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要"觀察研究法"的詳細資料...謝謝

2007-03-30 6:39 pm
我要做份有關觀察研究法(observational research)的資料...有無人有呀!唔該!!

回答 (2)

2007-03-30 6:47 pm
✔ 最佳答案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歌謠韻文教學對兒童英語能力的學習成效,故採用觀察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與實驗研究法來進行研究。觀察研究法係以視覺和聽覺器官或是利用觀察的工具進行人為情境觀察、結構式觀察,作為蒐集資料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法即對特定的個人進行實驗教學後,蒐集多方資料及前後測驗結果,以協助個案潛能充分發展的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法則針對歌謠韻教學與兒童英語聽、說兩方面學習能力這兩個自變項與依變項間的因果關係作探討。以下就就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課程設計與資料蒐集方法來闡述。
more detail in
http://www.whes.tpc.edu.tw/groth/92/english.doc
2007-04-01 8:55 am
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指研究者針對自然發生的事件或現象
,進行系統性的觀察與記錄,將觀察所得之資料加以分析整理,並將結果予以歸
納敘述的一種研究途徑。質的研究也稱為田野/實地研究(field study)、人
種誌/俗民誌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自然探究(naturalistic
approach)或參與觀察研究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

  質的研究為人類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廣泛使用的研究途徑,後來漸次應用於教
育領域。一九八○年前,由於自然科學的科學研究方法為研究方法的主流,因此
強調實驗、控制場所、數據分析之量的研究大行其道,質的研究在教育領域有如
鳳毛麟爪。一九七○年代之後,量的研究開始受到學界的批判,於一九八○年代
批判最烈。首先,學者認為教育活動是以人為主體,而人的行為極為複雜無法以
自然科學研究方式予以分割;其次,教育活動的因果關係無法如自然科學般能有
明確的界定;第三,科學研究方法僅適用於穩定性、一致性高的自然科學界,不
適用於變動性高的教育領域。其後,採詮釋觀點(interpretivist)以及批判觀
點(critical theorists)之學者相繼加入批判行列,在美國教育學術界引發質
、量論戰,並於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印地安大學教授Egon G. Guba主導的
一場「另類探究典範國際研討會」中,達到高峰,此一研討會也使得質的研究在
教育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一九九○年代以來,教育研究質、量之爭趨於和緩,
代之而起的是質、量並重的倡導,同時採用質與量的途徑進行教育研究已成為一
種趨勢。

  質的研究特別重視:(1)研究者親自體驗(參與觀察)並記錄自然情境中的
行為,(2)蒐集多樣化的描述性資料,如訪談抄本、實地記錄、圖片、相關文件
等,(3)兼顧事件或現象形成的過程及結果,(4)不在驗證研究假設,而是將諸多
片斷資料予以歸納,以發現其關聯性,(5)探究不同個體對於自己本身行為所作
的解釋或認定。教育研究中比較熟悉的研究方法如人種誌研究、歷史研究、個案
研究等,均屬於質的研究。

  質的研究:(1)是以特定期間所蒐集到的資料作為分析的依據,(2)通常以個
案研究方式進行,深入探究在此一個案(一個人、一群學生、一所學校、一項方
案、或一種概念)所發生之事件或現象。主要的研究設計有兩類,其一是人種誌
設計、第二是分析設計。在人種誌設計中,研究者採用觀察、訪談、或文件分析
的方式,針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或長期的探究。分析設計則透過完整的文件分析
,了解過去的個人、事件、或現象對於現狀的可能影響。分析設計又可分為概念
分析、歷史分析、與法規分析三種。

  透過質的研究途徑,研究者可以儘可能的深入了解所欲探討的事件或現象,
而且通常可以單獨由研究者進行機動性研究,也比較不需花費龐大的經費。但是
質的研究無法精確描述群體現象,研究過程耗時費力,研究設計在信、效度以及
推論方面都仍有不盡周延之處,這些不足之處正是量的研究優勢所在。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1: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30000051KK007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