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是為建國元年(9年)。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篡位作皇帝的先河,因傳統史觀相對於通過戰爭革命取得政權,反而較鄙棄篡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王莽此後一直以被中國歷代史家形容為偽君子而著名。
他當上皇帝後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不停回復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斷挑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結果到了天鳳四年(17年)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
王莽雖然能順利登上王位,但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極惡劣的政治環境。貪污以及官僚分化是等待王莽解決的問題,但王莽卻未能有效地除去這些問題,反之令到其統治出現危險,導致其失敗。
王莽朝內的官員包括了朝廷中的儒士、文吏、外戚、劉漢舊族等多個集團,他們出現了分化的局面。葛承雍在《王莽新傳》裏說:「這裏面有真誠儒士的擔心、猶豫,也有士大夫的嫉妒、恐懼、猜忌,還有奸猾小人的反感、阻攔和專湊熱鬧的挑撥離間,尤其是爬到參政決策高位後的 "儒士" 們開始傾覆同伴,將心思用到了內部互耗的爭鬥上,名利地位的惰性磨掉了革新變法的銳氣。」 這點明了在王莽朝廷內並不是一片和諧的氣氛,加上王莽在接受了孫建的建議,將為官的劉氏宗親罷免,這把很大部份擁護新朝的劉漢後代,推向了其對立面。因此,王莽欲求改革時弊,首先面對的便是這些集團的阻力,不但其新政失敗,而且其統治也面臨考驗。
此外,朝廷貪污腐化問題亦十分嚴重。王莽即位後,西漢的問題便放到他的頭上,貪污問題便是其中之一。在葛承雍的《王莽新傳》中曾提及有「西漢以來 "官吏猥濫,不思澄汰"」的局面,加上王莽登位後,依古設爵,因人授官,這便激化了朝中腐敗貪賄之風。從元始五年選調士人到元風元年更改地方官制的十年間,王莽濫封官爵不但沒有得到收受者的支持,反過來加速了大批官員的腐敗。隨著王莽提出「王田制」、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的執行、變化,如葛承雍所說 "撈一把" 的現象已經遮蓋了整個官僚體系,成為一種政治文化,連入仕的知識分子也恣肆貪賄,在這種環境下,王莽苦盡心力地創造的改革計劃將會被各官僚用作終飽私囊的工具。面對這個惡劣環境,王莽曾於天風三年下達了新的俸祿制度以提高官吏俸給數目,但他仍不能力挽狂瀾,貪污風氣更盛,令到王莽的政權不穩。
地皇四年(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綠林軍攻入長安,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斬其首,懸於宛市之中,新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