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中的一些事件

2007-03-31 3:06 am
我已知百日維新、安祿山之亂等,雖然我是小學五年級,但請當我是中學生。最後,如果我發現有不正確的資料,我不會視為最佳回答,多謝!
更新1:

大家可以不說大事,我現在需要日軍幾時攻陷甚麼地方。還可以說其他較沒太重要的事件。我知道百日維新等的事情經。過

更新2:

對不起,經。過是經過。

回答 (3)

2007-03-31 3:10 am
✔ 最佳答案
清朝

戊戌變法及其失敗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變法受到清朝廷內保守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

甲午戰爭後,中國發生了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改革悲劇──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後,列強紛紛劃分在華勢力範圍,中國面臨被瓜分之禍。一些仁人志士深知憑武備的改善,不足以救國,於是希望通過改革腐敗的政治,尋求救亡圖存的新途徑。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鼓吹維新思想最為積極。他們屢次向光緒帝上書,請求變法;並創辦報刊、組織學會,大力宣傳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光緒帝想有一番作為,便毅然接納康有為等人的建議,於1898年(歲次戊戌)下詔變法維新,史稱「戊戌變法」。

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倡導的戊戌變法,共歷時一百零三天,故又稱「百日維新」。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方面,撤銷或合併閒散、重的衙門,裁減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廣開言路;軍事方面,裁減綠營軍兵,採取西方軍制,用新法訓練海、陸新軍;經濟方面,編制國家財政預算,公佈每年收支,成立路礦總局、農工商總局,倡辦實業;文化方面,改革科舉,設立新學堂及譯書局。

光緒帝下詔變法後,慈禧太后和一班頑固守舊的大臣堅決反對。他們先發制人,把光緒帝囚禁起來,並捕殺譚嗣同等六名維新派的主要人物,中止變法,史稱「戊戌政變」。康有為、梁啟超二人因得英國、日本使館相助,相繼逃亡海外。

維新派希望藉皇帝的力量,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當時清廷的政治已病入膏肓,維新派依靠的光緒帝並無實權,處處受慈禧太后的控制。以慈禧為首的頑固守舊派生怕變法會導致清廷統治不穩,漢人過度掌權,亦害怕改革會影響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極力阻撓改革的進行。這些都決定了維新運動不能成功。

維新運動雖然沒有達到革新清朝政治的目的,但在這段期間,通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介紹,西學得到進一步傳播,對國人的民主自由思想,具有啟迪作用。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的相繼失敗,使國人領悟到不徹底推翻腐敗的清朝,中國是無法救亡圖存的,因而使更多人投入孫中山倡導的國民革命,加速了革命事業的進行。

從戊戌維新的失敗,充分表明在中國歷史上「改革」二字是多麼的難寫!過往的慘痛教訓,實值吾人深長思之。

2007-03-31 20:21:12 補充:
這個網站有一些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8A%E6%88%8C%E7%B6%AD%E6%96%B0&variant=zh-tw
參考: yahoo
2007-04-13 7:05 am
看來這些煩擾的抄襲答案把一位好學的小學生氣走了.
2007-03-31 4:13 am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變法受到清朝廷內保守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

李悝變法是戰國初年魏文侯當政時(前445年~前396年),任用李悝為相進行的變法。

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廢除貴族世襲制,按能力選拔官吏。
二、推行「盡地力之教」,所謂「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
三、實行「平糴法」。豐年時政府以平價購入糧食,災年再以平價出售。
四、作《法經》六篇,包括盜、賊、囚、捕、雜、具。魏國一直沿用《法經》,後由商鞅帶往秦國,制定秦律。

商鞅變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前361年在秦國實施的改革,分兩次進行,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對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王莽變法是西漢末及新朝時由王莽推行的變法,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是為建國元年(9年)。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篡位作皇帝的先河。王莽是儒家學派巨子,有他的政治理念,並開始進行一個驚天動地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挑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結果到了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熙寧變法,又名王安石變法,指北宋時期,大臣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由於具體實行中出現一些問題以及沒有處理好與反對派之間的關係,最後同反對派之間放反反覆覆地爭鬥,基本上處於被批評的局面,但是一些具體措施還是保留了下來。


收錄日期: 2021-04-29 18:51: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30000051KK029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