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群雄割據,例如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等都擁兵起事,而朱元璋以應天(後來明朝的國都)為據點,先掃平江南的割據,在揮軍北上滅元朝,將元順帝趕回北方(後世稱北元)。
朱元璋創立明朝,因為鑒於元朝滅亡之速,必須善待百姓,否則民急則亂(所以朱元璋對百姓好過臣子),加上他自幼貧寒,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對民眾所受的壓迫有很深的了解,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後,是為太祖(洪武),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太祖因為自己出身微賤、孤陋寡聞、性格猜疑、刻薄寡恩,又怕以他的資歷會難以服眾,所以實行君主集權及恐怖的獨裁統治,跟宋太宗比起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廢中書省(丞相制度),加強君主集權。加強監察權,以嚴刑峻法防止人民反抗。封宗室為王,大殺功臣。興文字獄,大臣行廷仗跪對。
在上述這些政策的實行之下,對明朝造成了許多弊端:
1.廢中書省,君主極權到達了極點,然而明朝皇帝對於皇子的教育向來不太重視,所以明朝很多不學無術的皇帝,在這種君主權力高漲的時候,要是皇帝昏庸無能,廢除了宰相無人可以輔佐,就會造成政治的敗壞,甚至宦官的弄權,而這些現象在明朝都可見一班。
2.加強監察權,設立錦衣衛以監視人民,功臣被殺戮,大興文字獄,後來的東廠和西廠之陰狠毒辣更是不在話下,恐怖的氣憤瀰漫朝野內外,人人自危。
3.大封宗室為王,大殺功臣,太祖認為集權於君主和王室就可以朱家之天下長固,所以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但是造成宗室擁兵坐大,形成後來的靖難之役,和日後多次王位問題的喧擾。
4.興文字獄,對大臣廷仗跪對,明朝朝中對於大臣的不禮遇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的高點,太祖本身出身寒微,大臣往往在上書或是朝見的時候,因為言語的不小心而得罪太祖,由於太祖執政前曾當過和尚,所以大臣上書的奏章裡多禁用「光」之類的字眼,因為影射到太祖的出身而下獄的臣子不知有多少。
太祖死後,其長子朱標早死,因此歷其長孫允炆為惠帝(建文),而燕王朱棣對此極為不滿,所以擁兵反抗,而後惠帝出走京城,燕王自立為帝是為成祖(永樂),後世稱此宗室之亂為「靖難」,成祖即位之後首先大殺終於惠帝之大臣,包括株連被處死者共計上萬人,在政治上,對內則加強君主集權,對外則大力改革邊防,開疆拓土,使得成祖在位期間達到明朝的鼎盛,綜觀成祖本身是個智勇且有大略的君主,對於後世的影響也不小,但其奪位的過程廣為後世人所評論,在功過相抵之下,反而顯不出其雄偉的功績,而成祖所主導的靖難之役,也開啟了明朝之後無數的宗室之亂,而燕王在靖難中曾以宦官作為內應,所以即位後重要宦官,設立東廠,也開啟了明朝宦官專權的禍根。
熹宗死後則由其弟思宗(崇禎)即位,立即下令貶斥魏忠賢及閹黨,並未東林黨人平反,其時明朝政治已經敗壞到了極點,甚至是已經病入膏肓,朝中黨爭四起,地方禍亂不斷,對外還有女真人 威脅,明朝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是差不多走到了盡頭,流寇之亂成了明朝滅亡的主因,朱元璋建國之初強調要善待百姓,才不會造成民亂,但是明朝及滅亡於流寇這樣的民亂之中,也算是一種諷刺,直到流寇首領李自成攻進北京,思宗皇帝媒山上吊,明朝國都被破,而後吳三桂在山海關引清兵入關,趕走了據有北京的李自成,清朝正式入主中原,爾後清朝初年對於南方的用兵,平定三藩之亂,消滅南明勢力,中國才又正式歸於統一。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樂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熾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鎮 (正統 1436-1449; 天順 1457-1464)
(7) 明代宗 朱祁鈺 (景泰 1450-1456)
(8) 明憲宗 朱見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祐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慶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鈞 (萬歷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啟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檢 (崇禎 1628-1644)
這個題目有點大.......雖然寫了那麼多
但是沒辦法三言兩語中把明朝的歷史講完.....
所以只能概述一些明朝朝政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