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破舊立新
破四舊是指文化大革命初期,以大中學生紅衛兵為主力的,以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相標榜的運動,是伴隨著紅衛兵運動的興起而席捲中國大陸的。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後來文革《十六條》又明確規定「破四舊」、「立四新」是文革的重要目標。
1966年8月17日夜,北京第二中學的紅衛兵擬就《最後通牒——向舊世界宣戰》,宣佈要「砸爛一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8月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接見紅衛兵之後,首都北京的紅衛兵開始走上街頭「破四舊」。他們把基於中共意識形態政治正確的思想文化上的破舊立新,簡單化為對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一系列物化形態的破壞行動。一時間,給街道、工廠、公社、老字號商店、學校改成「反修路」、「東風商店」、 「紅衛戰校」等革命名稱,剪小褲腿、飛機頭、火箭鞋,揪斗學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暴力行為成風。行動的狂熱,使許多置原本身事外的學生參加到紅衛兵的行列。
當時的新華社對此進行了連續、正面的歌頌性報導。例如,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好得很》(1966年8月23日)指出:「許多地方的名稱、商店的字型大小,服務行業的不少陳規陋習,仍然散發著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腐朽氣息,毒化著人們的靈魂。廣大革命群眾,對這些實在不能再容忍了!」「千千萬萬『紅衛兵』舉起了鐵掃帚,在短短幾天之內,就把這些代表著剝削階級思想的許多名稱和風俗習慣,來了個大掃除。」
這股潮流迅速涌向全國,各地紅衛兵競相效仿:衝擊寺院、古跡(包括山東曲阜的孔廟、孔林),搗毀神佛塑像、牌坊石碑,查抄、焚燒藏書、名家字畫,取消剪指甲、美容、摩面、潔齒等服務項目,停止銷售具有「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色彩的化妝品、仿古工藝品、花發卡等商品,砸毀文物(海瑞墓、龍門石窟佛頭、善本圖書),燒戲裝、道具,勒令政協、民主黨派解散,抓人、揪斗、抄家,從城市趕走牛鬼蛇神,禁止信徒宗教生活,強迫僧尼還俗……甚至打擂臺似的相互競賽,看誰的花樣翻新出彩。一時間,基本沒有受保護的文化遺產[1],基本沒有受保護的私人財產和私生活領域,基本沒有受保護的人身自由(連老人的鬍子都當成四舊來革除),破四舊成了踐踏法律、恣意妄為的絕對律令、通行證件、神符魔咒。
這些活動在一些地方引起了自發的反抗,工人、農民、軍人與紅衛兵發生衝突。中共中央8月22日批准、轉發公安部給毛澤東和中央的報告《嚴禁出動警察鎮壓革命學生運動》。其中規定「不准以任何藉口,出動警察干涉、鎮壓革命學生運動」,「重申警察一律不得進入學校」,「重申除了確有證據的殺人、放火、放毒、破壞、盜竊國家機密等現行反革命分子,應當依法處理外,運動中一律不逮捕人」。
破四舊不僅造成了社會生活的混亂,財產、文物的損失,更讓紅衛兵從學生循規蹈矩的行為規範、習慣里掙脫出來,打破了種種文明和傳統的禁忌,把階級鬥爭從理念轉化為實行踐履的狂熱。行動賦予了他們青春的自信、權威,使他們崇尚非理性暴力,崇尚可以恣意妄為的權力,為紅衛兵在1967年的政治性的造反、「奪權」做了熱身演習。人們也被從日常生活秩序的規行矩步中拽了出來,一部分人開始加入到這場看似「瘋狂」的運動中,另一些人則像受了催眠似的聽之任之、逆來順受。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有。」隨後,上山下鄉運動開始,紅衛兵運動逐漸停止,破四舊的種種行為也逐之漸漸消失。
文革中後期仍有「破四舊」的提法,觀念上的意識形態批判還延續、伸展著,但已經沒有1966年那樣簡單、激烈的行動了。
[1] 周恩來曾出面保護了杭州靈隱寺、四庫全書、敦煌莫高窟等一批文物,但就全國而言,能被專門保護下來的文物相當有限。絕大多數政府官員因怕被攻擊為 「反對文化革命」而不敢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