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iscans? Dominicans? Jesuits?

2007-04-03 1:48 am
請名確解釋它們的分別 (如衣著、教義等)
更新1:

素聞每一個會對天主教徒接受領洗的時間上有分歧。如此屬實,又怎能說它們在教義上完全相同?

回答 (2)

2007-04-03 6:59 am
✔ 最佳答案
Franciscans是指「方濟會士」,Dominicans是指「道明會士」,Jesuits是指「耶穌會士」。這些人都是屬於天主教的修會:方濟會、道明會和耶穌會。由於他們都是天主教的團體,不是獨立的教派,所以不會有自己另一套的教義,大家都有同一信仰。不同的修會團體會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神恩和生活方式(會規/會憲...),但彼此都是基督的肢體,彼此都在服務教會,見證天國在世的臨現。除了你所提到的方濟會、道明會和耶穌會外,教會也有很多其他大大小小的男女修會團體,例如慈幼會、本篤會、熙篤會、母佑會、寶血會、仁愛傳教女修會等。天主教修會的興起是為答覆時代的需要,雖因著歷史的演進常有不同的面貌出現,但也有不變的精神綿延永存。天主教的修會最早是以隱修會的方式出現。隨著歷史的進展,除了隱修會持續增長,天主教的修會在十三世紀又有新的發展,那就是行乞修會(募緣修會,Mendicant Order)的出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方濟會和道明會。

方濟會與道明會這兩個行乞修會強調神貧,也重視獻身傳道的職務。這種新的修會型式與舊的隱修傳統仍保有延續性,但他們主要是答覆教會的牧靈需要:就是重返福音傳統的基督徒生活的需要、革新的宗教生活特別是神貧方面的需要、袪除當時流行的異端需要、提高教區神職人員程度需要、宣講福音和為教友施聖事的需要。

這兩個行乞修會在當時教會內掀起一陣革新的風潮,影響廣大也相當受教宗的重視。

此外加爾默羅會與奧斯定會也同屬行乞修會,對中世紀學術文化有很大貢獻。

面對十六世紀教會的分裂、教會的革新、使徒性修會的興起,迅速而有效的回應時代的需要,這些修會以護衛信仰、傳揚福音、培育聖職人員、教育青年、照顧病患等為目標,積極走入社會。

這些使徒性修會自你所提及的「耶穌會」,和其他修會如吳甦樂修女會、靈醫會起,依著不同的特恩,隨著時間與需要紛紛成立。

Franciscans 方濟會士 (正名:OFM - Order of Friars Minor 小兄弟會的意思)

Dominicans 道明會士 (正名:OP - Order of Preacher宣講者會的意思)

Jesuits 耶穌會士 (正名:SJ - Society of Jesus)

至於會衣式樣方面,可到他們的網站瀏覽。
2007-04-07 6:41 am
方濟各會(Franciscans,也譯稱為方濟會,或譯稱為法蘭西斯會)(德文Franziskaner,英文Franciscan,義大利文Ordine francescano)是天主教托缽修會派別之一。其會士著灰色會服,故亦稱「灰衣修士」。拉丁語是小兄弟會的意思。方濟各會提倡過清貧生活,互稱「小兄弟」。方濟會效忠教宗,重視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反對異端,為傳揚福音而到處游方。其會士孟高維諾於13世紀來華,為最期的天主教的傳教士。

於1209年由義大利聖方濟各·亞西西得教宗依諾森三世的批准成立。1223年教宗洪諾留三世批准其會規。初創時,會內不置產業,靠雙手工作為生,有需要時則行乞,故為托鉢派。及後,內部因意見不一,從而分裂為守規派、住院派、嘉布遣派三各支派。其中,守規派進行改革,在16世紀時通過傳教向外發展。方濟的同鄉佳蘭(加辣,嘉勒)創建的女修會,倡導隱修,稱方濟第二會(又稱佳蘭會)。方濟亦為在俗人士設立了第三會,入會者不必出家,只須在修會指導下過福音生活。

多明我會(Dominicans, 拉丁名: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道明會),亦稱「佈道兄弟會」。會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稱為「黑衣修士」,以區別於方濟各會的「灰衣修士」,加爾默羅會的「白衣修士」。天主教托缽修會的主要派別之一。1215年西班牙人多明我(Domingo de Guzman,1170-1221)創立於法國南部的普盧葉(Prouille)。注重講道與神哲學,故亦名宣道會 Order of Preachers,縮寫為 O.P.。擁有著名學者大阿爾伯特(St. Albert the Great)及聖道茂(St. Thomas Aquinas)。受教宗委派,主持異端裁判所。18世紀後趨於衰弱。多明我會強調聖母瑪利亞親授之《玫瑰經》,並加以推廣,現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傳誦之經文。
耶穌會(拉丁原名 Societas Iesu, S.J.),為天主教的主要修會之一,1535年8月15日由羅耀拉的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為因應當時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成立,獲得羅馬教廷教宗的許可。耶穌會最主要的任務是教育與傳教,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培養出的學生除是耶穌會人才外,也活躍於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的如笛卡兒。

耶穌會 (Jesuits)
教團
耶穌會的成員都是神父,非神父不能成為成員。他們沒有專門的制服。成員一般在他們的名字後面加上SJ的字母。

耶穌會的格言是Ad Majorem Dei Gloriam(愈顯主榮),這句話往往被縮寫為 AMDG。

耶穌會的成員必鬚髮誓他們將生活貞潔,貧窮,對教團和教宗的命令絕對服從。

加入耶穌會比加入其它修會考驗的時間要長得多。申請人不但要有神學的畢業證書,而且還要有另一項課程的大學畢業文憑。

一個耶穌會的特別的祈禱儀式是羅耀拉式的祈禱,稱為「神操」。

今天這個修會大約有兩萬成員,他們在112個國家活動。大多數耶穌會成員在學校或大學中教書。他們非常重視佈道和對年輕人的工作,此外他們幫助祈禱,從事社會工作,幫助難民,以及從事宣傳工作。

耶穌會在全世界開辦自己的學校和大學,以此來推廣他們的信仰和為自己做廣告。

從20世紀起耶穌會可以算做是比較先進的天主教派神學者。他們的成員都受到過比較高的教育,有許多是高級顧問。

修會的成立
15世紀後當時相當腐敗的天主教受到新教的衝擊非常大,天主教內產生了一股維新改革的思想,耶穌會的成立是這個勢力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從內部改革教會,同時修會成員希望能夠以此獲得一個更加靠近耶穌的地位。

修會的成員必須對教會絕對服從。羅耀拉曾說:「假如教會這樣定義的話,我就相信白的是黑的。」

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認可耶穌會是天主教的一個正式修會。此後這個修會發展很快,不久就在多個國家活動。

教育
基督教人文主義思想對耶穌會士產生了深遠影響,這體現在他們系統的教育與學習計劃中。耶穌會為使其成員能有效地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特別注意耶穌會士的教育。這種培訓往往長達15年之久,學習各種語言、文學、哲學、神學、法學、醫學以及自然科學知識。在兩年的見習期(the noviceship)即初學階段,入會人員要過著一種嚴格的耶穌會士生活,即禱告、團體生活、修有關歷史、會憲、發願等方面的使徒體驗課,還有要做30日的神操課。入會的初學生(novices)在結束了兩年的初學培育,他們要公開發貞潔、神貧、聽命三願。發願之後他就成為一個耶穌會世俗助手(lay brothers)或進入研究學者(formed scholastics)階段,花3-5年研究文學和哲學,同時不斷進行簡單的發誓。此後,研究學者還要在特定的教廷職務上工作2-3年,通常是在中學任教。這以後進入為期4年的神學研究階段,結束之後是嚴格的考試,考試通過者可成為耶穌會正式會員。若要成為耶穌會神父,還需有資格特別發第四願:效忠教宗。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54: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2000051KK028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