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五禪根? 五禪根作用又是什麼??

2007-04-03 2:53 pm
五禪根 略說:

信-過強於其餘四項會招來 迷信
定-過強於其餘四項會招來 懶散
慧-過強於其餘四項會招來 疑慮
勤-過強於其餘四項會招來 悔惑
念-這根不知道是什麼? 就像東南西北 然後找來的 中
書裡面只就明了這根跟 平衡其餘四根有很重要關係.卻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禪書中是這樣說的.


說要避免落入[有分心],就要修行[五禪根].
那麼[有分心]又是什麼??
[有分心]是對禪 的大障礙嗎??

希望有些更詳細的說明.
請各位大德給一些指引如後學.
更新1:

沒有人懂嗎? 怎麼少人答?

回答 (4)

2007-04-11 6:14 pm
✔ 最佳答案
【 有分心(bhavavga)- 生命相續流。字義為:生存(有)的成份(分)。有分心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有了有分心,個體才能一剎那也不間斷地相續存在。每當認知對象的心理過程(心路過程)不生起時,每一剎那都是有分心在相續生滅。

近行定是(在進入禪那之前)非常接近禪那的定;安止定是禪那。 這兩種定都以似相為對象,二者的差別在於:近行定的諸禪支尚未開展到完全強而有力。由於這緣故,在近行定時「有分心 (bhavavga)還能夠生起,而禪修者可能會落入有分心。經驗到這現象的禪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會以為這就是涅槃。事實上心還未停止,只是禪修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察覺它而已,因為有分心非常微細。

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夠繼續提昇定力,你必須藉助五根:信(saddha)、精進(viriya)、念(sati)、定(samadhi)、慧(pabba)來策勵心,並使心專注、固定於似相。你需要精進以便使心一再地覺知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慧以便了知似相。

平衡五根
五根就是五種控制心的力量,它們使心不偏離於通向涅槃的止(samatha)觀(vipassana)正道。
五根當中,第一是信。信乃是相信應當相信的對象。如:相信三寶;相信業因與果報;很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的證悟,因為若禪修者缺乏這樣的正信,他將會放棄禪修;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常重要,即:四道、四果、涅槃及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們禪修的方法與次第,所以在此階段非常重要的是對教法的深信。
假設有人這麼想:「只是觀察呼吸時的氣息就能達到禪那嗎?」或「上述所說有如白棉花的禪相是取相;有如透明冰塊或玻璃的是似相,確實如此嗎?」如果有這類念頭存留在心,它們將會造成如此的見解:「在現今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達到禪那。」由於這種見解,他將退失對佛法的信心,也將放棄修行禪定。
因此,以安般念業處修行禪定的人必須有堅強的信心,應當毫無懷疑地修行安般念。他應當想:「如果有系統地依照圓滿正覺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達到禪那。」
然而,若禪修者對當信之對象有過強的信心(在這裡,此對象乃是安般念業處),那麼,由於信根的決定(勝解)作用太強,慧根就不分明,而其餘的精進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將變弱。那時,精進根不能實行其策勵相應的名法,並保持它們於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實行其確立憶念似相的作用;定根不能實行其使心安住於似相,不散亂的作用;慧根也不能實行其透視似相的作用。因為慧根不能了知似相,也就無法支持信根,於是信根也會變弱。
如果精進根過強,其餘的信、念、定、慧諸根就不能實行其決定、確立、不散亂和透視的作用。過強的精進使心不能平靜地專注於似相,這也意味著七覺支中輕安、定和捨覺支的強度不夠。

同樣地,若其他諸根如定根、慧根過強,也將有不良的影響。

信根與慧根,定根與精進根的平衡是諸聖者所讚歎的。假使信強慧弱,則為迷信。此人將相信、崇拜缺乏真實利益與內涵的對象。舉例而言,他們信仰、尊敬正統佛教以外宗教所信仰、尊敬的對象,例如:造物主、鬼怪、護法神等。

反之,若慧強信弱,則將使人傾向於狡黠;自己不實際修行,卻整天批判與評論。他們猶如吃藥過量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難以治療。

然而,若信慧平衡,則能信於當信之事。他相信三寶、業果,確信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他將能體驗似相及達到禪那。若以如此的信心修行,並運用智慧透視似相,這時信根與慧根就能平衡。

再者,假如定強而精進弱,則因為定有產生怠惰的傾向,怠惰將征服他的心。若精進強而定弱,則因為精進有產生掉舉(擾動)不安的傾向,掉舉將征服他的心。唯有當定根與精進根平衡時,心才不會墮入怠惰或掉舉,而能達到禪那。

對於想修行止禪業處者,堅強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他想:「如果我培育對似相的專注力,一定能達到禪那。」於是,藉著信根的力量及對似相的專注,他必定能達到禪那,因為專注是禪那的主要基礎。

對於修行觀禪者,慧根強是非常適合的。因為當慧根強時,他能夠透視三相(無常、苦、無我),以及獲得領悟三相的智慧。

當定慧平衡時,世間禪(lokiya-jhana)才能生起。佛陀教導定慧兩者必須並修,因為出世間禪(lokuttara-jhana)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時才會生起。

無論是平衡信與慧、定與精進、定與慧,念根都是必要的。念根適用於所有情況,因為念可以保護心,使心不會由於過強的信、精進或慧而陷於掉舉,也不會由於過強的定而陷於怠惰。

因此,在所有的情況下都需要念,就像所有的調味汁都需要鹽,也像國王的所有政務都需要宰相處理一般。所以在古註裡提到:「世尊說:『念在任何業處都是需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在修行時,念是心的依靠處與保護者。念是依靠處,因為它能幫助心達到前所未到、前所未知的高超境界;若沒有念,心則無法達到任何超凡的境界。念可以保護心及不使禪修的對象失落。這就是為什麼當禪修者以觀智辨識念時,他會見到念的相狀是:它能保護修行時所專注的對象,以及保護禪修者的心。若缺少念,禪修者就不能策勵或抑制自己的心。這是為何佛陀說念能應用於一切情況的理由。(亦參見清淨道論‧第四章‧第四九段。大疏鈔Mahatika‧第一冊‧第一五○至一五四頁)】

本人對禪修只屬門外漢,以上引文來自帕奧禪師(Pa-Auk Sayadaw)的開示,上該綱頁有更詳盡的資料。

謹祝 法喜充滿 菩提精進 阿彌陀佛
2007-04-12 2:34 am
在禪修中要平衡這五根,以達到平衡的狀態,當五禪根在平衡的狀態,入定會順利點,或者內觀也會順利,否則就要調來調去的,會抯礙入定。

念根就是正念,mindfulness,這一根及念力是越多越好的,直到一個階段可能就對一些人會生起困擾,但對另些人則沒事,在初階段,是越多越好及越長時間有就越好的。

正念,當你合眼,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呼吸區時,那個就是正念,但不同於專注力,不需太用力的,而且有正念時,你身心及外境是什麼都知道的,正念必與覺知一起的。
你要用正念來平衡其他四根四力。


那麼[有分心]又是什麼??
有分心是南傳佛教的心理學用語,是很深的心,不等同潛意識,很細微,通常要到四禪及更高的禪才會察覺的,在初學的階段,有分心是在運作中,離不開的,無論是睡是醒,有分心都在那裡的。

[有分心]是對禪 的大障礙嗎??
不是,幾乎到證羅漢果時才會察覺到有分心,一般修禪的,能證必初禪而很好,而且修學內觀也不一定要到初禪,可月近行定來修內觀,當然若有二禪的基礎才轉修內觀,則效用會更好。

修禪是不能單看書的,必須要有指導師父,最好找僧人。因為太多的技巧及自以為是的陷阱,須要師父作指正的。
2007-04-04 4:25 am
以 "信、解、行、証" 去平衡五禪根為本,
作用豈不是大有得法。
2007-04-03 3:25 pm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52: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3000051KK004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