作,授筆立成,上甚嘉焉,即拜工部侍郎兼知制誥。
二十一年56中書侍郎
同書門下平章事
兼修國史丁母憂。
二十二年57守中書令
兼集賢院學士
知院事
修國史求終喪不許。
諫相李林甫。
二十三年58諫相張守珪。
二十四年59誅安祿山。
八月壬子上千秋金鑑錄五卷。
十一月,諫相牛仙客,
曲江充右丞相,罷知政事。
二十五年60荊州長史

(三)創作時期

張九齡一生詩作,共計二百二十首。除去奉和聖製二十七首,挽詩十一首,實得一百八十二首。以九齡弱冠鑑賞於沈佺期開始創作,至六十三歲止,凡三十八年。但這當中,張九齡的作品並非一直湧現,在其政治之途達顛峰時,幾乎無一創作。綜觀其作品可分為兩時期(10)。其一為洪州時期,自開元時四年元月,為太常少卿祭南海至任洪州,再任桂州刺史,開元十九年三月,調升京官為止,共五年光陰。其二為荊州時期,自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入荊州,至開元二十八年春還鄉,五月去世,共約三年。合兩段時期之時日,不足八年半,但其創作卻高達九十餘首。

1. 洪州時期

張九齡進入洪州時期之初,曾任職太常少卿,受命致祭南岳、南海。半年餘間,遍歷山水。洪州刺史任上,亦不乏巡遊覽勝之機。洪州之末,任桂州刺史、嶺南按察使時,亦多有巡遊間之山水經驗。此種生活型態,顯然為張九齡詩歌創作的重要觸媒,啟發其詩歌創作的源頭活水。如太常少卿時所作:
商洛山行懷古
奉使自藍田玉山南行
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
赴使瀧峽
與生公遊石窟山
與生公尋幽居處
……
如入洪州時,一路行經廬山而有:
湖口望湖山瀑布泉
出為豫章郡途次廬山東巖下
入廬山仰望瀑布水
……
在其往來於京師家園間有湘水組詩
初發道中寄遠
使還湘水
出入湘中有喜
由此可知,張九齡的寫作習性之一,在於與山水互相對應。此外,洪州時期所任官職,對張九齡而言,為一行政官之歷練。於其相位攀登之路而言,為一必經歷程。若對照張九齡任職之拾遺、補闕、司勳員外郎的時光,建言獻策,為天下拔擢賢才。為中書舍人時,撰擬詔旨,繁忙於中書之要事,而鮮少有空閒時間專心於寫作,則洪州之任,儼然更顯得優容有餘。故此時期詩中,亦多可見:
晨坐齋中偶而成詠
在郡秋懷
登郡城南樓
晨出郡舍林下
登城樓望西山作
臨泛東湖
……

2. 荊州時期

至於荊州時期之創作,則明顯有別。自高處受黜,而心繫朝政,憂慮天下,故此一時期之作品,多在於發抒心情,表懷言志,以倡言其胸中鬱悶之氣。如文學史家所喜言之「感遇十二首」作品,便是此時期之內心歸結,真切反應張久齡心靈感受。<雜詩>之屬,亦同一類作品。
張九齡此時在歷經仕宦之鍛鍊後,往往形成宏觀之歷史解悟,不拘泥於細節末梢,而發為<詠史>之浩瀚與批判,如:
登荊州城望江
詠史
登古陽雲臺
郢城西北有大古冢數十觀其封城多是楚時諸王而年代久遠不復可識唯直西樊妃冢因後人為植松柏故行路皆知之
……
此時以中書令守之才,屈居於長史之職,實為大才小用,故為政之餘,亦多閒暇而創作。三十年政壇經驗之累積,加上遷謫中紆鬱難書之情,造就其藝術上臻於成熟,故此時之詩作,可謂其晚年歲月之唯一歸趨,亦是張九齡生命之總結。

(四)創作風格

張九齡的創作,主要特性有二:其一,其創作往往不外於「具體生活經驗」的產物。質言之,必須先有具體生活的真實體悟,方得引導出存在內心的深刻經驗,發而為一字一句的真情流露。憑空、虛幻、近乎幻想不切實際的作品,不見於字裡行間。其二,張九齡作品的題材不外乎:江行、山水、巡遊、郡齋、林園、酬贈等。其創作的基本習慣,都可從這些範圍當中,得到明確的提示。
當時曾有一位文人張說曾經讚美張九齡的詩「何雅清淡」,也就是寫得很平和、淡雅而且清麗,今人葉嘉瑩教授亦說。「張九齡的詩不事雕琢、不求華艷,超越了當時的風氣,一向為世人所推重,大家都以為他的文章詩篇眞的有挽救時事的功效。」〈11〉再者,張九齡的詩常被拿來與陳子昂比較。張九齡為開元之治的最後一任賢相,其士氣風範影響到該作品之風格表現。因認可陳子昂的復古信念而作〈感遇〉詩十二首,遂常並稱,如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息,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迺,復古之功大矣。」〈12〉但兩人之風格畢竟不同,明‧胡應麟《詩藪》即謂:「唐初承襲梁、隋,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子壽首創清淡之派。」〈13〉即說明彼此風格之差異,對後世所造成的影響也有別。
三、張九齡詩中之植物

張九齡詩中取植物為比興者頗多,僅就所引之植物而言,即有四十餘種,但植物不同,各有其天賦及性格,常出現者如松、竹、桂、芍藥、芝朮、葵藿、蘭、楊柳、沒、蔦羅等。張九齡在詩中除了喜歡佈置一些植物點綴外,更表現出張九齡心境及思想,故從探究物象寓意,往往可觀見九齡內心之世界。唯張九齡詩多自敘,較少詠物無我之作。當政治生涯遭受打擊與挫折時,形諸於詩篇之深痛感慨,此類作品,大都情真意直,言多衷溸,實為張九齡詩中最具價值的部分。以下就其詩中植物的意涵分為三類型探討之:

參考: Copyright© 2007 我行我素知識 HONG KONG Limit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2007-04-04 3:28 am
張九齡

(西元678~740)字子壽,唐朝曲江人。官任拾遺時,曾於玄宗
生日,進千秋金鑑錄。後為相,以正直著稱。其文學冠一時,詩
勁煉質樸,寄託深遠,首創清淡之派;諤諤有大臣節。卒諡文獻
。著有曲江集。

感遇四首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折楊柳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技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遲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客鬢老邊塵。

和崔黃門寓直夜聽蟬之作
蟬嘶玉樹枝,向夕惠風吹。幸入連宵聽,應緣飲露知。
思深秋欲近,聲靜夜相宜。不是黃金飾,清香徒爾為。

和姚令公從幸溫湯喜雪
萬乘飛黃馬,千金狐白裘。正逢銀霰積,如向王京遊。
瑞色鋪馳道,花文拂彩旒。還聞吉甫頌,不共郢歌儔。

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今年迎氣始,作夜伴春回。
玉潤窗前竹,花繁院裡梅。東郊齋祭所,應見五神來。

三月三日申王園亭宴集
稽亭追往事,睢苑勝前聞。飛閣凌芳樹,華池落彩雲。
藉草人留酌,銜花鳥赴群。向來可賞處,惟恨碧林瞧。

三月三日登龍止
伊川與添津,今日放除人。豈似龍山上,還同湘水濱。
衰顫憂更老,淑景望非春。楔飲豈吾事,聊將偶俗塵。

和王司馬折梅寄京昌昆弟
離別念同癟、芬榮欲共持。獨攀南國樹,遙寄北風時。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遲。還聞折梅處,更有棕華詩。

晚男登王六東閣
試上江樓望,初逢山雨晴。連空青蟑合,向晚白雲生。
彼美要殊觀,蕭條見遠情。情來不可極,日暮水流清。

蘇侍郎紫盔庭各賦一物得芍葯
仙禁生紅藥,微芳不官持。幸因清頻地,還遇艷陽時。
名見桐君篆,香聞鄭國詩。孤根若可用,非直愛華滋。

和黃門盧侍御詠竹
清切紫庭垂,威菱防露枝。色無玄只變,聲有惠風吹。
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鳳皇佳可食,一去一來儀。

和韋尚書答粹州兄南亭宴集
棠慷聞徐興,烏衣有舊遊。門前杜城陌,他上曲江流。
垠日嘗繁會,溶風詠陰修。始知西峙岳,同氣此相求。
伎平原咱弟,有子為東峙。

答陳洽運巴竹蠢
與君嘗此志,鼠物復知心。遺我龍餐節,非無馱猖善。
幽素宜相重,段華豈所任。為君安首飾,懷此代兼金。

池注陽韋明府
君有百煉刃,堪斷六重犀。誰開太河匣,持割武城雞。
竟與淌書佩,遙應天子提。何時遇操宰,當使玉奴泥。

在洪燼答親毋學上
旬而下意期,由來自若時。爾元言郡政,吾豈欲天欺。
常念涓塵益,椎歡草樹滋。課成推所擬。人望在東葛。

酬王六驛後書懷見示
雲雨俱行罷,江天已洞開。炎氛弄後滅,邊緒望中來。
作駭君垂耳,為魚我曝鰓。更憐湘水賦,還是洛陽才。

酬王六寒朝貝話
賈生流寓日。揚子寂寥時。在物多想背,難君獨見思。
漁為江上曲,雪作鄂中詞。忽在兼金訊,長懷伐木詩。

林亭詠
穿築非求麗,幽閒欲寄情。偶懷因壤石,真意在蓬流。
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氣清。從茲果蕭散,無事亦無營。
2007-04-04 3:26 am
(西元678~740)字子壽,唐朝曲江人。 官任拾遺時,曾於玄宗. 生日,進千秋金鑑錄。 ... 著有曲江集。 感遇四首.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
參考: me
2007-04-04 3:25 am
張九齡,字子壽,唐韶州曲江人,高宗儀鳳三年生。七歲知屬文,十三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方慶歎曰︰「是必致遠。」會張說謫嶺南,一見厚遇之。擢進士,始調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為左拾遺。俄遷左補闕。改司勳員外郎。

時張說為宰相,親重之,與通譜系,常曰︰「後出詞人之冠也。」遷中書舍人內供奉,封曲江男,改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鄉里,表換洪州都督。徙桂州。始說知集賢院,嘗薦九齡可備顧問。

說卒,玄宗思其言,召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知院事。會賜渤海詔,而書命無足為者,乃召九齡為之。遷工部侍郎,知制誥。數乞歸養,詔不許,以其弟九皋、九章為嶺南刺史,歲時聽給驛省家。遷中書侍郎,以母喪解,毀不勝哀,奪哀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年,遷中書令。李林甫無學術,見九齡文雅,為帝知,內忌之。會帝欲以涼州都督牛仙客為尚書,九齡執︰「不可。」帝不悅。翌日,林甫進曰︰「仙客,宰相材也。九齡文吏,拘古義,失大體。」九齡既戾帝旨,固內懼,恐遂為林甫所危,因帝賜白羽扇,乃獻賦自況。帝雖優答,然卒以尚書右丞相罷政事,而用仙客。嘗薦周子諒,坐貶荊州長史。九齡以直道黜,不戚戚嬰望,惟文史自娛,朝廷許其勝流。久之,封始興縣伯,請還展墓,開元二十八年病卒,年六十八,諡曰文獻。

九齡體弱,有醞藉。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帶,而後乘馬。九齡獨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後帝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乎?」開元後,天下稱曰曲江公而不名云。

2007-04-03 19:26:22 補充:
More details: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D%9C%E8%80%85:%E5%BC%B5%E4%B9%9D%E9%BD%A1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24: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3000051KK035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