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車仔麵及雲吞麵
香港的地道食物可說是跟香港的歷史緊緊結合在一起,它在一般市民大眾的生活中出現,與他們息息相關,車仔麵和雲吞麵便是好例子。為什麼叫車仔麵?這是由於它初時是流動小販售賣的食物,特別之處是一碗麵中有多款食物,例如牛腩、魚蛋、豆腐卜、豬皮、蘿蔔……食物種類的數目及配合全由顧客決定,而且價格便宜。
車仔麵和雲吞麵是在五十年代香港經濟最低潮時興起的,至今天,車仔麵和雲吞麵依然甚得人心,而價格方面則有貴有平。不過這些小販式經營己成為歷史陳蹟。車仔麵再沒有車仔,這也是香港的轉變的一部份。而香港的雲吞,是香港獨特的蝦肉餃子,只有香港才可以吃到,或到中國一些鋪子,放湯或油炸,再配合油菜或炸魚皮,真的是一流的享受。香港很多做街坊生意的食肆都有車仔麵和雲吞麵售賣,如果想品嚐一下車仔麵和雲吞麵的美味,香港的大街小巷可是隨處可見呢 !
年糕是農曆新年一種傳統食品,年糕與「年高」諧音,有年年高的意思,象徵收入、職位或小孩子都一年比一年高。年糕早期是在年夜用來祭神及供奉祖先,其後漸漸成為一種春節食品。
年糕通常用糯米磨粉製成,在中國不同地區製作的年糕各有分別。
北方年糕
北方的年糕可蒸或炸,以甜味為主。北京年糕包括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及白年糕。山西則習慣以黃米粉製作年糕,以油炸,並可以豆沙或棗泥作餡。河北習慣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東年糕以紅棗及黃米蒸成。東北年糕則主要由粘高粱米加上豆類蒸製而成。
南方年糕
上海、杭州及寧波一帶的年糕呈白色,本身屬淡味,由粳米製成。煮法可蒸、炸、切片炒或煮湯。
閩南地區的福建年糕為天然琥珀色,主要為年節祭祀及送禮用,由糯米、新鮮豬肉及芋頭還有花生製成,通常切片煎熟食用,亦可裹蛋汁、或太白粉(玉米粉)或番薯粉煎食,早期移民到台灣北部的福建居民也生產福州年糕。
台灣年糕
台灣的傳統年糕,主要為祭祀用,台灣傳統禮節以年糕送禮是意味著受禮人正服喪期,台灣居住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台灣送禮時必須注意對方的文化背景禮節,放一個紅紙袋(紅包)擺入一個硬幣或紙鈔,是最容易避開這惱人的送禮禁忌。
台式年糕製造方式南北不完全相同,北部年糕受晚期中國移民影響較多,有花生年糕、紅糖年糕及紅豆年糕,均以糯米磨漿後壓乾去除多餘水分後加入花生、紅糖或是紅豆等材料蒸熟,相當耗時費力;中、南部年糕則為早期中國南方移民製造年糕的形式,做法省時簡單,以小火將糯米煮至糊狀加糖放冷即可。
廣東年糕
廣東及香港的年糕是橙紅色,屬甜味,由糯米、糖及豬油製成,通常切片煎熟食用,雖然好吃但比較膩。
日式年糕
日本亦流行在慶祝新年(明治維新起日本新年改為陽曆元旦)時吃年糕。日式年糕是白色淡味,傳統是把粉團放在大木桶中,以鎚子不斷擊打而製成。
韓式年糕
與中國南方年糕相近。
油角,又稱「角仔」,是廣東賀年食品之一。材料主要是糯米粉、花生、芝麻、砂糖等。製作方法是先用糯米粉搓成粉皮,切出成直徑約兩吋的圓形小塊,然後在中間放入炒過的花生、芝麻及砂糖,對摺後在邊緣摺出花邊。最後將油角放在熱油中炸成金黃色而成。
油角的「角」可能是「餃」的意思。在某些廣東方言中「角」及「餃」的發音接近,而油角的形狀及製法亦的確與餃子類似。
豬腸粉
豬腸粉又名拉腸。拉腸是一種使用米漿作成的廣東小吃,又稱布拉腸,腸粉,豬腸粉。
中國廣東小吃,傳統以碎肉、魚片、蝦仁為餡。也是港式酒樓常見的點心,一般常見的以鮮蝦腸粉、牛肉腸粉和叉燒腸粉為主。
拉腸的製作是將製作好的米漿置於特製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傳統分別放上碎肉、魚片、蝦仁、油條等配料,蒸熟後卷成長條,切斷上碟。因其形狀為長條形,與豬腸相似,故取名拉腸。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豬肝腸、魚片腸、蝦米(仁)腸或炸面腸;不加餡的則稱齋腸;米漿中加入糖或者芝麻的叫甜腸。
現在拉腸是廣州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潮汕地區的拉腸與廣州地區的拉腸製作方式相同,但是由於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較大的地區差異。
傳統的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廣州經營布拉腸粉比較著名的有"銀記"、「大可以」腸粉等。
在香港,腸粉亦是傳統粥店中早餐常見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腸粉是在表面加入蝦米的齋腸;亦有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近年已大部份轉為舖位經營,一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
薩其馬
1 材料及製法
舊時薩其馬的製作方法有記載於《燕京歲時記》:「薩其馬乃滿州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麵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進,遂成方塊,甜膩可食」,指出了古時候薩其馬由冰糖、奶油、白麵粉等製作成;當中「餑餑」是北平方言,意指糕點或饅頭之類的食品。王世襄先生說,「據元白尊兄(啟功教授)見教:《清文鑒》有此名物,釋為「狗奶子糖蘸」。薩其馬用雞蛋、油脂和麵粉,細切後油炸,再用飴糖、蜂蜜攪拌沁透,故曰『糖蘸』。
時至今日,薩其馬的製作方法已被改良:大約由雞蛋加入麵粉製成麵條狀再下,再由白糖、蜂蜜、奶油等製成糖漿後與炸好的麵條混合,待乾而成。 以雞蛋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點心。有時也寫成「沙其馬」、「薩其馬」或「薩齊馬」。
原來滿洲有一種野生漿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薩其馬的果料。入關以後,逐漸被葡萄乾、芝麻、山楂糕、青梅、瓜子仁、棗等所取代,而狗奶子也鮮為人知了。」(詳見《餑餑鋪與薩其馬》一文)
2 特點
口感綿甜鬆軟,色澤金黃,甜而不膩,入口即化,味道香濃
饅頭
饅頭,中國傳統麵食,以麵粉和水發酵後蒸制而成,一般圓形,大小從直徑4厘米左右到直徑15厘米左右均有。中國北方傳統上以饅頭或麵條作為主食。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人便以開始將發酵後的麵團蒸制食用,稱之為酏食,由於當時磨尚未出現,因此並不流行。漢朝時,由於磨已廣泛應用,蒸制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當時統稱為「餅」。
據晉人筆記記載,饅頭一詞出自三國蜀漢諸葛亮之手。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以討孟獲。根據當地的習俗,大軍渡江之前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諸葛亮遂命人以白麵裹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諸葛將其命名為「瞞頭」,即欺瞞河神之假頭之意。(一說命名為「蠻頭」,蠻人之頭之意)。
此後,無論有無餡心,均統稱饅頭。直到北宋,方纔出現了包子這一稱呼,指代有餡的饅頭,而饅頭一詞本身則逐漸變成無餡製品的統稱。不過,時至今日,在上海等地的方言中,仍然將包子和饅頭統稱為饅頭。
除了中國之外,越南、朝鮮亦有饅頭,另外,在蒙古語、波斯語中,也有饅頭一詞的變音。
蝦餃
蝦餃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以一層澄麵皮包著一至兩隻蝦為主餡,份量大小多以一口為限。傳統的蝦餃[1]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有肉,有筍,現在流行的是獨蝦蝦餃。優質美味的蝦餃一定要皮薄而軟,如果餃皮是半透明則更佳;蝦要爽口彈牙,餃內有少量汁液,全隻餃要夠熱則為最佳。
蝦餃在廣東及香港,以至海外唐人街皆可找到,粵式飲茶的茶樓、酒家都必定會有這款點心,但這些點心一般只供應早市及午市。在超級市場也可找到急凍的蝦餃,只要在微波爐加熱便可食用
臭豆腐
臭豆腐是一項流傳於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酵製品,但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分臭豆腐乾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相當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
馬蹄糕
馬蹄糕是以馬蹄粉(即荸薺磨成的粉)製成的糕點。其他材料還包括馬蹄粒﹑蔗糖﹑豬油和水份。馬蹄糕一般都是晶瑩剔透的金黃色糕塊,夾雜著白色的馬蹄粒,而傳統廣州食品泮塘馬蹄糕,色彩較為深紅,但甜味更濃。
過橋米線
相傳清時蒙自縣有位書生,在南湖的島上苦讀準備應試。他的妻子每日為他送飯,但由於路途遙遠,每次送抵時,飯菜都涼了,讓妻子十分苦惱。
有一天,妻子燉了一隻雞,到了島上發現還十分滾燙,原來是雞湯上厚厚的雞油起了保溫的作用,聰明的妻子靈機一動,此後送飯時都先準備熱雞湯,到了島上,再放入米線、肉片等各種配料,讓丈夫吃得到香噴噴、熱騰騰的菜肴。
丈夫每天都吃得開心,一年後果然順利考上了狀元,並將妻子的賢德告知鄉鄰,因妻子過湖心小島需過一座長橋,所以將它取名「過橋米線」,另有「狀元米線」之稱,從此名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