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點算好?

2007-03-31 5:23 am
痔瘡點分內痔,外痔..?是否一定需要做手術?請問有否簡單醫治方法?

回答 (1)

2007-03-31 5:28 am
✔ 最佳答案
痔瘡

痔瘡是人體組織的變化,只會肥大而不會縮小;但在習慣上,一般人在有症狀或腫大時才稱之為"痔瘡"。痔瘡位於肛門管,以肛門齒狀線為界分為內庤和外痔,總稱為內外痔或混合痔。

醫界對痔瘡的發生原因看法很多,有靜脈曲張或靜脈瘤說、血管增生說、肛門狹窄說、內括約肌緊張說、肛門黏膜滑出說、靜脈叢內壓增高說、遺傳說等,各有見解,但目前尚無定論。


病因


簡單說,痔瘡是一種血管墊,由毛細血管、靜脈叢和彈性纖維組成,肛門內為內庤,外為外痔,沒有症狀時並沒有感覺。

痔瘡有很多誘因,譬如慢性便秘、慢性下痢,持久性用力(如舉重、勞動者等),從事必須長時間坐或站立的職業,長期腹壓增加(如懷孕、腹部腫瘤、慢性咳嗽等),門脈壓增高(如肝硬化病人),以及其他如肛門感染、營養、氣候、年老、內分泌失調等,都可能導致。

懷孕末期常見的痔瘡腫大,主要是由於靜脈回流阻滯,使痔靜脈叢內壓增加,以及骨盆組織鬆弛及脈管性增加所致;如果飲食不注意或偏食、運動不足等導致便秘習慣,會更增加痔瘡惡化或腫大的機會。

另外,生產時的用力也會使已經腫大的痔瘡惡化。這類病人通常在產後會慢慢消腫,但很少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殘留下來的某種程度的痔瘡,則會隨生產次數增加而繼續變大。


分類


痔瘡可依位置分為內痔和外痔,或合併稱為內外痔或混合痔。

一、外痔位於齒狀線外側,可分為栓塞性外痔和肥厚性外痔。

1.栓塞性外痔:是因為外痔靜脈叢內的靜脈局部性血流阻塞產生栓塞或血塊阻塞。血塊的大小不一。
2.肥厚性外痔:外痔靜脈叢內靜脈曲張並周圍結締組織的慢性增生肥厚所形成。
3.肛門垂皮:是肛門周圍皮膚變形或皺摺所致。常常是栓塞性外痔,其栓塞血塊器質化纖維化後遺留下來的皮皺。有時是痔瘡手術後遺留下來的皮皺。

二、內痔位於齒狀線內側,可依脫出的程度分為四度。

第一度為內痔血管墊由內靜脈叢靜脈異常曲張,動靜脈相通異常擴張,血管墊內結締組織增生而擴大腫脹,突出於肛門管內,或排便時因內痔靜脈叢充血輕微脫出到肛門口,便後即消失,但未脫出。

第二度為內痔血管墊繼續腫脹並粘膜下層固定纖維斷裂,內痔較大,不但突出於肛門管內,排便時也會突出於肛門外,但便後可自行縮回肛門管內。

第三度痔瘡是指排便時內痔會突出於肛門外,而且無法自行縮回,需要用手推回肛門內。

第四度痔瘡則是內痔完全脫出無法縮回,也無法推回。又稱脫肛。

內痔也會發生栓塞,稱為栓塞性內痔。


症狀


民間常說十男九痔,其實應該說是十男十痔。前面提過,每個人生下來都會有痔瘡,換言之,痔瘡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只是小孩比較少見而已。痔瘡病人通常以20~50歲者居多,男女發生率大致相同,但不一定都有症狀,並以無症狀者居多。

痔瘡的症狀包括出血、脫出和脫肛、肛門痛、肛門邊硬塊,以及痔瘡栓塞等。出血是最常見也是初見的症狀,血液通常是鮮紅色的動脈血。

出血量則不一定,輕微者在糞便上沾一點或擦肛門的衛生紙上可見一點血,或排便時血會滴下來;嚴重時,每次排便時都會多量出血,痔瘡長期出血也可能導致貧血。

由於其他許多疾病,如大腸直腸癌、大腸炎、息肉等,也會有出血的症狀,因此,經常有出血狀況的人最好能請醫師檢查確定,以免誤將之視為痔瘡出血而延誤治療。

脫出和脫肛也是常見的症狀。脫出又分內痔脫出和外痔脫出,內痔脫出又稱脫肛,脫出的外痔則稱為肛門垂皮。脫肛可依內痔脫出的程度分為四度。

脫肛也是常見的症狀,脫出的程度與大小不定。脫肛即指第三度或第四度痔瘡。第三度的病人比較嚴重時不僅排便後必須用手整復壓回,在腹壓升高時,如打噴嚏、咳嗽、用力舉重、運動,甚至排氣時,即可能導致脫出,需要用手整復。

第四度痔瘡即脫出的內痔無法整復縮回,繼續脫出狀態者。第四度脫肛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是指脫出後發生內括約肌緊縮,使痔瘡血流發生阻礙而加重栓塞、水腫,致使脫出的內痔無法縮回的緊急狀態,需要緊急處理。慢性脫肛往往合併有肛門濕潤感及肛門搔癢感,可能是脫出的內痔粘膜或肛門腺分泌的粘液刺激所引起。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60800317

收錄日期: 2021-05-03 18:27: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30000051KK038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