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新文化運動的經過
新文化運動出現於1915年,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其間爆發了「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掀起了一場思想及文學革命,使「民主」和「科學」的理念在中國土地上立足生根,中國舊的傳統文化被打破,新的價值觀得以建立,並促進了新文學替代舊文學的演變過程。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清朝末年,知識分子開始從西方思想文化中尋求救國復興之法。民國建立後,外力侵迫猶甚,一部分知識分子決意徹底摒棄中國傳統,移植西方精神,建立進步的新文化。辛亥革命後,蔡元培、胡適、陳獨秀、魯迅等極力推動文化的改革。
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概況
新文化運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1915年《青年雜誌》創辦,至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主要是攻擊傳統思想和傳入西方的「民主」與「科學」;第二階段由五四運動以後至1923年,其間展開了多次思想論戰。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次年遷往北京並改名為《新青年》,成為宣揚思想解放、交流學術的基地,開展了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爆發後,輸入中國的外國思想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心,而倡導者的觀點和言論漸漸分歧,引起了三次大規模的論戰。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及意義
1. 新文化運動的目標是「破舊立新」,即破除中國的固有傳統觀念和舊的文化,創立新的價值觀和社會文化。
2. 廢棄傳統的官僚政治,仿效美、法的民主革命,實行真正的民主憲政。
3. 摒除迷信、盲從、武斷和偶像崇拜,強調科學精神,認識自然和社會,最終目的是使國民脫離「蒙昧時代」。
新文化運動打破了獨尊儒學的局面,促進了百家爭鳴,使白話文學成為學術主流,解除了對婦女的許多束縛,民主、科學、愛國、平等的思想開始影響民心。
2007-04-10 20:27:53 補充:
五四運動,是一場全國範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標誌著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作了準備。1919年在中國大地上爆發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1919年1月,美、英、法、意、日等27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派代表出席會議,並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收回山東主權等正當要求,遭到帝國主義的拒絕。4月底,會議順從了日本的要求,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而北洋軍閥控制的中國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出,舉國憤怒。
2007-04-10 20:28:55 補充: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朝陽大學、民國大學等13所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廢止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等口號,堅決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訂立“二十一條”時任外交次長)、陸宗輿(北洋政府幣制局總裁,訂立“二十一條”時任駐日公使)、章宗祥(駐日公使)。會後愛國學生舉行遊行示威,大批軍警出動進行鎮壓,逮捕示威學生32人。5日,北京專科以上學校的學生舉行總罷課,通電全國表示抗議。
2007-04-10 20:29:24 補充:
6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正式成立。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迅速得到各地學生的聲援和社會輿論的支援。北京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但是又逼走了同情學生愛國行動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下令禁止學生幹預政治,並恐嚇將鎮壓學生。19日,北京學生又一次宣佈總罷課。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地學生紛紛遊行,給予聲援。在日本、法國的留學生及南洋華僑學生也開展了聲援活動。6月1日,北京政府發佈命令,表彰被民眾斥為賣國賊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取締學生的一切愛國行動。北京學生從3日起重新上街演講,當天有170多名學生被捕。4日,又有700多學生被捕。
2007-04-10 20:30:20 補充:
5日,2000多名學生上街,遭到軍警的馬隊衝擊。北京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國各界人士的憤慨。上海6萬多工人在5日自動舉行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北京、唐山、漢口、南京、天津、杭州、九江及山東、安徽等地工人,也相繼罷工和遊行。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商人也舉行了罷市。罷課、罷工、罷市鬥爭擴展到全國20多個省、100多個城市。至10日,北京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撤消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27日,旅法華工、留學生和華僑數百人前往中國政府總代表駐地,要求拒簽和約。28日,中國政府代表終於沒有出席巴黎和約的簽字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