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肝癌外科手術治療之現況
雷永耀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死於肝癌。在台灣肝癌是惡性腫瘤死因中男性排行第一。台灣目前B型肝炎感染仍被視為肝癌發生的主要因子。
目前臨床上肝癌的治療最常使用的方法包括外科治療,肝動脈栓塞、酒精注射及化學治療等。外科治療(包括肝部份切除及肝移植手術)雖可帶給部份病患治癒的希望,但仍有其困難點存在,包括: 1)可外科治療的病患約只占全部肝癌病患的10-15%; 2)手術死亡率及合併症發生率仍存在; 3)手術治療後腫瘤復發率仍高。這些困難點部份根源於肝癌病患及肝癌本身的獨特生物特性。
肝癌治療,尤其是利用外科手術,有下列不利於治療的因素存在,包括: 1)肝癌好發於男性高齡層(60-70歲) ; 2)病患常合併有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其合併症(如食道靜脈曲張、脾臟增大、肝功能及再生能力受損等) ; 3)肝臟本身血行豐富,解剖結構複雜及變異大; 4)肝臟重要的生理作用及手術後發生肝衰竭的通常不可逆性; 5)肝癌細胞有血管侵襲的習性,易發生肝內及肝外潛伏性的轉移; 6)病肝新的病灶持續發生的可能性。
利用肝臟切除術治療肝癌
近年來世界文獻報告一般已同意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優先考慮的方法。但肝癌病患診斷時約只有10-15% 適合接受手術切除。排除病患切除治療常見的因子包括:1) 腫瘤已有肝外轉移或肝內廣泛轉移; 2)門脈主幹腫瘤血栓; 3)病患肝功能已嚴重受損,如有明顯腹水無法用利尿劑改善等。肝硬化本身不是手術的排除因素。腫瘤大小、數目、鄰近臟器侵襲,單獨來說並不是手術適應症的決定因素。肝內轉移程度必須視病患肝功能狀況決定是否適合手術。若功能良好,病患可接受大範圍的切除則兩葉性的病灶仍可以做根治性的切除。
手術前的檢查包括胸部X光檢查,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及肝動脈血管攝影(包括間接性門脈攝影)。核磁共振檢查則視診斷需要才做。實驗室檢查包括肝功能生化檢查,凝血酵素原凝血時間(prothrombin time), Indocyanine green 15分鐘滯留率(ICG-15)等。此些檢查可幫助外科醫師決定病患肝臟所能承受的最大切除量。若採取此最大切除量,預測仍無法完全把腫瘤完全切除時,手術必須放棄。在大部份病患,手術前的組織診斷並無必要。
手術切除的技術方法,雖然爭議仍在,但近年來有一些共識點普通被外科醫師採納。 1)切除腫瘤必須帶有足夠的外科邊緣(安全邊緣)(最好大於1公分) ; 2)在安全範圍內儘量採取合乎解剖學的切除; 3)避免手術期輸血; 4)為了減少腫瘤因手術中扳動引起的血行散播,扳動肝臟前儘可能結紮預定切除域的門脈分枝。近年由於醫療儀器的發展,如手術中超音波、超音波碎肝器(CUSA)的使用,普遍提升了手術的切除率及降低其死亡率。目前手術死亡率報告介於1.2%~5.0%。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手術後引起的肝功能衰竭。
近來文獻各醫學中心報告肝癌病患切除後五年存活率介於27.6%及45.5%之間;五年無復發存活率介於22.8%及 35.0%之間。此存活率與腫瘤期別有明顯關係。小型肝癌(<5公分)術後五年存活率可達50%~68%之間。
肝臟切除手術後的預後因子
有關肝臟切除手術後的獨立預後因子,文獻上報告甚多,各大醫學中心的結果也相當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與病患的選樣,病患的背景、病患的腫瘤期別、手術治療方式、復發時間的認定間的差異所致。近來刊登於重要期刊討論手術後預後因子,仍以腫瘤期別(包括腫瘤大小、腫瘤數目、腫瘤血管侵襲)、胎兒蛋白高低及外科邊緣寬度普遍被認同為重要的獨立預後因子。一些分子生物學上的標誌,包括: DNA ploidy, Kan-1 mRNA, AgNoR, Tolemerase活性等,雖然也曾被個別報告與預後有獨立的預測作用,但臨床上尚未被廣泛採用,可能只在了解疾病機轉上較有幫助。
肝臟再次切除治療復發性肝癌
肝癌手術切除後仍有相當高的肝內復發率。復發的病患若給予適當治療,可延長病患的存活。這些治療傳統上包括肝動脈栓塞及酒精注射。近來文獻報告指出在一些肝內復發病患中施予再切除手術,可以有效延常病患存活時間甚至提供治癒的機會。但在肝癌復發病患中,只有約25%病患適合再度切除,這些病患的選擇包括肝功能較佳(Child A或B),腫瘤數目最好少於等於3顆,且局限於一肝節內。
肝臟移植治療肝癌
利用肝臟移植方式治療肝癌是臨床上較爭議的課題。對於影像學檢查認為腫瘤只局限於肝臟的病患,肝臟移植理論上應可達到高的治癒希望。但是早期的報告相當令人失望,其五年存活率只有30%~40%,與肝切除治療的成績相當。當病患數目累積足夠後,回溯性檢討分析結果顯示此些病患的腫瘤復發率與移植前的腫瘤期別有密切關係。對於早期小型肝癌合併肝硬化病患,肝移植成績比切除治療成績要好。1996年意大利Gennari等提出肝移植治療肝癌病患的選擇根據,包括單一腫瘤者必須小於或等於5公分,多發腫瘤者必須少於等於三顆及小於或等於3公分,根據此準則選出來做肝移植的病患其移植後四年無復發存活率高達92%。
雖然近來報告在肝硬化合併小型肝癌實施肝移植治療有高的無復發存活率,但利用肝移植治療肝癌仍有普遍的爭議存在。這包括移植手術的死亡率較高(5%~15%),以及高於切除手術甚多的醫療費用。在台灣,由於B型肝炎在肝癌病患的盛行,及器官來源極端短缺,對肝移植治療肝癌更必須持保留的態度。
冷凍治療
冷凍方法治療癌症在1851年由James Arnott提出。臨床上曾被使用在腦部、眼部及攝護腺惡性腫瘤上。近年由於手術中超音波的發展,冷凍法治療肝癌成為一種可行的方法。冷凍治療一般採取開腹術再對病灶施以插入-196℃的探頭冷凍持續至少15分鐘。冷凍治療的好處之一是可破壞10公分以下多發性腫瘤,較不受病患肝功能狀況的影響。中國大陸Zou et al. 報告在5公分以下不可切除的肝癌,冷凍治療法可達到49%的五年存活率。法國Bismuth報告二年無復發存活率為65%。在肝硬化病患冷凍治療法仍可實施。但冷凍治療本身也有其限制性及合併症。1)在大血管邊的病灶,冷凍治療不易施行; 2)若施行在大數目病灶,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操作; 3)冷凍治療有10%病患可能發生較嚴重的合併症,包括出血、局部膿瘍形成、膽汁滲漏、急性腎功能衰竭、散播性血管內凝血(DIC)、血管內氣栓及肝衰竭等。
冷凍法治療肝癌其角色,目前臨床上仍未確定,但有一些共識存在; 包括: 1)冷凍治療法無法取代肝切除法或肝移植法治療肝癌,只適合用在無法利用肝切除或肝移植治療的病患; 2)冷凍治療法不適宜使用於減緩式部份治療腫瘤,因為在無法把所有腫瘤均施以完全冷凍的病患,其治療後存活率並沒有改善。
肝癌手術前後輔助療法
外科手術治療雖可帶給肝癌病患治癒的希望,但術後肝內肝外復發率仍偏高,不同期別的腫瘤肝臟切除後其第一年復發率介於20%至64%,第三年復發率介於40%至70%。因此手術前後各種輔助性療法曾被嘗試來降低病患的術後腫瘤復發率。
近年報告顯示手術前肝動脈栓塞(TAE)無法有效改善病患的存活率。Isumi et al. 1994年報告手術切除後立即給予輔助性肝動脈栓塞雖可改善無復發存活率,但總存活率並沒有改善。
手術治療後輔助性化學治療的效果報告相當不一致,各文獻報告中使用的藥物劑量,療程及給藥方式也不一樣。1997年日本Ono et al. 報告手術後給予epirubicin輔助療法無法改善病患的存活率。1998香港大學Lai et al報告epirubicin輔助治療組其存活率甚至比對照組為差。1996年日本Yamamoto et al報告肝臟切除後給予口服HCFU在肝功能狀況良好病患可有效改善其存活率。在用肝移植治療肝癌的回溯性報告顯示術前後給予輔助性療法似可提升病患的存活率,但其真正效果尚待前瞻性研究來證實。
結論
外科手術治療(包括肝部份切除及肝移植)可提供部份肝癌病患治癒的希望。近來由於手術技巧及手術前後對病患照顧方法的進步,手術成績已較以往改善。為了進一步延長病患術後存活率,術後密切追蹤病患及對復發病患給予適當的治療是必須的。手術前後輔助性療法(栓塞治療及化學療法)是否可改善病患的存活率,其方式及效果仍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