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德國向美國宣戰,某程度可以說是源於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簽署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即:三國公約或俗稱的軸心國盟約,不過實際應該是因為美國通過租借法案而成的。
下段抄維基的,請注意:
『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國國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通過的一項法案,目的是在美國不捲入戰爭的同時,為盟國提供戰爭物資。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為第1776號案,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租借法案改變了原來軍事物資需要現金交易的慣例,亦改變了原來「中立國」的意義。法案最初授權總統借出不多於十三億美元的物資。羅斯福總統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國提供超過十億美元援助,
在法案通過之前,美國已在1940年透過與英國達成的基地租用協議,向英國及加拿大提供驅逐艦,以換取使用英國在西半球的基地。』
所以在太平洋戰事爆發之前,美國已在某種度提供軍事物資予英國,以對抗納粹主義在全球的擴張。而德國雖已打仗法國,但未能打敗英國。德國因為急於對蘇聯進攻,所以取消了「海獅行動」,這個軍事行動主要是登陸英國本土的軍事行動,德國要抽調兵力打蘇聯,就不能分兵打英國,因而轉用封銷及孤立英國的做法,再加上不斷對英國本土的航空轟炸,迫英國人民陷入孤立恐懼下,就會反對政府繼續與德國作戰,因而迫英國求和。這個戰術其實幾高明,以不戰而屈敵,很有孫子兵法的精神。不過近代戰爭內情複雜,英國在這種情況下,仍能支持下去,某情度由於美國不斷提供物資,成為德國包圍網中的一個缺口。而因為美國未宣戰,掛著美國旗的貨輪進出英國,德國的潛艇是奈她沒何!這樣下去,英國就成了無底深潭,不斷消耕德國的資源,德國都不能迫和英國。所以當時德國就具備打美國的動機,至少對美宣戰,就可以合理地向美國商船開火。只要斷了英國的補給,或者可以在美國派軍隊上戰場前結束對英國的戰事,那就可以將軍力集中來對付蘇聯,甚至將會來打仗的美軍,這個軍事賭注,不能說是不合理。
而且在美國而言,對於德國潛艇威脅歐洲航道,民間及商界早已有不滿聲音,即美國已有民意壓力是要參戰的。加上美國的租借法案,實際已表明美國已放棄中立的政策,有限度介入戰爭,只是還未出兵,不過總會有這可能性。所以如果德國不對美宣戰,英國的問題似總解決不了,而美國就遲早打到來,例不如先發制人。何況如果宣戰,其實德軍未必有機會與美軍交戰,因為軸心國盟約有日本份,就是利用日本牽制美國,甚至由日本來阻擋美軍派兵到歐洲來,那時德國只要全力對付美國的商船,就有機會迫和英國,那樣戰事就好打了。
2007-04-02 14:47:40 補充:
對於樓主的問題,本人就感到好有問題。其實德國在那時對美國宣戰,根本分別不大。因為把德國打敗的,貢獻最大的其實是蘇聯,而非美國!就唔好當蘇聯死架啦!咩事都好似無佢份咁!其實二次世界大戰,消滅最多納粹德軍的,就是蘇聯戰場。德軍單在莫斯科或者史太林格勒戰役中,一次都死傷好幾十萬人,被俘及失蹤者都不計其數。
2007-04-02 14:55:57 補充:
而二戰最著名的戰役,就以庫斯克戰役最為經典,就是德國和蘇聯打的,是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亦是唯一一次的大規模裝甲戰鬥,場面就真的「賓墟」咁啦!而蘇聯製的戰車如T-34及SU系列,就一直是德國戰車的「黑」星。所以德國其實最不利者,為過早向蘇聯宣戰,特別是英國戰事都未解決,就向蘇聯宣戰,結果就兩面戰爭,分散軍力!不過這也是因為納粹理論所致。當年納粹理論,非了歧視猶太人外,對斯拉夫民族,也是視之為低等民族,要加以清除。亦因此就很輕視斯拉夫民族,以為不消幾下功夫,就能打敗蘇聯,此仍希特勒作法自斃的閙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