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目混珠的意思及由來????

2007-04-01 11:58 pm
魚目混珠的意思及由來????唔該

回答 (4)

2007-04-02 12:05 am
✔ 最佳答案
魚目混珠

傳說,很久以前,在楚國有一個人名叫陳紹,有一天,他從市集買了一顆珍珠。這顆珍珠又圓又大,光彩奪目,著實是人見人愛。
 陳紹有一個鄰居,名叫林茂。某一日,林茂在市場撿到一顆魚眼珠,自以為是一顆珍珠,於是便鄭而重之地收藏起來。 一年後,村裡有一個富翁生了重病,郎中開了藥方,需要用珍珠做藥引子,於是富翁家便出高價到處蒐購珍珠,而且是愈大的,價錢愈是高得令人咋舌。

 陳紹知道後,就把自己收藏的珍珠拿了出來,又聽說林茂家也有一顆,便約了他一起拿到富翁家去賣。到了富翁家,兩顆珍珠一拿出來,陳紹的珍珠柔柔亮亮,閃閃動人,而林茂的魚眼珠,雖也是又大又圓,卻黯淡無光。

 最後,當然是陳紹的珍珠賣了個好價錢,歡天喜地的回家,而林茂則因意圖魚目混珠,被富翁的管家扭送衙門吃官司去了。

2007-04-01 16:06:50 補充:
注 解 : 魚 目 ﹕ 魚 的 眼 睛 ; 混 ﹕ 混 入 、冒 充 釋 義 : 以 魚 的 眼 睛 冒 充 珍 珠 。 比 喻 以 次 充 好 , 以 假 亂 真 。 例 句 ﹕ 一 些 不 法 商 人 以 劣 等 人 蔘 充 當 高 級 野 生 人 蔘 ,並 在 市 場 出 售 , 企 圖 魚 目 混 珠 , 這 種 做 法 真 是 卑 鄙 可 恥 。
2007-04-02 12:46 am
◣釋義◥


以魚的眼珠混充珍珠。比喻以假亂真。#語本《韓詩外傳》。


  ◣典源◥


#《韓詩外傳》(據《文選.卷四○.牋.任昉.到大司馬記室》李善注引)1>
《韓詩外傳》曰:「白骨類象2>,魚目似珠。」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魏伯陽《參同契.同類合體章》、《尚書考靈耀》。
(2) 象:此指象牙。



〔參考資料〕
■漢.魏伯陽《參同契.同類合體章》
植禾當以穀,覆雞用其卵。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尚書考靈耀》(據《太平御覽.卷八六.皇王部一一.始皇帝》引)
秦失金鏡,魚目入珠。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還有資料可供參考~

  ◣典故說明◥


任昉(西元460~508)字彥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齊、梁三代。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以文學為王儉所重,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末,蕭衍得勢,任為驃騎記室參軍,專主文翰。蕭衍代齊自立,是為梁武帝,任昉為義興、新安太守,有政聲。任昉博學多聞,於書無所不讀,聚書至萬餘卷,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參考: 文獻
2007-04-02 12:19 am
魚 目 混 珠
意思:以魚的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亂真。
由來:
很 久 以 前 , 在 楚 國 有 一 個 人 名 叫 陳 紹 , 有 一 天 , 他 從 市 集 買 了 一 顆 珍 珠 。 這 顆 珍 珠 又 圓 又 大 , 光 彩 奪 目 , 著 實 是 人 見 人 愛 。
 陳 紹 有 一 個 鄰 居 , 名 叫 林 茂 。 某 一 日 , 林 茂 在 市 場 撿 到 一 顆 魚 眼 珠 , 自 以 為 是 一 顆 珍 珠 , 於 是 便 鄭 而 重 之 地 收 藏 起 來 。 一 年 後 , 村 裡 有 一 個 富 翁生 了 重 病 , 郎 中 開 了 藥 方 , 需 要 用 珍 珠 做 藥 引 子 , 於 是 富 翁 家 便 出 高 價 到 處 蒐 購 珍 珠 , 而 且 是 愈 大 的 , 價 錢 愈 是 高 得 令 人 咋 舌 。
 陳 紹 知 道 後 , 就 把 自 己 收 藏 的 珍 珠 拿 了 出 來 , 又 聽 說 林 茂 家 也 有 一 顆 , 便 約 了 他 一 起 拿 到 富 翁 家 去 賣 。 到 了 富 翁 家 , 兩 顆 珍 珠 一 拿 出 來 , 陳 紹 的珍 珠 柔 柔 亮 亮 , 閃 閃 動 人 , 而 林 茂 的 魚 眼 珠 , 雖 也 是 又 大 又 圓 , 卻 黯 淡 無光 。
 最 後 , 當 然 是 陳 紹 的 珍 珠 賣 了 個 好 價 錢 , 歡 天 喜 地 的 回 家 , 而 林 茂 則 因意 圖 魚 目 混 珠 , 被 富 翁 的 管 家 扭 送 衙 門 吃 官 司 去 了 。

例句:一些不法商人以劣等人蔘充當高級野生人蔘,並在市場出售,企圖魚目混珠,這種做法真是卑鄙可恥 。
參考: 字典
2007-04-02 12:11 am
◣釋義◥

以魚的眼珠混充珍珠。比喻以假亂真。#語本《韓詩外傳》。

  ◣典源◥

#《韓詩外傳》(據《文選.卷四○.牋.任昉.到大司馬記室》李善注引)1>
《韓詩外傳》曰:「白骨類象2>,魚目似珠。」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魏伯陽《參同契.同類合體章》、《尚書考靈耀》。
(2) 象:此指象牙。

〔參考資料〕
■漢.魏伯陽《參同契.同類合體章》
植禾當以穀,覆雞用其卵。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尚書考靈耀》(據《太平御覽.卷八六.皇王部一一.始皇帝》引)
秦失金鏡,魚目入珠。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還有資料可供參考~
  ◣典故說明◥

任昉(西元460~508)字彥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齊、梁三代。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以文學為王儉所重,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末,蕭衍得勢,任為驃騎記室參軍,專主文翰。蕭衍代齊自立,是為梁武帝,任昉為義興、新安太守,有政聲。任昉博學多聞,於書無所不讀,聚書至萬餘卷,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00: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01000051KK026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