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文章開頭所提的老教授,他釣魚往往一釣就是一整天,他不計較整天只能釣上一兩條小魚。一般人釣魚,目的在漁穫,而他的享受卻是在「釣」。
(2) 作者要介紹這位老教授釣魚的事,是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在於闡明:追求學問,樂趣正在於求學問的過程中,而不在於所得到的名利。老教授釣魚的態度正帶出了這觀點。
「釣」是指做學問、做研究的過程,而「魚」則指不同形式的收穫報酬。工作時,只問自己的研究有沒有意義,不問名利,沒有得失之心,人便容易快樂。團體中,大家沒有了「向上爬」的欲望,鬥爭自然減少,團體就更健康了。大家不會「學而優則仕」,學者仍然留在學術崗位上做研究,各守其職,社會就更成功。
「釣勝於魚」的觀念是指追求學問時只知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就像釣魚時只享受釣的樂趣,不計較漁穫一樣。追求學問本身既是過程,也是目的,也是樂趣所在。求學問是自我充實,不假外求的。既然視得到知識為最大的樂趣和報酬,那自然不會產生向上爬的習慣和學而優則仕的風氣了。
(1) 作者在每段都用了綱領句和實例,來說明「釣勝於魚」的道理。如「因為工作本身的興趣,有時使一個人至於瘋狂」,「當然在這種境界中的人,是無法再生名利觀念的」,「科學家不僅忘了薪俸的多寡,有時即使厚祿巨利的機會到來,在他們眼中,也淡如雲煙」,「有釣勝於魚的觀念作基礎,所以不會產生向上爬的習慣,也不會產生學而優則仕的風氣」,都是綱領句,這些都是他的觀點。而每個綱領句之下,都有實例,如魏剛、愛因斯坦、勞倫斯、沙克等人的事跡,都是實例。
(2) 這種先綱領後實例的說明方法,可使讀者容易掌握作者的觀點,以及增加文章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