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中--------

2007-03-29 8:25 pm
要想成為普通話老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學歷?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普通話老師呢?

回答 (3)

2007-03-29 8:51 pm
✔ 最佳答案
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中國大陸、港澳)、國語(台灣)、華語(東南亞),是指現當代於漢語主要流傳地區被當成漢語標準音的漢語口音,廣泛應用於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及海外華文社會。這些標準語均以北京話為基準音,以漢語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普通話、國語、華語,三者在語音、辭彙、語法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基於中立和政治正確的原則,本文以「標準語」而非這三個詞的某一個來指代現代漢語標準語。




[編輯] 歷史沿革與地位
主條目:現代漢語標準語發展史和國語 (中國)


[編輯] 1949年以前
現代漢語標準語繼承於始於北宋、定命於元明的「官話」體系。
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漢語標準語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新老國音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漢語標準語推動計劃被重新進行。1913年的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它的特點是「京音為主,兼顧南北」,具有入聲。「統一會」還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此後,「國音」在中國全國範圍內推行。到了1924年—1926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修訂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
「國語」的定形
193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佈並出版以新國音為準《國音常用字彙》,這代表著現代漢語標準語第一個系統--國語系統的正式成形。1932年-1949年以來的國語廣播,基本上都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基準的形式,各地的漢語標準語是一致的。
1949年以後的國語系統、普通話系統、華語系統,均緣於這個時期的國語系統。

[編輯] 1949年以後
1949年之後,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漢語標準語(分別為國語系統和普通話系統)沿不同的軌跡發展。此外,在東南亞等華人地區,有源於國語系統的華語系統。

國語系統:
台灣於1945年至戒嚴結束,一直以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國語發音作為漢語標準語,儘管台灣大多數人的國語發音與這種「標準音」有著明顯的區別。戒嚴結束後,台灣大多數人的國語發音已被台灣主流社會所接受,被稱為台灣國語,而自中國大陸帶來的不帶「台灣味」的「標準」國語發音(如鄧麗君的發音)則不在台灣青年人中流行,成為了「老派國語」。
普通話系統:
中國大陸於1955年開始,用普通話來稱呼漢語標準語。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機構的解釋,「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不稱為「國語」是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普通話仍以北京音為基礎,與(老派)國語相比,在單字的發音上幾乎相同,但在聽感(涉及到語調等)、辭彙上又有不同。自1950年代起,各時期普通話的特點亦有所變化,兩者已有一定的區別。到了現在,普通話和台式國語的差別已經相當明顯了。
華語系統:
在東南亞華人社區裡,華語是漢語的意思,但實際上,華語往往特指漢語標準語,而不指東南亞華人最常見的母語-幾種漢語南方方言。東南亞華語的標準語大致繼承了老派國語-普通話的體系,但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發音、辭彙甚至語法往往帶受母語方言和非漢語的影響,與普通話、國語有一定的差別。

[編輯] 地位

[編輯] 政治地位
普通話和國語分別是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官方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以往,方言經常被政府視為不上臺面的土話,現代化的阻礙。

在中國大陸,「推廣普通話」被作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方言的使用則受到了限制。二十世紀末期,中國大陸曾對方言在公眾場合的使用進行限制,除粵語因其統戰價值外,方言一般嚴禁在電視媒體使用。近年來,這種限制有所放開,各個地方電視臺方言類節目層出不窮,不少城市有方言類新聞節目和電視劇,但多以娛樂類為主,例如上海台的情景喜劇《老娘舅》,蘇州台的蘇州話新聞《山海經》,南通台的《總而言之》,廣東台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等。教育部也推行「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的運動,致使在某些省的某些學校出現了禁止學生講方言的情況。在某些地區,一邊倒的推普政策致使九十年代生的小孩子無法流暢地使用方言,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強制推普遭到了網路輿論的批評。在上海,廈門等城市,政府對傳承方言已有一定的認識。

在台灣,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也曾推行強制推廣國語、限制方言的政策,但現在已不施行。

在新加坡,李光耀政府鼓勵人民使用華語溝通(說華語運動),當地電視台在播放閩語電視劇時會先配上華語對白。


[編輯] 生活地位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前,習慣說普通話的人很少,人們在生活中往往使用當地方言進行交流。近年來,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關於「是否應該推普(推廣普通話)」「推普同時是否要限制方言使用」「推普是否必然造成方言萎縮」等命題,在中國大陸民間一直有爭論。
在移民地區,如深圳特區,普通話已取代當地原住民方言(客家話、圍頭話)和當地強勢方言(廣州話)成為第一交流用語;
在許多特定場所,如大型機構、地級以上政府部門、高等院校,一般而言普通話是唯一通用的語言。
在許多北方地區(主要是流行中原官話、晉語的部分地區),城市裡已經出現當地年輕人不會說當地方言,只會說普通話的情況;在南方某些城市則出現小孩子基本上不會講方言的現象;在其它地區,城市年輕人的母語也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方言表達能力相對上一代有較大的退化。
台灣:儘管政府已放棄了方言限制政策,但國語仍是主要交流用語。由於大衆媒體的強勢作用,包括新聞台、親子台、新知、娛樂、綜藝、卡通等類型節目及電視廣告仍以國語為主,方言的生存依舊受到威脅。
近年來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在小學增加了鄉土語言教學。而除了供年輕人收看的偶像劇以及有配音的外來戲劇(如韓劇、港劇等)仍以國語發音以外,晚上八點檔的連續劇有不少是以閩南語發音的,而客家電視台亦推出了客語戲劇、節目(尚無閩南語電視台),但這些閩、客語節目的收視群定位較偏重於年長者,年輕一代的母語傳承仍有一定危機。
東南亞、港澳:本地華人主要以漢語南方方言為母語。近年來,華語、普通話在這些地區升溫,逐漸成為商業通用語之一,但離日常交流用語還有很大的距離。

[編輯] 語音系統
以下將以普通話為例,介紹漢語標準語的語音系統。

對漢語而言,單音節(單字)發音可分為聲母、介音、韻母、韻尾、聲調五個要素;超音節(詞句)發音還存在連續變調等要素。對普通話而言,介音、韻母、韻尾則被合成稱為「韻母」。


[編輯] 單音節發音
聲母
韻母
聲調
普通話的聲韻母系統基本沿襲了北京話系統,兩者主要的不同在於zh,ch,sh在北京話多發捲舌音而普通話多發翹舌音;台灣國語則避免發出捲舌音。普通話的聲調亦大體繼承北京話的系統,即陰平55,陽平35,上214,去51,以及輕聲;台灣國語的上則為21。


[編輯] 聲母
聲母列表:

聲母
雙唇音 唇齒音 舌尖前音 舌尖中音 舌尖後音 舌面前音 舌根音
b [p]
p [pʰ]
m [m] f [f] z [ts]
c [tsʰ]
s [s] d [t]
t [tʰ]
n [n]
l [l] zh [tʂ]
ch [tʂʰ]
sh [ʂ]
r [ʐ] j [tɕ]
q [tɕʰ]
x [ɕ] ɡ [k]
k [kʰ]
h [x]


[編輯] 韻母
韻母列表:

韻母
單韻母 前響複韻母 後響複韻母 中響複韻母 前鼻韻母 後鼻韻母
ɑ [ɑ]
o [ǫ]
e [ɤ]
ê [ɛ]
i [i]
u [u]
ü [y]
er [əɻ/ɐɻ]
-i(前) [ɿ]
-i(後) [ʅ] ɑi [aɪ]
ei [eɪ]
ɑo [ɑʊ]
ou [oʊ] iɑ [iɑ]
ie [iɛ]
uɑ [uɑ]
uo [uǫ]
üe [yɛ] iɑo [iɑʊ]
iou [ioʊ]
uɑi [uaɪ]
uei [ueɪ] ɑn [an]
en [ən]
in [in]
ün [yn]
iɑn [iɛn]
uɑn [uan]
üɑn [yɛn]
un [uən] ɑnɡ [ɑŋ]
enɡ [ɤŋ]
inɡ [iŋ/iəŋ]
onɡ [ʊŋ]
iɑnɡ [iɑŋ]
uɑnɡ [uɑŋ]
uenɡ [uɤŋ]
ionɡ [yʊŋ/iʊŋ]


[編輯] 單字聲調

普通話四聲音值在普通話裡,只有平聲有陰陽分立,沒有入聲,因此除輕聲外共有四個聲調:

陰平(標為「-」,聲調值55)
陽平(標為「ˊ」,聲調值35)
上聲(「上」讀作shǎng,標為「ˇ」,聲調值214)
去聲(標為「ˋ」,,聲調值51)
此外還有輕聲(標為「·」或不標),在超音節詞句中使用。輕聲是否該稱為聲調,學術界有一定的爭議。

(ma)單音的四個聲調 說明 · 關於
國語等的音調與普通話相同,單字音調值則有些許區別(上聲為21)。
2007-04-09 10:35 pm
not answering the question
2007-03-30 8:18 am
最基本當然是普通話好, 在香港, 一般國家語委水平試二級甲以上, 都會有幼稚園願意聘請。

而香港的中小學是需要有教育文憑或以上才能入職, 而幼稚園可以先入職, 再報讀有關幼兒教育的課程。

如果私人機構, 如補習社, 就較看重語委成績, 當然如果有這方面的經驗及學歷當然最好。


收錄日期: 2021-04-18 21:42: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9000051KK011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