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答這問題前先看看吳魏雙方對魏兵數量的描述:
《三國志.吳主傳》裴注引《江表傳》曹公與權書:「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魏方面說有八十萬兵。
同書《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瑜請見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原將軍勿慮。』」吳方面說魏兵大概有二十來萬之眾。
但這兩者都是不足信的,曹操為震懾江東諸人,故誇大其數;周瑜為表曹操不足懼以振軍心,故只作出最保守的估計(只能夠是估計,因吳軍不可能得到魏軍的真實人數)。
較可信的說法可在《諸葛恪傳》找到:「恪乃著論諭眾意曰:『……近者劉景升在荊州,有眾十萬,財谷如山。……北方都定之後,操率三十萬眾來向荊州。』」
只有在戰爭以後,兩軍兵員人數不再成為秘密,雙方均可得知,才可找到真實的情況。諸葛恪之文在赤壁戰數十年以後,已再無必要虛報數字,否則吳國朝中不會無人提出異議。所以可以相信曹操北軍有三十萬人,而荊州原有兵十萬人,但中間包括了劉備劉琦帶到江夏的二萬人,故曹操在荊州所得的降兵實際最多只有八萬人。合計北軍,曹軍該有三十八萬人。
曹操是絕不可能不派兵員守荊州的,所以該三十八萬人是不可能全數投入戰鬥。故赤壁戰時魏軍約有三十多萬之眾。
最早有關赤壁地理的記載,是南朝宋盛弘之的《荊州記》:「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
但其實赤壁之戰在烏林的說法,《三國志》早已經提到:
《周瑜傳》: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瑜昔見寵任……故能摧曹操於烏林……」
《程普傳》: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
《魯肅傳》裴注引《吳書》: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
至於我們稱它作赤壁之戰,不稱作烏林之戰,這是因赤壁密邇烏林,在烏林對岸。
南宋詩人謝枋得說:「予自江夏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岩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烏林,又曰烏巢。」可證。
另從《吳書》可見,當時亦有稱烏林之役而不作赤壁之役的。似乎是到後來赤壁之戰之稱才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