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對舊城內(即二環路以內地區)街道的稱呼,亦作「衚衕」。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0/Hutong_1_%28Snowyowls%29.jpg/200px-Hutong_1_%28Snowyowls%29.jpg
起源
根據史料記載,胡同一詞最初見於元雜曲。元代雜曲名家關漢卿的《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的台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也有如下對白:“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其中提到的磚塔兒胡同就是今天的磚塔胡同。
明沈榜所著《宛署雜記》中記載:胡同本元人語。
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目前學術界對“胡同”一詞含義和來源的解釋主要有三種:
水井:在蒙古語、突厥語、滿語中,水井一詞的發音與胡同非常接近,在曆史上,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為居民聚居區的代稱進而成為街道的代稱,由此產生了胡同一詞
元朝時遺留的名稱:蒙古語將城鎮稱為“浩特”,蒙古人建元朝后,按照自己的習慣,將中原城鎮街巷也稱為“浩特”,后來“浩特”演化為“火弄”或“弄通”,進而演化成今日的“胡同”和“弄堂”
胡人大同:認為胡同一詞是元朝時政治口號“胡人大統”的簡化版
歷史
胡同的歷史和現在的北京城一樣久遠,現在的北京舊城是以元大都為基礎修建的,元大都城共有十一座城門,城門內的大街構成了全城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長方形居民居住區,居住區中又有等距離東西走向的若干小巷,這些小巷就被稱為胡同,當時規定大街寬二十四步(約37.2米),小街寬十二步(約18.6米),胡同寬六步(約9.3米),胡同、小街和大街構成了完整的的元大都城市街道體系。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基本沿襲了元大都的格局,內城包括磚塔胡同在內的許多胡同都是元代的遺存。但自明開始,對城市建築的規範越來越寬松,出現了許多斜街和不規則的街道,明英宗時期開始修建的外城斜街和曲折不標準的胡同就更多了。
歷史上的北京以胡同眾多而著稱,民間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沒名的胡同賽牛毛”的說法。元《橋津志》記載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條火巷,二十九條胡同”;明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一書中記載,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約一千一百七十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有四百五十九條;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一書中所列的北京街巷胡同名顯示,清朝時北京有街巷胡同二千零七十六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九百七十八條;1944年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志》記載,當時北京共有三千二百條胡同;1949年的統計顯示北京城區有名字的街巷6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街274條,巷111條,道85條,里71條,而習慣上,人們把上面提到的胡同、街、巷、道、里統稱為胡同。
概況
由於胡同和北京曆史密切的淵源,胡同和四合院被看作是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征,以胡同游為主題的北京風情游也逐漸昇溫。
但是隨著曆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胡同和平房區成為危房改造的對象:一方面是居住在舊城區的市民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另一面是市區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急於利用舊城大片的土地,在來自底層和上層雙重的重壓之下,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數十條的速度加速消失,取代胡同的是現代化但沒有北京建築特色的高樓大廈和通衢大道。因此,一些文化人士發出警告:文化的北京正在因為胡同和四合院的消失而消亡,世界城市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明清北京城正瀕臨徹底消失的邊緣。
2004年2月1日,建設部簽發《城市紫線管理辦法》規定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內的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即紫線範圍內,禁止進行違反保護規划的大面積拆除、開發;禁止對曆史文化街區傳統格局和風貌構成影響的大面積改建;禁止損坏或者拆毀保護規划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禁止修建破坏曆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禁止占用或者破坏保護規划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樹名木等;禁止其他對曆史文化街區和曆史建築的保護構成破坏性影響的活動。這一管理辦法為北京舊城胡同和四合院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
胡同文化
在歷史上和現實中,胡同都是城市普通市民生息的場所,胡同與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存在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相比於代表皇家文化的紫禁城、天壇、頤和園,胡同可以說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青磚灰瓦清水脊幾乎已經成為老北京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