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貧窮與饑餓

2007-04-03 2:27 am
我想要一D關於貧窮與饑餓嘅資料,thx.

回答 (2)

2007-04-05 8:26 pm
✔ 最佳答案
陳樂遙?Ha!Ha!
我係黃麗平ar~
在世界各國紛紛積極發展工業、服務業時,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的一項報告讓世界一驚。報告稱,全球正面臨著30年來最為嚴重的糧食危機,有40個國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迫切需要國際社會提供糧食援助,否則就可能面臨饑荒。美國媒體則報道稱,目前全球的糧食儲備只能勉強夠人們50多天的需求,已經跌破糧食儲備70天的安全線。這些警告是否言過其實?世界糧食安全到底處於什麼狀況?

缺糧國主要在非洲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佈的名單,40個

糧食短缺國中有26個非洲國家(安哥拉、蒲隆地、衣索比亞、幾內亞、肯亞、賴比瑞亞、尼日、獅子山、索馬利亞、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烏干達、辛巴威等),10個亞洲國家(阿富汗、印尼、伊拉克、北韓、黎巴嫩、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東帝汶),3個拉丁美洲國家(哥倫比亞、古巴、海地)和俄羅斯(指車臣共和國)。

這項名為《農業收成預計和糧食現狀》的報告顯示,從目前的情況看,全球一些地區今年農作物收成將減產,預計今年全球糧食產量只有20.13億噸,與2004年的26.8億噸相比,已經是連續第二年呈下降趨勢。美國農業部對2006年的糧食產量的估算更為悲觀,它預測今年全球的糧食產量只有19.84億噸,這意味著今年將會有大量的缺口要靠往年的存糧來填補。

四大因素導致糧食短缺

糧食安全不單單是解決溫飽問題,其戰略意義也不可小視。目前,世界糧食分佈不均是一大特點。全世界共有近15億公頃的耕地,近1/2被用作糧食生產。從大洲看,世界糧食生產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糧食出口國主要集中在10幾個國家,而進口國則達100多個。近些年,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不僅是儲糧大戶,更控制了世界糧食出口量的80%左右。一些發達國家憑藉先進的技術和廣闊的耕地資源,生產著遠遠超過其本身消費量的糧食,而且,這些糧食還成了對其他國家進行政治和經濟干預的“武器”。

就全球面臨的糧食問題,《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長陳孟平先生。他向我們介紹,造成目前世界上一些地區糧食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地理因素。如人口與土地的比例嚴重失衡,無法滿足糧食供應,導致很多國家常年糧食短缺,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二是自然災害。反常的炎熱和乾旱無雨的天氣使全球很多糧食生產國不同程度的減產。印度和巴基斯坦今年史無前例的洪水造成了上百萬人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而尼泊爾約有4.5萬人受乾旱和水災影響,急需外部糧食援助。反常的天氣也對蘇丹及東非一些地區造成了嚴重影響,使當地農民本就貧困不堪的生活雪上加霜。

三是政局不穩和持續的戰亂。伊拉克、阿富汗、蘇丹等國受到地區衝突和安全局勢惡化的影響,當地不少居民正在等待國際糧食援助。第四是政策因素。

中國已是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國

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在糧食問題上中國一直受到世界的關注,併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上個世紀,美國社會學家萊斯特·布朗曾寫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大肆炒作“中國糧食威脅論”。鄰國日本也不斷出現擔心中國人“吃掉”他們糧食的聲音。

事實卻是,中國沒有讓別人養,反而養活了世界上很多人。25年來,世界主要農產品增長份額20%以上來自中國,中國糧食年產量從3億噸增至5億噸,不僅以事實回答了布朗的質疑,還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員“中國在全球千年發展目標中所做的貢獻,給予再高評價也不過分”的讚譽,同時讓所謂“中國糧食威脅論”不攻自破。

2006年起,中國不再接受聯合國的糧食援助。今年9月,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報告稱,中國在2005年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國。報告說,中國2005年提供的對外糧食援助比上一年增長2.6倍。中國對外糧食援助的主要對像是北韓,其他的受援國有賴比瑞亞、幾內亞比索、斯里蘭卡等10多個國家。

全球饑荒會出現嗎

如果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世界上約有1/5的國家處於缺糧狀態,那麼這種局面是否會蔓延,導致世界範圍內的饑荒呢?瑞典農業科技大學的糧食問題專家約翰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饑荒問題的核心,是究竟多少糧食才能滿足當前的人口需要。關於這個問題,各國專家曾有過不同的統計。例如美國有一本書叫《挽救之道》,認為世界上只能生存5億到9億人,其餘的人全屬“多餘”,應該被消滅。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曾通過計算說,全球耕地的潛在供應力為360億人口。最近幾年,多數學者認為,按當今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科技水準,糧食供應的極限人口應在110億左右。

約翰松認為,就全球而論,當前糧食的供應基本能滿足需求,今後若干年也會如此,但只要糧食供求的不平衡沒有消除,在部分國家出現饑荒就會成為一種常態。同時他也指出,由於饑荒引起移民潮等動蕩,會反過來影響到那些糧食生產和出口的發達國家,這樣,全球出現饑荒也不是危言聳聽。

2007-04-05 12:37:59 補充:
mms://tv.hacs.edu.hk/hac-media/intranet/generalsense/foodprovision.wmv
2007-04-03 9:12 am
若果將路加和瑪竇的山中聖訓作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兩者存在不少差異。首先,在地點方面,路加的記載不是發生在山上,而是在山下的一塊平地上。他的用意,不少釋經學家認為,是要突顯天主願意與社會低下層同行,與他們一起面對貧窮、困苦和迫害。內容方面,路加強調貧窮的是有福的;現今饑餓的是有福的;現今哭泣的是有福的;現今因人的緣故而遭人惱恨和棄絕的是有福的。他沒有好像瑪竇一樣,提到另外四端真福。

路加的記載有別於瑪竇,主要是前者的寫作對象是外邦人,後者是猶太人。當時外邦人普遍是社會的貧苦階層,甚至出身奴隸家庭。在社會大眾對教會團體仍存有不少誤解和抗拒的情況下,接受信仰不獨沒有改善這些外邦人的處境,有時甚至為他們帶來更甚的迫害和不公平待遇。所以,當路加強調貧窮、饑餓、哭泣和迫害都是有福的時候,讀者很自然聯想,他的目的是為安慰和鼓勵那些水深火熱中的信眾。不過,為甚麼路加要反過來指責富有的是有禍的;飽飫的是有禍的;歡笑的是有禍的;受眾人誇讚的是有禍的?難道貧窮與富有、饑餓與飽飫、哭泣與歡笑、迫害與誇讚是勢不兩立,非黑即白的?窮人的福是否一定要建築在富人的禍上?難道人的生活不應追求富足溫飽,歡笑喜樂,成功自信?

當路加說貧窮的是有福的,富有的是有禍的,他無意祝賀那些生活拮据、三餐不繼、或指責那些豐衣足食、生活無憂的人。他所說的貧窮與富有,其實是相對於心靈的開放,而不是物質的擁有。貧窮的就是那些明白自己一無所有、全心依賴天主的人;富有的就是那些仗恃所有、自視過高、眼中再無他人的人。雖然很多時物質上的貧窮會激發人對天主的信賴,富裕的生活容易使人自滿自足,但兩者並無絕對的內在關係,真正的分別是人有沒有虛心認識自己。

為耶肋米亞先知來說,貧窮和富有,就像一棵栽在水邊的樹木(耶十七8)和一株在曠野中的檉柳(耶十七6)。栽在水邊的樹木就是那些「信賴上主,以上主作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耶十七7)曠野中的檉柳就是「信賴世人,以血肉的人為自己的臂膊,決心遠離上主的人,是可咒罵的!」(耶十七5)兩者的分別是前者依賴天主,後者依賴世人。凡依賴天主的,就像「生根河畔,不怕炎熱的侵襲,枝葉茂盛,不愁旱年,不斷結果。」(耶十七8)反之,凡依賴世人的,好像住在曠野乾燥處,滿含鹽質無人居住之地,即使幸福來到,一點也不覺察。(耶十七6)

保祿宗徒經歷了人生的尋尋覓覓,終於明白甚麼是真正的福樂。凡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盡頭,並且承認復活基督所帶來的轉化,才是人生命的力量和終向,那便是真正的福樂。如果基督沒有復活,為保祿來說,我們的信仰便是假的,我們還是在罪惡中。(格前十五17)

的確,如果人死後沒有復活,世間沒有超越的主宰,貧窮、饑餓、哭泣、迫害便沒有意思,我們的一切信仰行動和語言,也只會變成空洞的符號。今天三篇讀經都不約而同指出,貧窮、饑餓、哭泣、迫害是有福,不是因為這些人間疾苦,本身有甚麼價值。不過,為依賴天主的人,貧窮是讓自己的有限,成為天主施展無限的工具;讓有死的人性肉身,成為揭示復活光榮的身體。

基督徒真正的富足,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而在於他能讓天主使用多少。眾所周知,聖女小德蘭,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孩;德蘭修女是一個一無所有的老人家。按世人的標準,她們都是微不足道,然而,天主在她們身上工作所產生的成果,卻是難以估量的。今天,基督徒要宣揚的不是那合乎我們需要和計劃的天主,而是要把我們的需要和期待向天主開放。富有、飽飫、歡笑、稱譽當然不是壞事,但幾時這些價值的追求使我們無法再被天主使用,那便是本末倒置。

要明白貧窮、饑餓、哭泣、迫害是有福,除非我們清楚明白自己是誰?為甚麼我們生在世上?人生的目的和終向又在哪裡?或者寧可甘於在世人眼前微不足道,也要讓復活基督的生命彰顯在我們身上,否則神貧、貞潔、聽命等生活方式並不值得嚮往。願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像瑪利亞的祈禱一樣:「我的靈魂讚頌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因為他垂顧了他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因為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就是聖的。」(路一47-49)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2: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2000051KK031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