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香港古代生活資料

2007-03-28 11:31 pm
要多多資料...........................................................快快!
明天要用

回答 (1)

2007-03-28 11:34 pm
✔ 最佳答案
史前香港位處亞熱帶,根據大嶼山東灣遺址的花粉分析,顯示當時氣候潮濕溫暖。六千年前的香港,一方面被茂密的樹林覆蓋,另一方面亦擁有綿長曲折的海岸線,為先民提供不少海灣、河谷、泥灘、沙丘及岩岸覓食和棲息之地。史 前 飲 食民以食為天,都市人為了生活溫飽,每天營營役役;先民在史前的香港,同樣需要努力尋找足夠的食物以維持生活。我們雖然無法親身體驗箇中滋味,然而先民活動遺下的遺跡及文物,對他們為口奔馳的生活也略知一二。食物的資源根據考古資料分析,香港茂密的樹林主要為樟科和山毛櫸科的常綠樹木。樹木除了提供良好的木材用作製造船隻和燃料外,山毛櫸科植物亦提供不少的果實資源。茂盛的樹林也締造了適當的環境讓動物生活,考古發現如鹿科類等動物骸骨,相信史前的樹林孕育了不少野生動物資源。香港位處南中國海魚類活躍的水域,石鱸科和海鯰科類的魚骨都曾在考古遺址中發現,顯示魚類乃主要史前食物之一。而泥灘、岩岸等生態環境,助長了軟體動物的生長,為先民提供不同的食物資源。

找尋食物史前人類主要以捕撈海產、捕獵動物及採集植物以維生。在本港地區出土的網墜、石錨,顯示先民已懂得利用船隻出海,撒網捕魚,而魚勾和矛頭則相信用作垂釣及刺魚的活動。同時,先民亦會在岩岸、泥灘,甚至較深的水域潛水採集貝類食物。而動物的捕獵相信是利用箭鏃、矛頭、石球等工具和佈設陷阱進行。現在沒有確實的資料顯示先民曾進行大規模的耕作;然而,部份石錛相信可用於開墾土地作簡單的種植。而利用具有刃邊的石器和尖狀器,割取植物、掘出山芋、採集野果都是先民採集食物的方法。食物的處理無論從捕獵或採集回來的食物,都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處理工序才可進食;而剩餘的食物,則需經過適當的加工,方可保存作日後食用。進食前的處理工序一般包括清洗、去除魚鱗或皮毛、切割動物或魚類、鑿開或砸破貝類食物、捶碎果殼、搗杵植物或果實等,進一步會利用火加以烹煮。現存在各個遺址中發現帶有刃邊的石器、貝刀、尖狀器、俗稱蠔啄的石器、各式帶有使用痕跡的石器、爐灶遺跡、燻黑的陶器等都是先民處理食物的工具和活動的佐證。在南丫島深灣和鯆魚灣發現大量魚類頭骨,估計先民把剩餘魚獲的頭部切除後,將魚身燻製或醃製以保存作日後的食用。一般相信,鹽是香港先民最容易找到的醃料。食物的享用及交換食物經過處理和烹煮後,便成為適宜進食的美味食物。先民利用各式各樣的陶器如缽、盆、罐、流罐等盛載固體及流質的食物來享用。香港史前遺址出土不少的夾砂陶器,學者認為部份的夾砂陶器具有燒炊、盛載的功能,便於攜帶,切合先民遷徙的需要。

雖然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顯示交易網絡的存在,但一般相信,本區居民以豐富的海產換取本地缺乏的資源,如稻米等。結語飲食是人生重要的一環。現今社會進步,我們無須為裹腹憂心,飲食生活是一種生活享受,健康飲食更是一門重要的學問。然而,先民每天面對死亡的威脅,為攫取食物而掙扎求存。他們如何找尋食物資源,如何處理食物等經歷,對現代人而言,雖然已是遙不可及,但是先民生活反映了人類克服逆境求生的智慧。考 古 發 掘馬灣為香港重要的考古遺址,文化遺存豐富,包括新石器時代遺跡以至歷史時期的文物。因應馬灣島的大型發展計劃,1994年在島上的東灣仔南端進行搶救發掘,發現了不少青銅時代和漢代文物。1997年續在東灣仔北發掘,發現了二十座史前墓葬,當中保存的人骨和豐富的隨葬物,為研究珠江三角洲以至嶺南地區的種族和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東灣仔北的豐碩成果,更榮膺「一九九七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展覽廳內的考古遺跡是根據1994年東灣仔發掘的考古資料重構而成。年代約為公元前1650 至 1200年,坑內散布著被燒過的黏土、貝殼、動物牙齒和遺骨等,透露了先民在這段時期飲食生活的點滴。

古代石刻香港共有八塊古代石刻列為法定古蹟,石刻位於海岸邊緣或臨近水邊。八塊石刻上刻有圖案,紋飾風格頗接近,一般為幾何、弧型、螺旋和圓形圖案,狀似人物或鳥獸類圖案亦有出現。石刻的圖案與出土的青銅時代陶片上的圖紋頗相似,因而估計石刻可能屬於青銅時代的產物。石刻雕鑿的動機,一般推測是與先民信奉的原始宗教或部族圖騰崇拜有關,亦可能出於先民對自然力量敬畏而對其崇拜的結果。龍蝦灣石刻龍蝦灣石刻於1980年發現,位於清水灣半島東北岸。石刻上紋飾縱橫交錯和雜亂,部分呈幾何形或狀似鳥獸圖案;不過亦有人認為石刻上的圖案實由自然侵蝕造成。黃竹坑石刻黃竹坑石刻於1984年發現,位於香港島南部。石刻上呈現三組幾何圖案,分別狀似動物,螺旋和曲線紋。蒲台島石刻蒲台島石刻於1960年代發現,位於該島南端。石刻上的圖案狀似動物和狀呈螺旋紋連結狀。西洲石刻滘西洲石刻於1976年發現,位於該島西北岸。石刻上的圖案除一些狀似鳥獸紋仍隱約可見外,其餘的紋飾都因天然侵蝕而不能分辨。長洲石刻長洲石刻於1970年發現,位於該島的東南部。石刻上的圖案由幾何直線和曲線組成。

石壁石刻石壁石刻由本地考古學家陳公哲於1939年報導,位於大嶼山西南部,距離海岸約三百米。估計該處古時亦曾瀕臨海邊,由於海岸上升,故現今石刻離海邊較遠。石刻上的圖案由呈正方型的幾何線條和圓形圖案構成。大浪灣石刻大浪灣石刻於1970年發現,位於港島南部。石刻上的圖案為幾何線條及呈抽象鳥獸等圖案。東龍洲石刻1819年版的「新安縣誌」描述東龍洲石刻為「石壁畫龍」。石刻上的圖案如記載所言,狀似龍形,為現時香港境內最大的石刻。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36: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28000051KK017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