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傣族人口約150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雙版納是漢語譯名,其傣語名稱是「Sip Song Pan Na」,意為「數以千計的稻田」。老撾、越南、泰國、緬甸也有傣族人居住。傣盧族是中國傣族中最大的民族群體。
傣族分為傣盧族、傣毛族、宏金傣族、傣努阿族、傣倗族、花腰傣族、漢傣族、傣雅族、黑傣族、白傣族和啪系族等。傣族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四種。四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也有小部分族人信奉萬物有靈和巫術。傣族人最早崇拜的神靈「沙婁」是一個狩獵神。男人在出發打獵之前,要向「沙婁」獻祭祈禱,祈求平安和豐收。
歷史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過去自稱為「傣那」、「傣雅」、「傣繃」等。每年三月份(根據傣曆是新年)的潑水節,傣族人之間互相潑水,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可以洗去過去一年所犯下的罪惡。
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曆、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裏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裏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
潑水節是傣族折年節,傣語叫作“京比邁”。這是一個用水表達美好感情的節日。傣曆規定太陽進入金牛宮(即每年的四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穀雨節開始)的那一天為潑水節。
潑水節的第一天,傣語叫“桑刊日”,意思是送舊;最末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的來臨,即新年元旦;中間一天是介於兩年之間的空日。節日清晨,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一齊到山上採摘野花,作成花房。通常,這一天不潑水,而去觀看龍船比賽。潑水節能第二天最隆重的活動是潑水。不管男女老少,人們反水潑向最心愛最尊敬的人身上。潑水節的第三天進行丟包、放火花、放高升和放孔明燈等精彩活動。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在村中廣場上圍成一圈,合著鑼、象腳鼓,有的跳象徵吉祥的孔雀舞、篾帽舞,有的跳“依拉賀”舞。民間歌手則演唱動人世間潑水節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