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有咩之稱???(急)

2007-03-29 2:44 am
如上= =
fsater

回答 (5)

2007-03-29 3:14 am
(哈爾濱市)
邀請大量象棋棋手捉棋
+我msn [email protected]

切磋棋藝!!!!
2007-03-29 2:52 am
哈爾濱有"東方小巴黎"之稱,原因就在於:日俄戰爭的失敗(1904年—1905年),俄國的影響有所減弱,來自包括美國、德國、波蘭、日本及法國在內33個國家的16萬僑民移居到哈爾濱,先後共有16個國家在哈爾濱建立了領事館並建立了幾千個工商銀行等各種企業。形成北亞的一個國際經濟、金融和運輸中心。哈爾濱的中國人自己也建立了包括釀造,食品和紡織工業在內的企業。哈爾濱也因此奠定了其作為中國東北部中心和國際化城市的地位。

1918年12月,俄國內戰期間,幾千名沙俄官兵潰敗流亡至哈爾濱,其後哈爾濱便成了大規模的猶太人和白俄流亡者聚居的中心 。成為俄國境外最大的俄國人聚居城市。哈爾濱白俄建有幾十間俄國學校,並出版俄文雜誌和報紙。參見:哈爾濱僑民

1921年成立哈爾濱市政管理局,1926年成立哈爾濱特別市,收回了長期被沙俄控制的行政管理權。在隨後的滿洲國時期,1937年改制建濱江省,哈爾濱為省會。直到1945年8月18日蘇聯紅軍奪取該城,設院轄市。蘇聯隨後將該市移交於中華民國政府。1946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奪取該城。1949年改為松江省省會,1954年改為黑龍江省省會。

1999年8月11日,八個原來劃歸松花江地區的縣城併入哈爾濱,使哈爾濱成了一個副省級城市。


 哈爾濱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有“冰城”之稱。

2007-03-28 18:55:55 補充:
哈爾濱一向有「東方莫斯科」以及「東方巴黎」之稱
2007-03-29 2:48 am
哈爾濱有東方小巴黎之稱,原因就在於:日俄戰爭的失敗(1904年—1905年),俄國的影響有所減弱,來自包括美國、德國、波蘭、日本及法國在內33個國家的16萬僑民移居到哈爾濱,先後共有16個國家在哈爾濱建立了領事館並建立了幾千個工商銀行等各種企業。形成北亞的一個國際經濟、金融和運輸中心。哈爾濱的中國人自己也建立了包括釀造,食品和紡織工業在內的企業。哈爾濱也因此奠定了其作為中國東北部中心和國際化城市的地位。

哈爾濱市
哈爾濱市

簡稱:哈
省份 黑龍江省
城市類別 副省級城市
政府駐地 松北區世紀大道
現任市長 石忠信
面積
-總面積
-市區面積
53068平方公里(全國第二位)
7086平方公里(全國第五位)
轄區人口 974.84萬人
市區
-總人口
-農業人口
-非農人口
-人口密度
464.24萬人
132.08萬人
332.16萬人
655人/平方公里
地區生產總值 1830.4億人民幣(2005年居東北第三位)
市區生產總值 1332.41億人民幣(2005年居東北第三位)
電話區號 0451
建市時間 1115年
中國百強城市 2003年,2004年列第10位
郵政編碼 150000
市花 紫丁香
市樹 榆樹
哈爾濱是一個副省級城市和黑龍江省的省會,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東北部,地處松花江的南岸。她是一個工業城市,也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往的中心。哈爾濱於二十世紀初形成現代國際化都市。哈爾濱是全國第7個固定電話號碼升至8位的城市,同時哈爾濱還是全國每十萬人口發案率最低的城市。

行政區劃

哈爾濱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
哈爾濱市轄8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和7個縣:

市轄區:道里區、南崗區、平房區、香坊區、道外區、松北區、呼蘭區、阿城區;
縣級市:雙城市、五常市、尚志市;
縣:賓縣、依蘭縣、巴彥縣、方正縣、通河縣、木蘭縣、延壽縣。

歷史沿革
哈爾濱有人類居住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石器時代晚期)。

哈爾濱原名阿勒錦,元代轉音為哈兒濱。清代稱哈拉濱,滿語意為天鵝項下的明珠,一說意為曬網場,因為在鐵路修建以前,哈爾濱為一漁村。

哈爾濱地區在夫餘、渤海、遼代時期分屬夫餘國、渤海國頡府和遼國東京道管轄。公元1114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率兵抗遼,發動"寧江州"、"出河店"之戰,大敗遼兵10萬人,1115年稱帝,建立金國,年號收國,定都會寧府(今阿城市上京遺址),哈爾濱即為金上京的京畿地區。元、明時,哈爾濱又成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領地和奴爾干都司的轄地。清朝建立後,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清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大量滿、漢族百姓移居哈爾濱地區。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誘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密約》,獲得了中東鐵路的修築權。1898年始稱哈爾濱,屬吉林省。從1897年開始以哈爾濱為中心修築中東鐵路,哈爾濱作為城市開始興建。1898年,沙俄曾將哈爾濱改稱"松花江市",1903年又復稱哈爾濱市,俄國移民及其他歐洲移民開始大量移居哈爾濱。清亡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13年在哈爾濱設濱江縣,1914年設濱江道。
1918年12月,俄國內戰期間,幾千名沙俄官兵潰敗流亡至哈爾濱,其後哈爾濱便成了大規模的猶太人和白俄流亡者聚居的中心 。成為俄國境外最大的俄國人聚居城市。哈爾濱白俄建有幾十間俄國學校,並出版俄文雜誌和報紙。參見:哈爾濱僑民

1921年成立哈爾濱市政管理局,1926年成立哈爾濱特別市,收回了長期被沙俄控制的行政管理權。在隨後的滿洲國時期,1937年改制建濱江省,哈爾濱為省會。直到1945年8月18日蘇聯紅軍奪取該城,設院轄市。蘇聯隨後將該市移交於中華民國政府。1946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奪取該城。1949年改為松江省省會,1954年改為黑龍江省省會。

1999年8月11日,八個原來劃歸松花江地區的縣城併入哈爾濱,使哈爾濱成了一個副省級城市。


地理位置
哈爾濱位於黑龍江省的南部,松嫩平原東南緣,松花江中游南岸。域跨東經125°42′-130°10, 北緯44°04′-46°40′。北與伊春市毗鄰,東北與佳木斯市、七台河市接壤,東南以牡丹江市為界,西南與吉林省相連,西部接大慶市,西北連綏化市。哈爾濱地勢平坦,平均海拔151米。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嚴寒,多雪;夏季涼爽宜人,為著名的避暑大城市。年降水量523 毫米,年均溫3.6℃,1月均溫-19.4℃,7 月均溫22.8℃。


人口資料
1913年人口統計:總人口(68,549),其中,俄國人(34,313),中國人(23,537),猶太人(5,032),波蘭人(2,556),日本人(696),德國人(564)等。

現人口9,410,000(2001年)


經濟

街景
哈爾濱是一座以機械、動力工業為中心的新興工業城市。哈爾濱電機廠、鍋爐廠和汽輪機廠是聞名全國的三大動力廠。其中哈爾濱電機廠產品占全國水電工程設備數量的二分之一,火電工程設備數量的三分之一,總量的二分之一,也是三峽工程設備供應國內唯一中標單位,成為同行業龍頭。哈爾濱航空工業集團是中國直升機和通用、支線飛機,飛機發動機科研生產基地,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Y12輕型多用途飛機、Z9系列直升機、EC120直升機和轉包國外航空產品四大系列產品的外向型航空骨幹企業,並出產國內唯一的民用航空支線飛機整機。由其控股的哈飛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汽車大型骨幹生產企業和研發基地,近年來通過與三菱及義大利著名設計公司,曾設計法拉利跑車的賓尼法利那(Pininfarina)公司的合作,開發生產了包括微型客車、廂式貨車、單排座及雙排座微型貨車等共計五系列130個品種,現已進軍轎車領域,並成為汽車產業國有企業里僅余的三家致力於創建自主品牌的公司之一。

創建於1900年的哈爾濱啤酒是中國最早的啤酒品牌。哈藥集團也在競爭激烈的醫藥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

此外還有化工、電子儀表等近3000家企業。產品有大型動力設備、拖拉機、飛機、汽車、儀表、刀具、軸承、自行車、化肥、鋁合金、膠合板等。

近年來隨著哈爾濱冰雪節和亞洲冬季運動會的成功舉辦及原有旅遊資源的不斷髮掘,旅遊業亦得到極大促進,並帶動了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哈爾濱現已申辦成功2009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並在積極申辦2014年冬季奧運會。所轄尚志亞布力成為中國企業家論壇年會的永久會址。

作為聯繫中國與俄羅斯、東北亞的大型國際經貿、科技交易會,每年一度的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五屆,充分利用地緣優勢,起到了中俄多領域合作中的窗口和平臺作用,促進了對俄國,日本,韓國的貿易,並輻射整個東北亞地區。

農業耕地28萬公頃,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為主。淡水養殖業比較發達。
2007-03-29 2:47 am
哈爾濱是一個副省級城市和黑龍江省的省會,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東北部,別稱「冰城」。哈爾濱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美麗的松花江穿城蜿蜒而過。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被譽為「天鵝下的明珠」。哈爾濱的城市建築在中國各大城市中尤其別具風韻,美譽為「東方小巴黎」。

冰城ar~
參考: wikipedia
2007-03-29 2:47 am
哈爾濱是一個副省級城市和黑龍江省的省會,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東北部,別稱「冰城」。哈爾濱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美麗的松花江穿城蜿蜒而過。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被譽為「天鵝下的明珠」。哈爾濱的城市建築在中國各大城市中尤其別具風韻,美譽為「東方小巴黎」。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54: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8000051KK029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