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甲骨文起源有多種解釋最早可以追溯到賈湖契刻符號、丁公陶文等原始書寫系統。
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是寫鑄於青銅器上的文字,承接甲骨文。
金文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密切相關,大多是關於當時典禮、祭祀、賜命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 以周宣王在位時期鑄造的毛公鼎金文為代表,毛公鼎銘文共32行,497字。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益所創。 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金文是銘刻在古代一切銅器上的文字,西周和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字體有些區別,出土的各種銅器上銘刻的文字並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變化。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一般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書筆法,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可以看出。東晉時期已經成熟,唐代達到高峰。楷書分為三個時期,即晉楷、魏楷和唐楷。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它出現較早,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
行書,相傳是在後漢末年所創。古人對行書的來源有如此看法:「行書即正書(楷書)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書斷》,唐張懷瓘)從晉以來,多數書法家都兼工行書,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蘭亭序》。
簡體中文是指使用簡化字的中文,與繁體中文相對。簡體中文主要由傳承字和簡化字所組成。
簡體中文在大多數時候可以認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推行的規範漢字同義,不過其實此系統和台灣、香港的用字標準的差異除了簡繁漢字本身的分別外,也有很大部份源於不同的異體字選擇和字形的分別,所以「簡體中文」的筆劃不一定較少;例如台港用的「強」字,大陸用的是「强」,筆劃還比較多。
目前,簡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一些華人社區中使用。過去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並存於聯合國各式文件中,然而中華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目前聯合國中無成員國家使用繁體中文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